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溪“一.六”大市

发布日期: 2009-07-10 11: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鄞州区人民政府

横溪的集市贸易在唐朝已具雏形。
       据宋 . 宝庆《四明志》记载,在唐朝时,鄞县县城作为浙东商品集散地以后,集市贸易在全县城乡迅速发展,横溪也形成了定期交换山货竹木和农产品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集市,并设有官酿民卖和民酿民卖的酒坊。宋宝庆二年,政府在横溪设立了专门收取商业税的税场,这样的税场全县只有四处,其集市贸易的兴旺程度可见一斑。以后随着人口繁衍和土地的逐渐开发,横溪集市日益繁荣,交易场地也从过去简陋的露天草场发展到相当数量的固定店铺。民国《鄞县通志》曾这样记载:“此市商店从横溪王家到横溪河头,则有百三十家。”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横溪市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横溪市更加兴旺发达,1985年以后,镇政府先后两次投巨资新建横溪市场。
       这个千年集市的繁荣兴旺远近闻名。
       每逢农历的“一.六”,从奉化、象山、余姚和宁波等地前来赶集的人群有数万之众。特别是上午九时至下午一时,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把整条街道拥挤得水泄不通。交易的内容很丰富,有买卖山货竹木的,也有买卖稻米鱼鲜和日常用品的,甚至连慈溪来的胶麻、余姚来的大头菜和邱隘的雪里蕻咸菜等,在这里都购销两旺。特别是十二月廿六市,人称“连溪水也要涨三分”。这天早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潮水般地涌来,杀猪斩肉的早已一长溜地支起砧板,挂起猪腿,一腿一腿地买卖;家禽市场里鸡鸭鹅的叫声和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乱成一团;水产市场满地水淋淋,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虾,还有螺蛳、黄鳝以及各种干水产品;蔬菜则以胶菜为主,用箩筐抬着过秤,几十斤上百斤的成交。因为是年度的最后一个大市,方圆几十里凡是能够走动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他们除了大宗的年货交易外,还有零零碎碎的小东西需要添置,也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由于人多,往往嘈杂喧闹声连几里外的周夹岙和栎社都能听到。横溪的廿六大市,公路上到处是人和车辆,河道上也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船只,赶集高潮长达八九个小时,直到下午三时左右,买卖双方都已交易完毕,整个集市才慢慢地安静下来。
       对于这个地处山区半山区的集市来说,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自然是山货竹木交易了。每到清明前后,从金峨、梅岭和奉化裘村来的竹笋源源不断地涌向集市,街上到处堆满了毛竹、乌笋、龙丝笋、鳗笋等,品种五花八门,这时节山民们的笋担从上街摆到中街、横街,并一直延伸到航船埠头。这些笋有户挑的,车拉的,船载的,自行车两端挂着的,更有拖拉机和大卡车一路轰鸣着满载而来,招摇过市。到了金秋时节,市场上满目都是高高的木排竹排,笔直的本地杉树、粗壮的松树以及各色各样的杂树,还有毛竹、龙竹、杂竹等等,应有尽有。凌晨一二点钟,远在金峨、梅岭的山农们早已背着毛竹从十几里外的山里出来,一路走走停停。到了集市天刚放亮,然后找个合适的位置待价而沽。而前来收购竹木的商贩则从四面八方涌来,船载车运,十分地繁忙。除了原始的竹木外,竹篮、竹箩、竹桶、竹凉席等竹制品以及各具形态的竹雕工艺品,更给这个千年集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交易内容不断的丰富庞杂,许多专门的分类小市场也就应运而生了,买卖毛竹的叫毛竹场头,买卖树木的叫树场头、买牛卖马的叫牛场头,还有羊场头、米场头、螺场头、糠场头、买柴桥头等等。这些集市根据交易货物的内容而设定,不但专业性较强,人气旺,而且叫起来也简明扼要,琅琅上口。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市场的名称渐渐演变成了固定的地名,即使以后有的场所早已没有了货物交易的功能,但地名却永久地保持下来了,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拥有过的繁荣。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客观条件。横溪集市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横溪镇地处半山区,西北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东南面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集市就处在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一条清溪由南而北穿镇而过,汇入通向甬江的大河,沟通着鄞东南及奉化和“三北”地区的水网,六条陆路伸向奉化县城、象山港畔的湖头渡,东钱湖湖畔的韩岭、白岩山下的金峨、梅岭以及宁波市区,可谓水路畅通无阻,陆路四通八达,这样的优越环境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时代成为最佳的物产集散地是很正常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兴旺,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横溪集市传统的优越性有些削弱,特别是“大市”这个概念日益淡化,现在的人们几乎天天“赶集”,甚至“一天赶两集”,且以当地居民为主,加上超市的引进和各类专业市场兴起,传统集市的功能必然受到挑战和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传统集市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