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乡村振兴>工作情况
2009年第八期
发布时间: 2009-07-20 00:00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信息来源:

二○○九年第八期(总第五十四期)

二○○九年五月二十二日

【特色工作】

全面开展小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我区按照“试点先行,全面覆盖”的原则,全区上下联动、齐心协力,顺利推进了姜山、集士港两个试点镇的小城镇建设,进而全面带动了全区城镇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鄞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去年完成镇区拆旧96万平方米,建新218万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78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完成拆旧18.5万平方米,新建24.8万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7.7亿元。

一、突出重点,以最实举措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自去年启动“城镇建设年”以来,全区上下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的整体部署,突出重点,抓牢关键环节,全面加快城镇建设。一是突出规划这一龙头,着力优化细化城镇发展体系。始终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导城镇高水平发展这一理念,以规划整合资源要素、优化功能布局,以规划集聚人气产业、繁荣城镇经济,确保城镇建设的水平与发展质量。各镇乡(街道)根据城乡空间布局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找准发展方向定位,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如横溪、集士港等镇就通过科学规划,按照新镇区整体规划,基本形成了行政、文体、商贸、医疗四大中心。二是突出特色这一主导,着力推进综合改造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各镇乡(街道)针对不足抓整改,发挥优势强特色,充分结合当地产业基础、人文风貌、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不断提高城镇发展品味和竞争力。如鄞江镇提出建设“历史古镇、旅游重镇、服务大镇”的目标定位,坚持走“旅游强镇”之路。三是突出项目这一支撑,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形象。以项目引进、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地城镇建设,狠抓拆旧,拆出项目建设新空间;加大投入,发展商贸项目新业态;完善网络,实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突破。多数镇乡(街道)都有新项目引进,如石碶街道去年新引进洛兹大厦、广博阳光丽园第2.3期、布利杰城南公馆等项目。四是突出惠民这一根本,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以尊重民意、增加民利、改善民生为着眼点,始终坚持为民惠民,让广大群众共享城镇建设带来的实惠。大部分镇乡(街道)都有新村、学校、菜场、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工程和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改造建设。

二、强化激励,以最优政策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加大城镇建设激励扶持力度,努力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对乡镇财政倾斜力度。完善新一轮区与镇(乡)、街道财政分成政策,增加支出基数,调减收入增幅,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超收分成、转移支付、自求平衡”的镇(乡)、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夯实镇(乡)、街道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财力基础。对镇(乡)、街道区域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出让所得和建成区范围内、城乡结合部、街道功能区工业用地出让所得,原则上在扣除区财政收益及相关税费、基金提留后,区可得部分全额返还给镇(乡)、街道,用于镇(乡)、街道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乡镇拆旧建新、土地开发的扶持力度。凡年拆迁量达到当年拆迁任务数50%及以上的镇乡(街道),每拆除非住宅旧房100平方米区财政奖励1万元(每平方米100元);镇中村改造(含村民、居民住宅拆迁)除继续享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政策外,每拆除旧房1万平方米区财政再给予一定额度补助。三是加大对乡镇发展城镇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城镇建成区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行政村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利用村级留用地发展二、三产业。对在城镇投资、区内注册纳税的符合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业态导向的服务业企业,凡项目实际投资额(不包括房地产商住楼投资)达到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按投资额度分档给予一定额度的一次性奖励,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型或重点服务业项目实行“一项一策”。

三、增强合力,以最好作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为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三大行动纲领”要求,增强合力、整体联动、优化作风、狠抓落实,力争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区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总体规划,研究制订有关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建设局,具体负责城镇建设的指导、督促、考核。各镇乡(街道)也都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或者镇长(街道主任)为组长、班子成员参加的领导小组。为强化政策落实,财政、国土等区级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为履行好区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区建设局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工作指导服务小组,下设综合组、拆迁面积认定组、新建建筑工程面积认定组三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督促以及拆迁、新建面积认定工作。二是全面发动,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橱窗等宣传工具,传达贯彻政策措施,树立宣传先进典型,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宣传力度。动员全区各级党员干部立足自身岗位,积极投身城镇建设,营造合力推进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积极配合鄞州区广播电台阳光热线节目,向听众详细介绍全区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等。三是强化考核,严格监督。组织开展城镇建设竞赛活动,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镇乡(街道)城镇建设实施专项考核。定量考核设“拆、建、投”三项指标,即拆迁的旧房建筑面积、新建工程建筑面积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额度。定性考核设“规划、管理、项目实施”三项基本指标,主要考核规划执行、环境整治、违章建筑拆除、“退二进三”项目实施以及千万以上项目实施等情况。经考核,去年,石碶、集士港等六个镇(街道)被评为优胜奖,各获得50万元奖励;另有六个镇(街道)被评为鼓励奖,各获得20万元奖励。

(区建设局)

