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剑光:坚守中见证农村电影变迁

发布日期:2019-10-12 08:3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开着宣传喇叭走街串巷,挂幕布、拉电线、装机子……昨晚,在五乡镇农村电影放映员傅剑光娴熟的操作下,一束亮光从数字放映机射出来,荧幕上出现了清晰的彩色图像。傅剑光与电影打了一辈子交道,见证了农村电影从鼎盛到衰落再到回暖的波浪式发展,也记录了农村娱乐文化的变迁。 

  傅剑光说,他是“从小泡在电影里长大的”,这一泡就是40多年。 

  傅剑光的父亲傅正华也是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小时候,父亲在晒谷场上放黑白电影,我就跟在后头看。”傅剑光说,他的童年就是看露天电影度过的,看的最多的就是《少林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物资比较匮乏,电影是屈指可数的用以打发漫长黑夜的集体娱乐活动。傅剑光的印象中,每次放电影,村民们都会早早吃完晚饭,老老少少拿着小板凳,生怕去晚了抢不到好的位置,特别热闹。 

  “早期的电影主要是《追鱼》《红楼梦》《喜盈门》《地道战》等,后来有《少林寺》《少年犯》等。”傅剑光说,虽然很单调,但已经足够让当时的村民惊喜、期盼。 

  整个夜晚,村子里的这一束光亮和人群,成为人们抹不去的记忆。 

  1994年,傅剑光接替父亲,成为鄞州区唯一一名子承父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第一次放电影是在五乡镇李家洋村,放的是《中国勇士》,村民看得津津有味,我心里感到很满足。” 

  傅剑光最初使用的是父亲那套老掉牙的放映设备,很考验放映员技术。“一盘胶片放不下一部电影,常常要‘断片’,停顿的时候,要赶紧换下一盘。”傅剑光说,胶片电影记录了电影发展最重要的部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VCD、DVD崛起,农村的青年大多外出务工、就学、创业,农村电影市场开始不景气。 

  许多放映员都改行了,但傅剑光痴心不改。每天下午3时许,傅剑光从家里把50多公斤重的放映设备搬上车,两场放下来,到家已是次日凌晨。 

  傅剑光在电影业最艰难的时期选择了留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从2005年开始,“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在全国推行。2007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国推广。 

  那一年,傅剑光成为鄞州电影公司五乡电影队的一员。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群众,他购置了一辆面包车,用来运输电影设备,还安装了宣传用的高音喇叭、扩音机等,把面包车变成了“流动电影放映宣传车”,他穿梭在大街小巷,高音喇叭一遍遍地播报着今晚的电影节目,使村里的老老少少都知道。 

  “以前放电影人流自动汇聚,现在放电影要先宣传吆喝,摆好凳子。只有服务好,才能把人吸引过来。”傅剑光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广以后,农村电影出现回暖迹象,他一天至少播放两场电影,每场电影的观影人数有300人左右。 

  农村电影市场以数字卫星传输的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到电影公司提取胶片电影拷贝方式,为更多优秀电影登上荧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吸引了更多村民前来观影。 

  “以前一部片子反复播,现在大家想看啥,自己选就行了。”傅剑光经常找村民了解想看哪类片子,他就针对不同观众进行选片,尽量争取满足各类观众的需要。“老大爷喜欢看抗战片、故事片,阿姨们喜欢看喜剧片、戏曲片,年轻人喜欢看新近的热门大片,比如《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我们也会放。” 

  傅剑光感慨地说,数字电影片源丰富,有4000部左右电影可以任意挑选,播放轻松多了,画面也更加清晰流畅,村民观影体验更佳。 

  放映多年,傅剑光有不少粉丝。“我老婆就是我的‘影迷’。”傅剑光说,每次他放电影,她都会来看,两人慢慢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现在他的妻子成为了他的好帮手,也是一名电影放映员。 

  如今,农村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电视、网络、手机普及,农村电影院实现从2D到3D、3DIMAX、4D乃至巨幕播放,加上近年来文化惠民的实施,农村群众正从过去单一地看电影变为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看到农村文化娱乐越来越红火,我感到很欣慰。”傅剑光说,“只要有需要,我会继续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