一首《树葬》见证一场告别,21户树葬者家庭集体送别亲人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这首三毛的《来生我愿做一棵树》诗歌,由盲人艺术家董鲁达朗诵起来,格外温暖有力量。
4日,以“来生要做一棵树”为主题的鄞州区省级树葬示范点第四届集体树葬安放仪式在同泰嘉陵举行。在漫山苍翠的双峰山溪畔,沐浴春日温暖的阳光,21户树葬者家属在恬静淡然中诗意地送别了亲人。
生态树葬区,在一片开阔的山林平台之上,20棵苍郁的桂花树,挺拔健壮。双峰山在身后紧紧倚靠,潺潺山泉水从树林旁流过。放眼望去,桂花林在微风中微微点头,上面悬挂着的黄色丝带和寄托哀思的卡片轻轻摇摆。桂花树下,是约10平方米的绿色草坪,逝者的骨灰就安眠于此。
舒缓的音乐响起,来自永逸殡仪公司的葬礼司仪宣布安放仪式开始。家属们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走到桂花树旁,礼仪人员掀开草坪,开启下面一格一格的墓穴,由家属缓缓将亲人的可降解骨灰坛安放进入。随后,家属为亲人奉上三把黄土,再洒下茶花菊花瓣,愿入土为安。在礼仪工人填土封穴后,家属依次献上菊花,向亲人鞠躬告别。
礼成之后,家属们从包里掏出事先写好的思念卡片,挂在桂花树上。风吹来,张张飘动的卡片似乎在诉说着哀思。“父亲,一路走好!”“母亲,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没有燃放烟花爆竹,没有焚烧纸钱,音乐、鲜花与丝带,将这场生命的告别装点得静穆而温馨。在树葬区的平台下方,是一座树葬安放纪念墙,四批共43位选择树葬的逝者名字已经镌刻在上面。
2018年年初,鄞州区被确定为全省9个树葬试点地区之一。树葬先驱从首届的4位,逐渐递增到此届21位。如今,宁波全市均已设有树葬点,如果去世的宁波籍市民选择树葬这种生态葬法,还可享每穴2500元丧葬补贴(给到安葬执行单位)。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余锋介绍说,以同泰嘉陵的树葬为例,每棵桂花树下可安葬48位逝者,也就是说这里20棵树共可葬下960位逝者。如果都采用墓碑式的安葬方式,就算每人1平方米,也需要近千平方米空间,更不要说周边配套的人行通道、绿化空间。“树葬能够缓解传统式占地、青山白化等现状,既符合现代殡葬观念,又能减轻民众经济负担;既可以满足人们离世后入土为安的心理需求,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绿化环境。目前宁波的树葬示范区在全省来说也是典范,生态节地葬,这也是我们今后大力推广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