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螺旋顶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13-01-25 13:5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鄞州区非遗中心

  藻井,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房屋顶部的上凸式建筑构造,额枋上有小斗拱承托,层层出挑收缩集结于顶部中心。由于它的整体形状形如民间饲养家鸡的竹编笼子,故俗称“鸡笼顶”。又称为“罗旋娥罗顶”。“娥罗”是指海滩中有罗旋状纹理的海螺,又如古代束发的男子或女子头顶的螺髻。这种罗旋娥罗形状的木结构建筑,多应用于寺庙和祠堂的戏台顶部,称为“罗旋娥罗顶”,俗称“鸡笼顶”。
  鸡笼顶藻井在鄞县人看来司空见惯,不足为奇。1953年浙江省群艺馆组织专家在鄞县考察时发现了“鸡笼顶”。当时浙江美术学院的邓白教授在《浙江民间美术选集》一书中,说到宁波城隍庙的戏台鸡笼顶藻井是“鬼爷神功的奇迹。”(见195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版)
  制作鸡笼顶藻井却不容易。在鄞州地域,樟木是主要的材料,不仅有防蛀的芳香,而软硬适中。制作前先要剖成板料和档料,自然干燥,不致变形。接着是按戏台尺寸进行构造设计,一件鸡笼顶戏台大约需要数百块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木构件,尺寸必须算准,其中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井沿的方边、圆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圆形木圈要一段一段榫接,再安装16条罗旋线的“阳马”,又要嵌入一块块雕花板。“阳马”块伸出的昂头刻成的如意卷云状,木工师傅称为“鹅头”,长短随师傅把握。一般倾斜的花板横线有20余圈,“鹅头”有近400只,盘旋至穹窿顶与中心的圆形铜镜相接,通体不用一枚钉。最后进行平顶装配和其他饰件。木工完工之后,漆匠精绘细漆,直到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