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回顾 > 改革攻坚 鄞探索 > 改革动态
居家养老,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19-08-07 09:06 字号:[ ]

  目前,我区在镇(街道)层面建立了13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依托3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1个养老机构的服务网络。今年计划建成瞻岐镇、东柳街道等5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一楼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览室活动丰富,二楼日间照料室、康复理疗室、评估室功能齐全,昨天,记者来到中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尽管天气炎热,但老人休闲和娱乐的热情不减。多功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成,意味着中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又向前迈了一步。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只需每月缴纳一定的费用,照料中心将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看护服务。
  养老事业一直是我区的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为进一步完善基层网络,我区在镇(街道)层面建立了13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依托30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1个养老机构的服务网络。今年我区计划建成瞻岐镇、东柳街道等5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居民实现家门口养老
  家住中兴社区的姚先生因为平时工作繁忙,无暇照料82岁的母亲,听说今年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设了全托服务,便立即和中心负责人联系了解情况,并带着母亲前来参观。“起初母亲不愿意住到服务中心,但看到这里环境好、设备新、功能齐全,便高兴地同意入住了。”姚先生表示,中心很方便,他和妻子每天都可以来探望母亲,老人住在这里,他们很放心,老人也很开心。
  中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严格按照五星级标准创建,分为日托、短托和全托,并按照护理等级收取不同的费用。为实现精准服务,中心还采取了多项人性化措施,例如医生定期检查、助浴设备、控制室内湿度等。除了为老人提供日常的照顾,工作人员还在每天上午开展手指操,帮助老人活动筋骨,并定期组织手工制作、戏曲排练等文艺活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如今,我区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有了固定的服务对象、标准化的服务项目、专业养老机构的指导,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作用更加凸显。我区还向嘉和阳光、三替公司、小柏家护等6家专业化服务企业购买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三大类28项专业化服务。
  “互联网+” 让养老更智慧
  在中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显示屏上,实时滚动播放着入住老人的血压、血糖、心率、体温等个人身体信息,同时老人的家属可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情况。“我们引进了麦麦智能系统,让养老搭上‘互联网+’快车,更有效地为老人提供服务。”中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如何做到智慧养老,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我区在不断整合居家养老和集中养老实体服务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一库(数据库)、一线(87680000服务热线)、一机(老人机)、一系统(家院互融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把老人、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述,通过为老人建立信息档案,记录老人的基本信息及详细的健康状况,并定期更新,通过对老年人需求统一派单,实现为老服务快速响应和服务质量跟踪反馈,确保服务高效、优质。
  足不出户就能用餐
  近年来,“空巢”老人明显增多,一部分老人连“一日三餐”都很难得到保证。
  为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近年来,区民政部门积极开展老年人送餐助餐服务。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兴建食堂、中央厨房配送和邻里协助等方式,实现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80%以上城乡社区,同时结合老年人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配制适合个性化需求的营养套餐。
  云龙镇率先打破村域限制,向上李家周边的荷花桥、甲村、徐东埭等村推出跨村助餐配送服务。老人每餐花费不到6元,就能足不出户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为了让助餐服务惠及更多高龄老人,云龙镇在甲村片区,采用村级联建和单建居家养老食堂相结合的方式,除上李家村的跨村送餐外,对其他人口体量大、有单建居家养老食堂条件的,鼓励引导所在村单建食堂;在云龙片区,针对人口相对集中的特点,推进“云享晚年”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云达社区中心食堂两个点,作为跨村社居家养老食堂。
  同时,我区积极搭建平台,利用社会力量,畅通养老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各镇(街道)、村(社区)成立了志愿者队伍,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涌现了一批为老志愿者团队和社会组织。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