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捉蚌

发布日期:2013-01-25 14:0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鄞州区非遗中心

  “渔翁捉蚌”舞蹈发源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流传于鄞州古林镇布政宋严王村。在一千多年前的鄞西,有个“广纵千顷”的广德湖,它东起望春桥,西及林村,南过蜃蛟,北至高桥。当时该村地处槎湖塘田,连年欠收。据传,有村民发现湖塘里有硕大蚌精在兴风作浪,使洪水泛滥成灾。于是,渔翁携渔孙在湖田捉蚌以保平安。村民为歌颂渔翁为民除害的功绩,据此实例,自编舞蹈节目供大众娱乐欣赏,几百年一直被传承下来。据当地老人回忆,晚清和民国时期,该舞蹈是宋家花大头班和太平会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宋家花大头班有百年以上历史,其前身是半职业性民间戏曲班,后为民间音乐舞蹈班,主要在今鄞州区望春至鄞江镇一带乡村活动。
  《渔翁捉蚌》故事情节简单集中:一个在湖里修炼得道的河蚌,成了精怪,每逢八月中秋夜,就要出河赏月。蚌精所到之地,都要兴风弄潮,以致河水四溢,令百姓频频遭殃。河岸有渔民祖孙二人,决心为民除害,冒着生命危险,下河与蚌精展开博斗,并以机智和勇敢,制服了蚌妖。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笑颜重开。
  整个舞蹈都在以锣鼓为主的打击乐中进行,它在台步、亮相、身段、动作等多方面借鉴和吸收了戏剧表演程式,加以浙东水乡的风俗背景,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而久演不衰。道具运用以及锣鼓点使用等方面,充分吸收、借鉴了戏曲艺术,其取材又与浙东水乡风情习俗相合,故颇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