【经验交流】

生态强乡  绿色富民

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龙观乡地处鄞西山区,乡域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50.6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2平方公里。全乡拥有耕地面积11000亩、山林8万余亩,素有“七山二地一分水”之称。全乡辖10个行政村1.6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4000人。近年来,龙观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态强乡、绿色富民之路,围绕生态抓经济、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小康建家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收富民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环保”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和“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绿色农业、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全乡农业的区域化、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高效化、规模化发展新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983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8%。并形成了花木、竹笋、茶叶、水果和“农家乐”5大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打响了“中国桂花之乡”、“五龙潭农家休闲”、“五龙潭”商标水果、茶叶、竹笋等五大品牌,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农作物种植向观光、休闲型都市农业转型,由单一低产农业向复合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转变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全乡呈现出低山、近山、花果山;高山、远山、森林山的崭新绿色生态画卷。我们在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中主要的做法是:

一、开拓发展思路,培育生态特色农业

龙观乡地处山区,有三分之一自然村地处海拔四、五百米的高山上,且村庄分散,交通不便,村级集体经济来源贫乏,山民仅靠人均0.9亩的田地、致富无门。针对这一情况,龙观乡党委政府制定了“生态特色农业综合发展规划”,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探索优质、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新思路。一是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调减调优粮油种植面积,确立花木、竹笋、茶叶、水果和贝母为龙观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至今,全乡已发展桂花6000亩、贝母1500亩,桂花种植面积为全市之最,已成为“中国桂花之乡”。李岙村全村258户人家,622人口,95%农户已种植桂花。至今全村已发展桂花1100余亩,去年桂花收入达到3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6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800元,分别比种植桂花前的2000年翻了两番多。花农洪德康一家种植花50余亩,为拓展桂花销路,他投资在广州开设了一家“洪记花木销售门市部”,全年花木收入20余万元,桂花成为李岙村农民的发财树和“金饭碗”。二是做大生态特色规模。在保护培育好7.7万亩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环境的同时,采取“集体投资、个人参股、合股开发”等形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荒滩缓坡,建设上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至今,全乡除原有1.7万亩竹笋基地外,还建成了3000亩水果、1500亩茶叶等7个林特基地。三是注重科技投入。在科技局、农林局等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品种选择上,以“名、特、优、新”为目标,力求种植品种优质化、产出效益高效化。近几年来,已先后从浙江农科院、浙江林学院等科研院校引进10多个名优水果品种和名贵苗木。同时,还邀请林果专家到各类基地和农户当中进行技术辅导,从而改变了山区农民传统落后的栽培模式和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种植的科技含量。至今,“五龙潭”商标系列等一批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已脱颖而出,雪岙村的“湖景蜜露”水蜜桃(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被评为宁波市银奖;后隆村的“五龙仙茗”茶叶荣获第四届“中绿杯”中国名优茶银奖;桓村村的“龙嵋”商标龙井茶荣获省名茶评比优质奖。该两村还完成了标准茶场建设及茶叶品牌创建和QS认证。使全乡生态特色农产品种植呈现了规模和品牌效应,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该乡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以高起点、高档次、多形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构筑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格局。对于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农业加工企业,我们在土地征用、银行贷款、技改贴息以及外贸出口等方面实行“保姆式”全程代理服务,重点扶植带动能力强的竹之韵食品、五龙潭蔬菜等龙头企业,向科技化、外向化、大型化、现代化方面发展,从而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探索培育各种类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扶持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成为联系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形成联产、联销的统管经营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去年,全乡2家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销售额6500万元,其中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达到日产“新潮”牌豆芽90吨的市场供应能力,并凭借其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销售服务,成为宁波市民餐桌上的“放心菜”和宁波市“菜篮子”工程的重点基地,至今已在杭州、南京、北京、青岛、武汉等各大城市进行技术联姻,建立了生产基地。三年前,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符合国内工厂化豆芽生产的全自动无公害豆芽生产流水线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专家称为“豆芽生产的一次机械化革命”。2005年“新潮”牌豆芽被评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2007年被确认为奥运会唯一指定豆芽产品,这是宁波豆芽蔬菜首次进军奥运赛场。2008年6月29公司董事长陶礼明应邀登上北京农业大学讲台,作了题为“从豆芽生产革命到产品进入奥运指定蔬菜”的主题演讲。

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农业

龙观乡充分利用本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发展观光、休闲都市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现代化都市农业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在创新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至今,全乡已建成了脉动山庄、明月农庄、陶园山庄等特色“农家乐”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农家庄园8家,年营业额达450万元。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但吸引了都市人群前来观光休闲,而且不断引导全乡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快观光休闲型都市农业转型机制的形成,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

四、完善基础设施,搭建服务平台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向生态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首先,乡政府及时出台农业发展补助政策,乡农发基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补助基地开发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300万元,改造低产地9000亩,治理樟溪河、中溪河、龙王溪和清源溪四条溪流,建筑后隆屯家河、桓村引水工程,对潘溪水库、吊眼水库等山塘进行防险加固,对外牌楼水库大坝进行加固,使得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搞好技术培训,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现状,我们加强对各类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民购销队伍的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和专业营销农民的素质,并出台奖励政策,对销售有突击贡献的种植大户和销售专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近年来,共进行各类农技培训9期,受训人次达到650人(次),至今全乡已形成了20多人的销售网络队伍。去年共销售花木650万元。同时,利用花木协会及供销队伍汇集的信息,通过各种通讯形式,为农民传递信息,提供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随时跟踪市场导向。三是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桂花生产合作社、花卉协会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大力营造“政府搭台服务,农户唱戏赚钱”的良好氛围,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难办到问题。

(龙观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