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三代:著名的鄞州籍建筑世家
今年,是鄞州人张继光赴上海创业110年。上海有关方面正计划将这个建筑世家的故事搬上银幕,日前记者连线上海的张乾源先生,得知剧本已经完成。
百余年前,一个从鄞州农村到上海求发展的小木匠张继光,通过几年努力,和上海滩最著名的四大洋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一跃成为建筑界知名人士。
在20世纪初的30余年间,张继光参与设计、建造的大楼大多集中在上海外滩和北京东路的金融区,目前多为文保单位。此外,他还是宁波灵桥重建的主要参与者。
张继光的儿子张乾源也是中国建筑界的名人,不仅在上海有他参与设计的几个标志性建筑,在家乡宁波,他也参与了航运宁波客运站和宁波中信大厦等建筑的设计、建造。张家第三代中的张永勤也选择了建筑业,目前已有不少作品问世。
而在家乡宁波,不少人对这个经历了百年风云的建筑世家却还了解甚少。其实,在这一家三代光辉的历史背后,是一代宁波帮共有的艰苦创业、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精神的传承。
宁波木匠,享誉上海建筑界
张继光,1882年出生于鄞县傅家漕一户农民的家庭,父亲张廷山,在他8岁时,不幸去世,由祖母和母亲将他抚养成人。
张继光的二伯父在上海石顺记营造厂当账房,在他16岁时,二伯父将他介绍到上海何祖记营造厂学徒。在学徒期间,张继光上夜校学习英文,后来,就因为一口能和洋人交流的英语,在打理何祖记的业务过程中,结识了很多生意场上的朋友。不久,张继光就脱离何祖记营造厂,与人合股开办协盛营造厂,自立了门户。当时,他才20岁出头。
经过一番努力,张继光先后与英商业广地产公司、通和洋行、爱尔德洋行和太古洋行等四大洋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使协盛营造厂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业务迅猛发展,张继光本人也从一个宁波农村来上海的木匠,一跃而成为上海建筑界知名的商人。
在和这些洋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张继光凭着对建筑施工的钻研和经验,工程报价准确,又能操一口英语,赢得了这些洋行中大班们的信任。在工程施工中,张继光总是对质量严格把关,在工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能及时与甲方外籍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并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
对于20世纪30年间,由张继光的营造厂承建的一些大楼,如今的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的档案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协盛营造厂厂主张继光,宁(波)帮,协盛与通和洋行买办关系熟悉,该厂主要承建通和洋行打样间设计的建筑。”
这些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大清银行、东方汇理银行、盐业银行大楼、日本领事馆等十余幢,大多位于上海外滩群的外商金融区和北京东路华商金融区,现为文保房。
此外,目前上海保留最高标准经典住宅仅有30幢,而其中2幢是协盛营造厂张继光建造,一幢是兴国路太古洋行花园住宅,也是亚洲唯一的铜皮住宅,另一幢是复兴西路英国高级花园住宅。
与荣氏合作,支持民族工业
张继光与荣氏家族的合作是通过英商通和洋行开始的,在一次宴会上,荣宗敬执着张继光的手,动情地说:“国计民生离不开衣、食、住,为了衣,我创办纱厂,购置纱锭;为了食,我创办面粉厂,买了面粉机;住,就是厂房,纱锭和机器都需要有厂房,还有工人、家眷的宿舍、住房,这些都得拜托老弟了。”
一席话令张继光十分感动,也激发了他为民族工业振兴尽心尽力的决心,他先后建造的荣氏工业厂房有数十幢,在近代中国工业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的必备教材《中国建筑史》上,对当年协盛营造厂建造的工业厂房予以高度评价。1992年出版的《上海建筑施工志》也将协盛营造厂建造的福新面粉厂二分厂作为近代工业建筑的典型来介绍:“二分厂于民国八年(1919年)建成8层主厂房,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工业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和荣氏家族这样的民族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张继光不仅在工程建设的速度、质量、技术等方面不遗余力,同时在资金方面,也给荣氏以有力的支持,如荣氏向金融界借贷的不足这一部分,往往由张继光先行垫付。
“一·二八”事变后,沪北局势不稳,荣宗敬计划将10万纱锭从杨树浦搬到上海租界内澳门路创办申新九厂,该厂也由通和洋行设计,荣氏经过估算,尚短缺资金40万~50万银元,荣宗敬将迁厂计划向张继光和盘托出,并坦陈资金上的困难。张继光深明大义,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慨然允诺垫付这笔巨款,并用最快的速度将申新九厂建设成功。
果然,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荣氏在上海杨树浦的工厂或毁于战火,或因战祸被迫停工停产,唯独租界内的福新二、七、八及申新二、九厂均开工获利,尤其是申新九厂,在1938年至1940年3年中获利巨大,使荣氏家族得以陆续偿还债务,渡过经济上的难关。
