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
抬阁”是一种由两三名孩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立在阁子上巡行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因为每台阁子都需要四或八个身强力壮的村民抬着走,所以名为“抬阁”。“抬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杂技等艺术于一身,是中原地区民间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鄞州咸祥的抬阁,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间,旧时咸祥多渔民、盐民,庙神信仰特盛。渔民出海之前,定去祭神许愿,祈求社神保佑出海平安,祈求渔船满载而归。咸祥社庙是我区境内最大的一座社庙,庙下有八堡7000户人家。一年有3次庙会,分别是正月灯祭、八月半迎神爵献、十月神诞,尤以八月半庙会最为热闹。此时镇上的17个村都要制作吉祥物——抬阁参加。
阁有平阁、高阁之分。平阁的制作和表演相对简单,架子一般为一层,表演者或站或坐在上面进行表演。高阁的制作和表演则繁琐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高阁也称“铁枝”,即在被称为主枝的架子上,再分出上、中、下三架,更有甚者达5架之多。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一般采用下架1至2人,中架2至4人,顶架1人的组合。高阁的表演者较多,造型复杂,“阁”的制作要求较高。高阁的主枝一般高3-8米不等,除了要求架子坚固、轻巧和能够承重外,架子的结构设计还要满足造型的需要。巧妙的架子结构可以使造型别具一格,还有利于主枝及架子的掩饰和道具的放置。艺人们大多采用纸扎的亭、台、楼、阁和虫、鸟、花、草等,与表演者的服装相互依托,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不暴露架子的痕迹。只有这样,表演者看上去才如同悬于空中一般。一些经验丰富的艺人,还能营造出表演者踏在刀、剑等道具之上的视觉效果,更增加了“抬阁”的惊险与神奇.扮演各种人物造型的孩童就站立在横档上面,俗称“抬阁娘子”。 “阁”上的表演者大多由儿童担任,一是因为体重较轻,二来民间有可以受到神灵保佑之传说,谁家的孩子能参加“抬阁”演出,常常受到众人的羡慕或宠爱,参加“抬阁”演出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妆扮成神话、戏剧中的人物,常见的有 “哪吒闹海”、“麻姑献寿”、“刘阮遇仙”、“西厢记”、“梁祝”、“武松打虎”或“三国演义”等。小演员衣裙飘拂,不断变换造型,看上去既像演戏,又似杂技,十分引人注目。表演者在“阁”的行进中颤颤悠悠的韵味和衣袂飘舞、凌空兀立之美感,是其它民间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抬阁”演出时,均有锣鼓和秧歌队前呼后拥。铿锵的锣鼓和欢快的秧歌,为“抬阁”呐喊助威的表演阵容,足以说明“抬阁”在民间社火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民众对“抬阁”的喜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