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布衣修《明史》

发布日期: 2009-07-13 09:3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鄞州区人民政府

万斯同 (1638-1702),字季野,晚号石园,浙江鄞县人。他降世于名门,请业于鸿儒,出入乎万卷古籍,始终乎一袭布衣,当 “天崩地解”之余,在 “鼎移社改”之后,以如椽之笔,修成了中国 “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断代史《明史稿》。


万氏祖籍安徽定远。斯同的十一世祖万斌,“从明太祖起兵,定天下,世袭指挥佥事。”十世祖万钟袭父爵, “奉命备倭宁波,于是遂为鄞人。”两人和万钟的儿子万武、万文兄弟,相继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留下了 “三世四忠”的赫赫英名。


斯同的高祖万表、曾祖万达甫和祖父万邦孚,皆为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而父亲万泰倜傥潇洒, “以文史代驱驰”,倡导四明风骚。崇祯十一年 (1638年)与黄宗羲、冯京第等在《留都防乱揭》上签名,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崭然为复社名士。不久,清兵南下,南明福王覆灭于南京,鲁王监国于绍兴,江南人民纷纷起义,万泰也邀约亲友参加抗清斗争,鲁王授他户部主事。及鲁王政权失败,绍兴、台州、宁波失守,万泰只得携带全家二十多口避乱于奉化山中。国破家亡战乱稍定之后,万泰返回甬城,家计日益困迫,又只好奔走四方谋生。一次,他由粤返浙经赣水途中,遇到一个名叫毛研 、与其同岁的人,得了时疫已经奄奄一息,同船的人都想将他抛弃了,而万泰却坚持让他仍乘在船上,并亲自为他调药救治。结果毛倒痊愈了,而万泰自己却被传染上疾病不幸身亡。万泰这一系列文采风流、忠贞气节、侠义心肠,构成了一个极其高大的形象,给他的后人包括爱子斯同的成长和建树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万泰有八个儿子,个个以学显名,蜚声海内,人称 “万氏八龙”;尤其是第八子斯同成就最著,在浙东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


幼年万斯同聪慧异常,却又相当淘气,被父亲严加管教,一度还把他关在书房里不准外出。他“窃观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等到被放出来,便追随诸兄之后,常听他们谈书论文。一天,诸兄举办家课,年幼的斯同也要求参加;大哥斯年拟了几道经义题目,来考考这个比他自己儿子还小的幼弟,不料小斯同的答案居然“汗漫千言,俄顷而就”。斯年大吃一惊,激动得握住小弟的手热泪盈眶,马上跑去告诉父亲说:“几失吾弟!”意思是我的小弟不得了,差点儿埋没了他!万泰亦又惊又喜,大呼:“几失吾子!”当日家里就给他裁衣制鞋,隔天即送他入塾读书。


从此,斯同锐意进取,在塾攻读外,又得父亲辅导, “父意怜少儿,亲为解章义。晨夕寒松斋 (万府书房名),呼儿捧筴笥”。同时他还经常跟诸兄和侄子们切磋琢磨,特别是长兄斯年之子、长他一岁的万言,才华横溢,小叔大阿侄一起学习,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了。


十四五岁时,他已遍读家中藏书;十七岁那年,其父又送他跟诸兄一起受业于浙东学派的一代宗师黄宗羲。,年轻的万斯同很快在黄门弟子中崭露头角, “称高弟子”, “博闻强识,敦善行而不殆”。


康熙七年 (1668年),黄宗羲应邀莅甬讲学,创 “甬上证人书院”。先后在广济桥高家祠、南门延庆寺和万氏庄园——— 西郊白云庄等处设帐会讲。 “从学诸子中斯同年最幼,遇疑质问,四座惊服。”

次年,万斯同应聘到绍兴学者姜希辙家去坐馆教书。姜希辙家珍藏着一整套珍贵的明十五朝实录 (实录,中国历代每个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来源权威,资料丰富翔实,是修史者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万斯同喜出望外,废寝忘食,日夜研读。他的天分本来就极高,“经史诸书,几无师自通”,是历史上读书过目不忘的名人之一,如今在这一浩瀚深邃的史海中,可谓如鱼得水。后人评他 “于有明诸朝实录,几能成诵”。这为他以后编纂明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万斯同的渊博学识,还得力于甬上藏书楼天一阁。他是继黄宗羲后登上范氏天一阁的又一著名学者。(摘自《宁波晚报》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