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府工作总结(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从2007年到2011年的五年,是全区上下克难攻坚、争先创优的不平凡五年。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宏观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面对自身发展加快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区政府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纲领”,深入落实“幸福民生40条”,顺利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区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45.4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6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6和124.9亿元,比2006年增长1.8和2.4倍;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8和269.6亿元,是五年前的1.4和3.1倍;进出口总额达到127.6亿美元,其中出口95.8亿美元,年均增长20.8%和17.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7%和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6734和 18631元,年均增长 12.6%和1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1倍。
一、坚持克难求进,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我们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力保增促调,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8∶62.5∶33.7,产业发展能力跃居全省首位。
产业结构层次整体提升。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建市级农业产业基地13个、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万亩、标准农田8.3万亩,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83%,“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全省第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举,着力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5+5”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557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五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4.7%和26.4%,建成汽车电子及零部件、新型金属材料两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七大超百亿产业集群。以城市化为依托,大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35.6%。城市商圈进一步形成,万达广场扩容提升,联盛一期、奥特莱斯、舟宿夜江、红星美凯龙等商贸综合体和一批星级酒店建成开业。现代商务业呈现规模效应,建成商务楼宇167万平方米,入驻商务企业1590家,属地注册率达到75%。文化创意产业加快集聚,软件企业达到460家,实现软件收入31亿元,动漫产量达到2.2万分钟,居全省第二位。成功举办梁祝爱情节和欢乐城乡游等活动,规范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创建为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区。
经济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五年投入科技经费5.6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09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进步示范区。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96和4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达到6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到10件,五年获得各类专利2.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846件,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80个,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各类人才5万多名,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5家。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行动,五年完成工业和三产投资612和906亿元,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沿海中线、绕城高速、机场快速路等鄞州段工程相继建成,34省道石鵟)段、329国道五乡段完成改造,通途路西延、联丰路延伸段、龙观至溪口等道路建成通车,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0公里。新建扩建110和220千伏变电所23座,改造农用低压电力线路206公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供电能力提高1.3倍。鄞东南沿山干河工程开工建设,甬新河鄞州段、姚江鄞东南调水、皎口水库加固改造、奉化江城市防洪等工程相继建成,85%以上居民喝上水库水。
产业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八大产业基地”建设,南部商务区一期建成使用,成为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新128园区启明园基本建成,空港物流园区成为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落户我区,迪趣、乐盛等文化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鄞州创新中心挂牌成立,鄞创孵化器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天童景区一期建成,梁祝、它山堰、环球城、桃源湾等旅游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南车宁波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两中心、两园区”综合配套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五年引进产业项目355个,总投资2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产出规模超过570亿元。
二、坚持互动融合,城乡统筹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五年来,我们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现代新城快速崛起,镇村面貌不断改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阶段。
城市功能明显增强。着眼融入宁波大都市,编制实施城乡空间布局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城区分区规划和镇乡总规,修编完善一批专项规划和核心区块城市设计。推进新一轮城区开发建设,“十大功能区块”拆迁、招商和建设工作进展良好,五年投入建设资金700亿元,完成拆迁547万平方米,新增房屋建筑面积1400万平方米,城区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0多万人,新城区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优秀范例奖。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宁横路、金峨路、下应大道北段、钱湖南路、鄞州大道延伸段等道路建成通车,堇山东路、嵩江东路等断头路相继打通,宁波(鄞州)博物馆、气象科技馆及一批民办博物馆建成开业,网球中心、游泳中心等功能项目投入使用。开展市容市貌和城市内河综合整治,推进城中村、城中厂改造,加强绿化亮化美化序化管理,城市核心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完善城市型街道管理体制,新建城市社区37个。配合做好宁波东部新城、宁波国家高新区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工作。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持续开展“城镇建设年”活动,城镇功能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五年投入资金476亿元,完成镇区拆旧549万平方米、建新1312万平方米。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下放服务管理权限40项,集士港镇列入市首批卫星城市试点,3个镇被列为省级中心镇。深入实施农村安居工程,累计拆除农村旧房419万平方米,建成农民新居5万余套,成为全省首个新村建设规模超千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超百亿元的县(市)区。优化镇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建公交首末场站30座,新开公交线路55条,行政村均通城乡公交,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城乡菜市场134家,创建省市全面小康村66个、环境整治村150个。推进欠发达村扶持工作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成立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强化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工作,推进滩坑、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完成青川乔庄镇援建任务。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有序用电工作,五年投入节能节水改造资金4.5亿元,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20个,166家企业通过省市清洁生产审核,7个项目列入省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基本完成铸造、油脂化工等行业改造整治,拆除改造燃煤(油)炉窑101台。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滨海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使用,农村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工程基本建成。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畜牧业环境整治顺利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和再生资源回收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生态墓葬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完成河道疏浚整治1700公里、河岸砌石157公里。大力建设森林鄞州,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绿色碳基金,新增平原绿地1322万平方米、生态公益林9万亩,完成珍稀树种造林5000亩,创建市级以上生态镇村155个、森林村庄137个、环保模范单位76家,被评为省森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荣获生态中国城市奖。
三、坚持普惠共享,社会民生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区创建活动,五年开发就业岗位10.8万个,安排失业职工再就业2.8万人次,培训劳动力10.8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3.5%以内。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750家企业创建为“和谐企业”。推动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和待遇提升,率先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五年净增31.6和31.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2和11.1万人,农民住院、门诊医疗费补偿率提高到63%和60%,老年人生活补助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40-180元。雅戈尔老年乐园建成使用,11家镇村老年乐园启动建设,“星光老年之家”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实施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计募集慈善资金7.2亿元,发放各类救助金、慰问金10.8亿元,残疾人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一期工程主体结顶,整治老旧小区53万平方米,建成人才公寓11.7万平方米,落实农村大龄青年安置房7750户。
