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
发布日期:2013-01-25
14:09
浏览次数:次
信息来源:鄞州区非遗中心
越剧《九斤姑娘》中的张箍桶会做十只桶,有吊水桶、挑水桶、脚桶、蒸桶、饭桶,以及“半夜三更要紧桶——马桶”,在明清以来的鄞县,不论是民间和官府都不可缺少。这类以圆形为主体的木制器皿,界于建房造船的“大木”和精雕细刻的“小木”师傅之间,曾称为“圆木”。制造圆木器具的行业称“桶缽”,师傅俗称“箍桶”。世代相传,祖孙承继,拜师学徒,才能掌握一整套工具和技艺。
旧时代的箍桶师傅除了固定地点的店铺承接附近居民的修旧翻新之外,还有一比走街穿村的流动工匠,挑起箍桶担子辛苦劳碌。鄞县旧俗,桶缽的数量、质量、品种显示了女方的富裕和对新生活的希望,故婚嫁桶钵随新娘进入丈夫的家庭,几乎所有的婚嫁桶缽全都漆朱饰金。而部分用作祭器、会器、食器、盛器的不一定红色,也有黑色、绿色或者上一次桐油也可。但是所有的桶缽圆木都要用“箍”将不同形状的木板料拼合,“箍”又有竹制、铁制、铜制分。箍的功能是使木桶牢固而不漏水,故成千上万的家庭消费和使用过程中的修补、新做永不停息。而圆木的板料最主要的,是木纤维长直而松韧的杉木和松木,其他如栎木、樟木均可就地取材,木材干燥之后就可按需要进行锯剖成板料。
制作木坯是箍桶匠的主要技艺,一般木匠用宽锯,而箍桶师傅的细锯有利于锯成圆弧。又有特制的绕刨、圆刨、弯刨做出适当的圆弧。在制作盛器时,木板用竹钉互相连接,最后用铁、铜、或竹箍紧固,再用特别的厚口凿逐渐收紧,最后用长推刨将口底平整就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