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习俗——婚俗
普通婚俗
媒妁 旧时子女成人由父母于门第资财相当人家择亲,探询双方生辰八字,若非“龙虎相斗”、“羊落虎口”、“鸡犬不和”等相冲生肖,则挽亲友做媒。媒人登门例不喝茶,双方有意则交换庚帖,占卜后确认无“冲”,则由媒人为介议定财礼,择吉日“下定”,又称“递恳贴”、“过书”。再择吉日互换大红庚帖,由媒人分送对方。收者将庚帖压于祖堂或灶君前香炉下,三日内家中无破碗碎盏之事,始正式订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有介绍者的仅互通情况,转交照片约定会面等,旧俗多废。80年代后,有青年通过报刊和广播等征婚,邱隘等镇设有婚姻介绍所。
订婚 旧时订婚问明男方鞋帽尺寸和父母兄妹鞋样,预为制作。男方于吉日向女方送聘礼包括鹅鱼肉蛋酒及120只金团、麻饼并桂圆、黑枣、莲子、白糖等四色包头;其他糕点包头4只;金戒子、金耳环各一对;绸缎衣料6至8件。聘金以36元银元为小礼,120元银元为大礼。媒人送婚贴至女方,女方以酒宴款待,宴毕附回帖,送回礼于男方,称“发送”,回礼有女方做的鞋帽及绣袋5或7件,袋绣鸳鸯、松鹤、荷茶、白莲等吉祥图样,上钉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语的金属饰片。男方宴请媒人后婚事遂定。鄞西一带订婚后,男方要送龙凤喜饼和喜酒,俗称“大饼老酒”,故女有“老酒甏”之称。订婚后男方逢节要送礼,有端午粽、中秋月饼及鸡、鱼肉等,直至迎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订婚较前简单,双方择定日子,请介绍人一起欢宴即成,也有男方向女方送聘金的。近年来,青年多属自由恋爱,由人介绍相恋者也多不订婚。订婚者渐减少。
贺礼 旧时男方选定迎娶吉日后,于头年腊月请媒人告诉女方,女方同意后,男方即送彩礼。女方根据彩礼多寡和家产置办嫁妆。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女方多为衣料、日用物品,俗称“陪嫁”;送男方多为银钱,至亲者送喜幛、喜轴,喜幛多用红绿绸缎被面,上缀“双喜”或“天作之合”,上款题主婚人和新郎姓名,下款写送礼人姓名。喜轴多用墨或金字写吉祥对联,幛轴专供布置礼厅。有的还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心、小黄糕等,寓意早生贵子,祝婚姻美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送女方贺礼多为日常用品。送男方贺礼多为钱,60—70年代起贺礼数额较小,多在工0元以下。80年代后,贺礼数额亲友50元左右,至亲者更多。有的送工艺品为贺礼。
搬嫁妆 婚期前三五天,(鄞西为结婚当天),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在庭院摆列嫁妆让人观赏。发放嫁妆时,第一扛必须置花烛台一对,铜镜一面。富家嫁妆至少四扛,穷家嫁妆仅一垫一盖。嫁妆搬到后,先陈列于男方堂前,供人观赏品评。50年代至60年代,嫁妆较少,大件者惟缝纫机及绸被。70年代末起,嫁妆益丰,富者常有电视机、录音机等高档家用电器,搬嫁妆多用车船,搬到男家后直接放入新房,以供观赏。