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率先实施中小学十二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鄞州经验”向全国推广,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能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五年新建扩建中小学52所、幼儿园31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成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社区教育示范区。推进新一轮农村(社区)卫生事业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区公共卫生大楼建成使用,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卫生服务站244家,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比重达到76%,门诊均次费用下降到53元,创建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省首批卫生强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初步形成篮球、网球、国际象棋三大赛事品牌,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和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婚检率、优生检测率均超过90%,荣获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先进区称号。妇儿、青少年、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获得全国先进。
区域文化创新成果显著。积极配合宁波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高标准创建为省示范文明城区,新增省级以上文明镇(街道)3个、文明单位(村、社区)18个,“和美家园”创建达标率达到75%。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评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得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博物馆文化之乡称号。“星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基层文化站均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成功举办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天天演”工程荣获全国社会文化项目类“群星奖”,五年获得国家级重要艺术奖项41个,5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建成使用,区图书馆、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推进地方志修编工作,基本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
公共安全管理得到加强。深化“平安鄞州”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平安区”、两次荣获省“平安鼎”。健全信访工作机制,领导下访接访实现常态化,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力度,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刑事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层监管网络,推进消防平安镇村建设,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五年实现“零增长”。“十小”行业整顿规范工作获得省级先进,成为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区和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区。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政策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应急管理,抓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完善优抚安置制度。
四、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焕发生机活力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集体林权、非农建设用地、宅基地置换流转办法,完善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17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造,16个村完成村改居。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调整完善供水管理体制和房屋拆迁政策,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执法共同监管制度,推进建设用地表土利用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利用存量土地1.4万亩,消化转而未供土地2万亩,创建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完善企业扶持培育机制,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做久,新增上市公司7家,总数达到10家,年销售上亿元和10亿元企业达到371和18家。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深化“信用村镇”创建,组建成立村镇银行和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新增金融机构及融资服务组织34家,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2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6倍。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岗位设置改革和医务人员、义务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基本完成。
开放合作格局不断优化。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五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58家,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41和19亿美元,5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我区。与央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中航国际、华侨城等项目签约落户,累计引进内资155亿元。推进外贸转型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新增市级以上出口名牌51个,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达到33%,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35家,产值达到39亿元。“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参与兼并收购力度不断加大,新办境外企业138家,注册境外商标361件,完成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6.4亿美元,与四川、江西等地的产业合作不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海关和检验检疫工作对我区扩大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法治区水平不断提高。认真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及时报告和通报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全面实行政府领导领办建议提案制度,五年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00件、政协提案1382件。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村务厂务公开扎实推进,法律援助网络覆盖全区,创建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 (社区)75个,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区。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依法制定修改清理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健全行政调解、行政复议制度,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强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活动,率先实施清费减负政策措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深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新建长丰、潘火等5个开发建设机构和中河、首南等2个街道。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554项审批事项纳入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范围,98%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81890鄞州分中心、“企业百事灵”投入使用。围绕建设公共财政,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考评等制度,强化非税收入、国有资产和政府负债管理,推进镇乡(街道)财政规范化建设,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公务用车、因公出境、公务接待等经费得到有效控制。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进历程和发展成果,凝聚着全区上下的心血与智慧,包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各界人士、驻鄞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外来建设者、投资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鄞州发展的海内外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五年的艰苦探索和创新实践,凝成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科学发展是富民强区的根本出路,只有高点定位、加快转型,才能营造优势、跨越提升;改革创新是富民强区的根本动力,只有解放思想、思进思变,才能突破瓶颈、率先领先;统筹协调是富民强区的根本路径,只有内外联动、整体推进,才能持续发展、全面进步;民生幸福是富民强区的根本目的,只有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才能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有效投入不足,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进一步突出,推进经济转型任务十分艰巨。镇村面貌与中心城区相比仍有落差,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还需继续增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难度加大,教育医疗、居住出行等民生事业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群众需求,城区垃圾中转站、公交综合枢纽场站及综合停保场、新城区幼儿园、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等民生实事工程,因土地制约、规划调整等原因,未能按时开工建设。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社会建设管理仍需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服务管理创新要继续加大力度,政府工作人员公仆意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对没有完成的民生实事工程,将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