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成功获评2017年国家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发布日期:2018-07-18 18:0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卫计局

2018年7月,经国家卫健委评比验收,鄞州区成功获评2017年国家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县(市、区)称号,我区为国家首批也是宁波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一、健全机制协力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系。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区公安分局局长和相关分管区长等为副组长,25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并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按每800名流动人口配备一名协管员,在全区建立起一支有788名专职协管员和340兼职协管员构成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队伍。

(二)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服务合力。区政府每年与卫计、公安、教育、农办等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流动人管理服务工作责任书,明确流动人口工作由单位“一把手”负总责,把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纳入工作日程。区卫计局作为承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责任部门,进一步健全卫生计生系统流动人口协调机制,明确系统内部各单位工作职责,确保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

(三)强化政策支持,保证经费投入。区卫计局出台的文件均将流动人口纳入服务对象,区财政局每年安排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经费时均将常住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按照同一标准一并考虑。2017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计生经费预算6586.8万元,其中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经费达2072.4万元,人均60元;同时,区财政安排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等专项服务经费225万元。2018年开始,全区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经费人均将达到65元。

二、加强融合提高能力

(一)推动卫计融合。2011年起,通过周密制定“三定”方案,有序安置分流职工,调整优化原卫生、计生两部门职能,有效整合医疗卫生技术和计划生育网络资源,镇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职能整合,在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将原村、社区计划生育服务室(咨询室)承担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职能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增挂计划生育服务室(咨询室)牌子,实现机构整合、科室融合、人员结合、感情配合和工作联合,使妇幼计生保健服务网络更加完善,计生特殊家庭关爱内容更加丰富,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更加优质,机构改革1+1>2的效果充分显现。

(二)强化队伍建设。我区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截至2017年底,全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594人,基本满足辖区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需求。区卫计局积极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培训,仅2017年就举办各级培训40余场次,覆盖人员2000余人次。

(三)严格考核督导。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部门、各镇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目标考核,区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也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工作列入区对镇街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考核内容,并加强日常督导,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相挂钩,严格奖优罚劣。

三、把握重点落实任务

(一)实施6类服务3大项目。着力落实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免费计生技术、均等化“无偿、低偿”生殖健康、均等化免费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均等化免费婚检和优生健康检查、均等化生育关怀救助6类服务,重点实施了12356、新市民优质服务促进、阳光计生等3大项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设置650个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17台自动售套机、20家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应柜,构建了“多渠道、全方位” 药具发放网络。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区常住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85.64%、健康教育覆盖率85%、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100%、流动产妇产前检查率94.97%、3岁以下流动儿童体检率80.5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率100%、流动孕产妇死亡率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满意率分别为91%和95%,基本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全覆盖目标。

(二)深化疾病防控工作。加大流动人口疾病监测力度,建立流动人口密集场所疾病监测制度,定期进行巡查。近三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监测1056人;在区疾控中心设立艾滋病流动人口监测哨点,累计监测1200余人,累计为694例流动人口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随访和检测规范服务。积极落实对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病减免治疗政策,现规范管理流动人口麻风病人4例。2017年,登记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364例,近3年共为8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减免抗结核病检查治疗费及相关费用近70万元。严格落实流动儿童享有与本地儿童同等免疫接种服务政策,现登记的0-7周岁流动儿童63480名,新建卡8820名,流动儿童建卡率达100%。近三年,流动儿童共计接种一类疫苗86.44万针次。

(三)提升妇幼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利用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切实掌握流动妇女儿童信息,提供同质优良保健服务。至2017年底,已连续4年未出现流动孕产妇死亡案例;2017年,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41‰、3.61‰。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全年活产儿12522人,新生儿疾病筛查12490人,筛查率99.74%,确诊45例。

(四)落实计生关怀政策。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三优”、“国免”、青春健康、生育关怀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开展均等化工作以来,全区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举办教育培训班近450场次;开展四项手术1.61万例;在5家常住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定点医疗机构享受生育关怀政策的达1360例,免费金额近115.77万元。

四、强化宣传提升素养

面向流动人口集中地,开展把健康“送进企业、送进学校、送进广场”三进活动,着力提升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近三年,共举办各类流动人口宣传活动400余场次,受益达10余万人次,发放资料20余万份。2017年2月21日,在钟公庙街道文化公园广场举行“新市民健康城市行—鄞州在行动”市级启动仪式;选择外来务工子弟小学钟公庙嵩江学校、潘火街道花园学校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2018年春节前夕,组织“把健康带回家”系列宣传活动,在启发工业园区和鄞州万达广场举办区级启动仪式,全区共计发放健康折页8万余份、发放健康礼包6000余份,其他宣传品2万余份,取得良好效果。

五、积极创新形成特色

(一)信息化程度高。一是卫计信息有效融合。依托区域分级诊疗平台,自行开发流动人口警卫协同模块,构建起区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和卫生健康服务信息进行了整合,实现卫生、计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更新。二是流动人口信息掌握全面。定期将公安流动人口数据导入区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上传省综合平台,实现区域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登记全覆盖。三是统计分析功能优化。我区开发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分类查询、个体查询以及导出功能,进而可以进行统计分析,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二)服务方式新。一是开展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拓展创新服务模式,打破医保门槛约束限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有效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截至2018年5月底,全区在签流动人口共计1191人。二是优化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功能。我区现有流动人口计生协会126个,按照流动人口特点,在“党建+计生协”组织建设基础上,逐步形成集居型、企业型、新市民型、区域协作型、两新组织型和集市型6种成熟的流动人口计生协组织形式,创新性的将流动人口党建组织与计生工作站相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流动人口卫计服务自治组织联系沟通、团结服务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计生协会或联络站等自治组织自我管理的优势作用,使流动人口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提高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获得感。三是提升流动人口服务便利度。积极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要求,流动人口生育登记、再生育审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面实施母子健康手册,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将卫生、计生服务功能下沉到设置在村或社区一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卫生与计生窗口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咨询、登记和代办服务等。

(三)区域协作多。依托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综合平台、浙江省流动人口孕环检平台,建立两地信息共享制度,实现流动人口全员信息实时变动的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国家(PADIS)和省综合平台已覆盖到全区各村、社区。每年通过综合平台提交怀孕信息、出生信息近十万人次,为更好地向流动人口提供有效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给予了信息支撑。坚持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密切配合的服务原则,已与91个省内外地区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协作协议书。有5个外省地级市或县、区在我区建立流动人口联络站,建立完善同级协商、专项协作制度,其业务用房、运转经费和部分人员工资由区卫计局或镇、街道予以保证支持。近年来,每年安排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合肥市庐江县等地和流动外来妇女集中的诺布尔制衣等企业在我区开展免费外来流入妇女两癌筛查工作,有效保障了流动妇女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