相亲 旧时婚前三日,女方用大红贴请女婿,再请,则答以“谨遵台命”,三请后,才坐蓝呢轿在写有本堂名的灯笼下引导到女家,在堂上拜见岳丈,侍坐一旁,茶送三道后入房中拜见岳母,稍坐后出拜太公等尊长,再会见帐房等执事。酒席上岳丈向女婿送酒菜,女婿致谢,礼毕岳丈退席,由妻舅陪席,新娘避而不见。此俗今废。
迎娶 旧俗婚前三日,新郎与父母双全的男孩同睡,新郎须睡外边,俗称“伴夜”。每晚给孩子吃包子、花生、鸡蛋等,寓早生贵子意。结婚日凌晨,男家以全猪、全羊、全鱼、果晶等在礼厅致祭,称“享先”。新郎剃头,两旁各置茶几一张,放二枚银元和1只五色果包,内裹二枚银元的新毛巾包,作理发报酬。送嫂用棉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称“开面”。中午女家办“开面酒”即起嫁酒,宴请贺客和男家迎娶人员,新郎不迎亲。花轿由男家出发,堕民手捧名帖引导,轿前有仪仗队,常人家雇吹手一班,“罗帽”(中式吹鼓手)一堂,富家加西乐一队、龙凤吹手一队。沿途吹奏,陪轿者放爆竹。女家虚掩大门,花轿到后男方使者从门缝塞入红包,始大开中门迎入,花轿须轿门朝外停于堂前。妻舅持红烛、镜子照轿内以逐匿居的吊死鬼,搜轿后,使者催妆3次,新娘才穿霞帔、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由兄弟抱上轿,以免新娘双脚碰地带走娘家风水。如步行上轿,地上须铺红地毯,未铺地毯新娘须在新鞋外套旧鞋,上轿后脱下由送嫂送回。新娘上轿前由母亲喂口“上轿饭”;寓意不忘哺育之恩。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座。轿出门时,母亲及姐妹上堂哭诉吉词送行,新娘须以哭惜别。座下放铜火熄,内燃炭火香料,寓意新娘如火旺发。妻舅送花轿至中途,用火熄之火点香带回置火缸内,寓意共同兴旺。男女双方各有2或4名男子送接,双方相遇致礼后,接方向送方送糕点以致慰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嫁娶之俗渐变,新娘多步行、坐船或骑自行车到夫家。1985年后,多以轿车接新娘,接时车窗贴大红喜字。除部分农村、山区仍保存兄弟抱上轿、火熄点火等习俗外,其它习俗已废。
拜堂 旧俗花轿至男家时,鸣鞭炮,击鼓锣,敲悬于帏的铜喜鹊。花轿停在堂沿,轿夫开轿门,一盛妆幼女上前行礼后,送嫂取谶壶中香粉在新娘脸上补妆,称“添妆”。然后携新娘出轿立于拜位,幼儿退立一旁,一全福妇女用秤杆微叩新娘头部,再用秤尾自下而上挑去方巾,置床顶上。陪郎请新郎位于拜位。主婚者位于上,赞礼司仪,新郎新娘上香拜天地、祖宗后对拜。拜堂后,陪郎2人捧花烛引导新人踏地面布袋入洞房,布袋5只,每行一袋,送嫂即移置于前接之,称“传代入房”。入房后新人并坐床沿,饮红糖圆子汤,礼厅中宾客同时进食,以示团团圆圆。饮后新郎出房,送嫂服侍新娘换装,然后新人依次向父母和长辈跪拜。礼毕新郎捧果子糖向长辈敬茶,长辈置红包于茶盘作见面钱,新娘上前接茶盘。此俗今废。
喜宴 结婚日晚,主婚人和新郎恭候在大门口迎贺宾,乐队奏迎宾曲。宴会设新娘专席,由4名未婚姑娘侑食。海上一道热菜,送嫂陪新娘回洞房换一套新衣,回席向宾客施礼说:“众位先生,姑娘在此换汤作揖。”最后一次说“姑娘在此谢汤作揖”,称“侍筵”。席间乐队奏“龙凤呈样”等乐曲。喜宴毕,新娘到厨房,行亲割礼,称“上厨”。宴后奏送宾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喜宴礼仪大简,亲友聚吃一餐,视来客多少而办酒席。结婚酒宴常延续3至5天,惟婚日晚酒席最为隆重,但无上述礼仪。近年来,有的人家在饭店包桌,新郎、新娘在饭店门口恭候宾客。喜宴旧习俗多废弃,改由新郎新娘敬酒。
