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线,守护鄞州文化生态——记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郑忠良
图为郑忠良在各文化场所开展执法行动。
12月14日下午,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郑忠良和两名队员顶着刺骨寒风,走进东部新城的一家无证书店,核实情况后,对其进行了查处。
连日来,被誉为鄞州“文化生态守护人”的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获评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后,先后被央视新闻频道、央视综艺频道、浙江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郑忠良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自2007年转业至今,他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已经工作了13年。
24小时在线,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无论风里雨里,一接到举报,他就和队员立刻出发了。“晚上要处理的比较普遍的是网吧有未成年人在上网,KTV的噪音,还有违规的演出活动之类的。”郑忠良说。
基层执法过程中群众矛盾多发,诉求多样,单纯依靠执法手段有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郑忠良讲究用心、用情、用法的工作方法,以柔性执法化解一线冲突。
图为郑忠良在各文化场所开展执法行动。
2015年6月,余隘村和桑家村排摸出非法安装的境外卫星接收设施600多套。按照法律规定,对擅自安装的境外卫星接收设施须马上拆除。但该社区没有接入数字电视信号,一旦拆除,群众的文化生活将受到很大影响。为解决群众的收视难题,郑忠良四处奔波,主动沟通村、街道,对接数字电视公司,要求把数字电视线铺设到有需求的每家每户。另一边,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郑忠良挨家挨户地与当地群众沟通,发挥劝导特长,向其解释非法安装“卫星锅”的危险性和违法性。
“像这样的执法案件,我们经常会碰到,如果一味强硬地进行执法,当事人肯定会有抵触情绪,文化执法人员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才会心服口服,配合工作。”余隘村相关负责人说。
拆除当天,郑忠良把数字电视服务窗口搬到了桑家村。一边拆“卫星锅”,一边安装数字电视。桑家村一下子热闹起来,老百姓一听说数字电视频道多,清晰度好,个个都很开心。
24小时在线,难免让郑忠良随时会处于工作与家庭无法兼顾的无奈中,爱岗敬业的他,只能怀着对家人的愧疚,一往无前地出现在岗位上。
几年前,全市开展网吧集中整治行动,面对网吧点多、线长,吸烟、换人上网等问题持续发作,郑忠良和同事们忙得顾不上家:“没有办法,只有一家家去盯了。”每个执法人员按照责任片区划分,下沉至一线负责几个网吧的蹲点工作。而他作为机动组,穿梭在各个网吧之间,反复巡查、反复确认、反复整改。在这过程中,妻子的手术及术后陪护等最需要他的时刻,他都只能抱憾缺席了。
图为郑忠良在各文化场所开展执法行动。
在工作中,他始终把青少年健康成长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守护辖区的文化环境。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化执法人,他广泛参与“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黑网吧”实行“零容忍”,严格执行上网消费者实名登记制度。与此同时,他积极操办中小学生“告别网吧文明上网”研讨会,还聘请了17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人大、政协、社区工作者等担任义务监督员,成立了义务监督员大队,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等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纠正和检查,强化社会监督作用。
2017年,在他的多方协调下,鄞州网吧率全省之先引入人脸识别系统。自此,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违法现象基本消除,起到了很好的预防违法的作用。
“此次获得那样一份全国性的荣誉,对于一个区级团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每个执法队员都会珍惜这份荣誉,更努力地去工作,无愧于全国先进的称号。”郑忠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