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燃企业研发热情,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布日期:2019-06-26 09:4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鄞州科技局

  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潮流澎湃汹涌,鄞企纷纷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在时代变革中寻找机遇。截至今年5月,我区有研发费用支出的规上企业增至670家,同比增长39.6%;总研发费用达14.15亿元,同比增长14.9%,较上月提高10.8个百分点。鄞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的背后,有层层政策利好的推动。
  2018年度,鄞州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企业共623家,同比增加19.8%,加计扣除额度为22.07亿元,同比增加近五成。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额度增加、受惠企业面更广。
  一揽子政策促企业投入
  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我区积极贯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投入专项激励、研发机构资助等政策,结合科技创新券、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等“一揽子”政策,贯穿科技创新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程为企业研发保驾护航。
  其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一项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加计扣除是企业所得税的一种税基式优惠方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是对企业的研发支出实施加计扣除。
  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并将受惠范围扩大至所有企业。这意味着,企业每投入100元开展研发活动,税前扣除额度从过去的150元提高到了175元,如果按25%的税率计算,减税金额从12元增至18.75元,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减税红利比以前更多。
  这项普惠政策在我区取得了良好成效,实行以来,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范围逐年扩大。2017年惠及520家鄞企,共计13.4亿元;2018年度加计扣除额度为22.07亿元,惠及623家鄞企。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不断加码,在有效降低税负、增加企业现金流的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用足用好政策,区科技局、区税务局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政策宣讲,通过“三服务”活动、培训等为企业送政策。国家层面的税收政策调整内容广而告之,高效兑现真金白银;区级层面的相关政策推陈出新,力度越来越大,投向越来越聚焦。政策全面、精准、持续、同向发力,带动形成我区企业创新发展加力提速、新动能积聚壮大的良好势头。
  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我区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的诚意。去年是市级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我区获得2180万元专项资金,有198家企业得到补助。今年,我区修订《关于推进“科技争投”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办法》,有22家研发投入大、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高、增幅高的“一大两高”企业获得补贴共579.7万元。
  “一系列数据体现出鄞企研发的良好势头,相关企业研发基础工作日趋完善、标准。”区科技局负责人说。
  提高区域企业创新“浓度”
  鄞州优化创新生态服务,由传统的“拼政策”积极向“造环境”跃升,大力提高区域创新“浓度”。
  近日,宁波普锐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联系,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助力企业发展。“普锐明”通过研发创新走“智造”道路,在压力倍增的市场环境下逆势增长,做到了在增加员工收入的情况下,人工成本反而下降30%。此前,企业提出智能制造、自动化设备集成、压铸铝合金新材料等问题,成功与高校对接,这正是区科技局带领鄞企赴武汉交流的成果之一。
  随着企业的研发意愿与日俱增,区科技局积极组织产学研对接、企业家交流等活动助力企业创新。“将企业需求放在科技创新的牵引地位,让科创机构、人才、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不仅大企业积极投入研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同样“武装”自己。近日,宁波宝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和服务通过国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应用到高铁和地铁的巡检工作中。这家还在鄞创孵化器内“成长”的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为支撑庞大的产品研发工作,企业多次在鄞创孵化器的助力下赶赴西安、重庆等城市招聘人才。
  今年,我区14个项目入选宁波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第一批立项项目,其中4个来自中物科技园。聚焦细分领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中物科技园背靠各大科研院所、高校、产业联盟,扶持了多个“优等生”成长。
  截至目前,我区已累计培育区级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6家,总计数量30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家,质量与数量均领跑领先全市。这些多元化的平台,在人才引进、技术攻关、金融输血等方面助力企业解决难题。
  专注研发抢占“智”高点
  从“跟跑者”向“引领者”转变,鄞企专注研发抢占“智”高点。生产建筑桩基的中淳高科桩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400人的研发中心,成立院士工作站,依托科研创新,不断转型升级,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研发成果静钻根植桩领先同行,类矩形地铁盾构管片还被使用到宁波轨道交通建设中。
  以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为主的变革已拉开序幕,像“中淳高科”一样,以技术研发实力赋能行业变革、产业升级的案例在鄞州屡见不鲜。
  “荣大昌”的高分辨率数码印刷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前,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国产A3幅面高速扫描仪,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20多年来的垄断,填补了国产办公自动用品领域的空白。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潜心研发,作为唯一一家宁波企业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动能引擎马力加大,高端制造业智造化特质日益突出,现代服务业为传统产业提供新服务、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轮驱动稳健推进,在持续的研发投入下,一批新兴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了起来。
  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整合利用好镇(街道、园区)招商的渠道优势,加快引进符合我区重点支持的七大科技服务业领域企业,着力推进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本月,鄞州科技大市场与杨浦科技大市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项目合作、专家资源共享、活动组织等方面开展跨区域联动,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创新投入与创新主体增量提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1至5月,我区实现新产品产值246.89亿元,同比增长14.2%,占规上产值比重42.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9.75亿元,同比增长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1.9%。此外,为助力企业创新研发,我区人才引进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今年以来,已引进2个院士团队,另有3个正在洽谈中。
  鄞州制造“名利双收”
  企业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的驱动下,鄞州制造名利双收: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发明专利质量与数量领跑全市、市场越拓越广、名气越来越响,鄞企质量不断提高,“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层出不穷,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凸现。
  “舒普机电”“巨神制泵”“中物力拓”“欣达印刷”“日月重工”“荣大昌”等一批鄞州工业“尖子生”均有首创的国家级或省级首台(套)产品在握,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持久发力,鄞企队伍已经做好了准备,企业主体投入的研发力量,正在转变成增长的动力源。
  宁波华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新产品5G移动滤波器已于今年正式量产。这家5年前落户鄞州的企业专门从事网络设备射频模块的研发生产,凭借国内领先的研发技术力量,成功开发出多款新产品,成为三星、华为、大唐的供应商。据了解,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8%以上。
  我区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方面有帮助,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日月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在去年入选“国字号”名单,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占全市总数的40%。目前,全区规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85.1%,拥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研究院)的有212家,有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21家,总量居全市第一。
  如总投资额1300万元的宁波中车新能源超级电容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该研究院成立后对生产线进行了布局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打造超级电容行业“智能化工厂”的典范,还与兄弟单位在产品配套、技术合作、市场开发等方面形成优势整合。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落户鄞州的7年里,从零起步,如今年产值超3亿元。宁波中车新能源目前拥有逾5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是该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的团队。企业自主研发的“超级电容器”系列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
  来源:鄞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