热心公益,参与重建灵桥工程
张继光除经营协盛营造厂外,还投资了天一味精厂、宁波商轮股份有限公司、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上世纪活跃在上海滩上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张继光身上也有着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宁波帮精神。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张继光一直参与同乡会的领导工作,是当时领导层核心人物之一,曾任常务会长。上海宁波同乡会曾赠匾予张继光,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
张继光也是宁波灵桥重建的主要参与者。1926年8月下旬,原来的灵桥,是一座浮桥,发生了特大灾情,甬人乐振葆、严康懋偕外国人罗德到宁波测量,想要重建灵桥,但后来因局势动荡而将这件事情搁下了。
1931年3月27日,宁波旅沪同乡会又把改建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乐振葆、张继光再次偕同德国工程师爱土伯前往测量。7月4日,张继光又偕同上海工部局工程师詹姆生(A.F.Gimson)、新仁记营造厂、竺泉通工程师勘察,8月沪甬两地各成立“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作出经费预算:共需70万元。沪甬两地的企业家们就以7比3的比例分摊,建桥由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钢梁由德孟阿恩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与康益洋行,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灵桥于1934年5月1日正式开工,1936年5月完工,6月27日举行开桥通车典礼。
在原鄞县县长陈宝麟撰文的《重修灵桥碑记》中有:“旅游乡人乐君振葆、张君继光、金君廷荪、孙君衡甫等,创议重建”的记叙。在《重建灵桥纪念册》里,也记录了张继光为重建灵桥之事奔走、筹款,像关心自己家里事那样关心灵桥的建设工程的事迹。
张继光还参与了宁波阿育王寺和城隍庙的重建,这两处也都立碑建牌,表彰他的功绩。“一·二八”抗战爆发,张继光出于爱国热忱捐建红十字会第十七伤兵医院,并自任院长,为救治伤员日夜操劳。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他拒绝汉奸引诱,杜门谢客,不承建日本人的工程。
建筑世家,后继有人
1965年,张继光不幸患胃癌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张继光膝下有6个儿子,其中继承他衣钵的是他第5个儿子张乾源,毕业于浙江省杭州市之江大学建筑系。张乾源毕业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任总设计师、顾问总建筑师。解放初期,他参加了中苏友好大厦(即今上海延安路展览中心)和上海第一个旧区改造的住宅的设计工作。
“文革”后,张乾源先后参与了上海市多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在上海电视一厂彩电装配车间设计项目中,他参加了筹建初期对日本方面的谈判工作,为国家节约了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他还担任这次工程的主设计,获国家银质奖工程;他与原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合作设计的上海龙柏饭店,获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发的一等奖;曾是上海第一高楼的联谊大厦,也是由张乾源担任设计总工程师,这座大厦是上海市最早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建筑结构。
此外,张乾源还是花园饭店、波特曼、上海商城等著名高层建筑的总咨询顾问。张乾源也没有忘记家乡宁波。1972年,他和田文之建筑师一起参加了宁波航运客运站的设计方案,1985年,宁波市建造中信大厦时,张乾源又与其他几位工程师、建筑师出了力,他还为引进外资建设宁波国际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能受到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的影响,作为第三代的张永勤也选择了以建筑业为终身职业。20世纪80年代,他赴美国林肯大学攻读建筑系,1987年暑假起,他就开始在美国纽约十大建筑师设计公司之一实习,毕业后就在这家公司任职。
在公司负责人著名建筑大师李名仪的直接培养下,张永勤参与了很多著名建筑的设计,如美国大勒斯(DALLAS)文化区的博物馆等。他还担任了芝加哥植物园游客服务中心建筑设计师,深圳市世贸中心建筑设计师及项目经理;深圳市中心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中标方案的项目建筑设计师和主设计协调人等。他参加设计的中国招商银行项目获得中国标志性建筑最高奖状,他的老师,美国著名建筑师李名仪先生和他共同设计的深圳市政府大厦和深圳福田城市规划都在深圳市获奖。
三代人,一脉相承,从19世纪末走到21世纪,谱写了一个宁波建筑世家的光辉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