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帮裁缝技艺

发布日期:2013-01-25 13:4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鄞州区非遗中心

  红帮裁缝是鄞州民间手工技艺之中属织物服饰制造的手工业,源于远古的原始纺织,崛起于近代,即鸦片战争(1840)之后,由于鄞县的服饰手工艺人走出家乡在上海、哈尔浜、北京、天津、汉口等与海外通商开埠的城市中建立从艺场所,并为一批红头发的外籍人士制作中式、西式或中西混合式的服装艺人,被称为“红帮裁缝”。“裁缝”,裁裁缝缝,当时称为“衣庄”、“成衣铺”或“成衣业”。“裁缝师傅”,今称为“服装业”、“服装师”。
  唐宋时代鄞州有官办作场制衣,而民间男耕女织,穿针引线、裁剪缝补遍及家家户户。南宋时代,明州城内成衣裁缝铺集中在城区车轿街一带,绘于南宋的《五百罗汉图》中有僧人自制僧衣的画面,鄞县出土的唐代青铜熨斗与《罗汉图》绘制的形状一模一样,可见鄞州裁缝在民间也广为普及。
  鄞州红帮裁缝,是古代传统裁缝成衣业中的开拓、创新,早在三百余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鄞县裁缝师傅已有外出为业者,其中在北京已有店铺。清代乾隆至道光间,鄞县裁缝在上海、汉口等建立了店铺和成衣业行会。当时又称为“公会”或“公所”。大约180年前,鄞东姜山镇孙张漕村的一帮裁缝师,有父子、祖孙及亲友共同在外埠创业,五、六代人以优良的裁缝工艺和时新的款式而蜚声各大商埠。清代晚期,上海红帮裁缝为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做中式西服。1905年在日本横浜的鄞县裁缝做出早期的中西融合的“中山装”。民国成立(1911)之后,中山装成为近代服装潮流中的新浪潮。民国时期,立足于上海的红帮裁缝“荣昌祥”、“培罗蒙”等曾为蒋介石等政要官员做了一大批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红帮裁缝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制作中山式或改正式的西服,鄞州的红帮裁缝手工艺以优良的手工艺传统和出色的创新意识享誉中国服装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