闹洞房 喜宴后,寿翁二人及亲朋簇拥新人入洞房。房中花烛桌上置果盘,上放桂圆、荔枝、花生、红枣、桔子等。寿翁居中向新人敬酒三杯,每敬一杯,皆交换酒杯,新郎新娘啜一口,称饮“交杯酒”。再取盘中果各二颗分给新郎新娘,并诵吉语。习俗新娘第一天不开口,宾客要百计逗新娘说话。午夜12时宾客退出,新郎随出。送嫂整理卧具、侍新娘换装。新郎遍谢襄办婚事人员后回房。送嫂取黑枣嵌胡桃给新郎新娘分食数枚,又取床头果l包给新娘,新娘赠红包。送嫂看包内银元,若嫌少则站立不走,侍加足赏银后出房并招呼新娘关门。新娘关门后,新人共吃床头果,入寝。乡间又行于此时设法破门取闹,以罚糖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闹洞房习俗仍存,但内容大变,长辈作礼节性看望后退出,多由同龄亲友笑闹。近年来,多在新房里喝茶、吃糖、吸烟,以请新娘点烟或唱歌为多。 。
回门 旧时次日起床后新郎开门,寓早生贵子意。男家发轿、帖请妻舅,妻舅受茶三道后退至新房休息。中午宴请妻舅,称“会亲酒”,妻舅坐首席,菜肴丰盛,唯忌用毛蟹(甬语以毛蟹为娘舅嬉称)。宴后新人坐轿到女家,随轿送“望娘盘”1担,内盛喜宴所设果品及鱼肉等。晚岳家设盛宴待新人,忌用冰糖甲鱼。宴毕,原轿返回。到家后新娘由新郎挽扶从轿前至房门前20多条长凳架成的“仙轿”上走去,旁客边看边催迫,若新娘步履稳健,则在新房门前的桥头处再叠上长凳1条,并递上一只油包,叫新娘咬住走过。称“鲤鱼跳龙门”。回门之俗今仍存,惟较旧时简单,新人回女家用午餐后即回。
望担 婚后三天,新娘下厨,煮糖面分赠四邻。此三日中,女家亲戚各送礼贺新娘,称“望担”。此俗今废。
满月盘 结婚满月,女方送礼品一担,称“满月一盘”,礼券若干,数额自数角至2元不等,供南方酬谢襄办人员,俗称“花笑票”,此俗今废。
便亲婚俗
换亲 双方父母为节省财礼,各以女儿嫁对方儿子,俗称“换亲”。婚礼从简,多为穷家所行。此俗在六、七十年代农村仍存,今已罕见。
叔续嫂(伯续弟媳) 订婚后男方猝亡而有未婚兄弟,经双方同意,可继续姻缘,妇方改嫁亡夫兄弟。亦有婚后男方亡故,经家长作主或双方愿意,弟与嫂或兄与弟媳成婚,此俗在今部分农村偶有所见,但需经结婚登记。
招赘 旧时无兄弟之女招婿称“招赘”‘。受招男子多须改妇方之姓。受招者在家中地位低微,受社会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招赘女婿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社会地位提高,并多保持原姓。近年随计划生育独生女增多,政府鼓励男入女家。
进舍 寡妇有田产无公婆,子女幼小者常招赘入门,俗称“进舍”,又称“坐门招夫”。进舍者多为独身穷汉或兄弟众多无力娶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仍存,惟不以田产、公婆在否而论,均经合法登记后即可成为夫妻。
填房 男子妻亡后续娶的称“填房”,多娶年轻寡妇或大龄姑娘。有的翁婿亲密,长女亡后以次女续配。续娶礼同前,惟在祭祖时设一席以祭前妻。今续配者与前妻地位同等,亦不称填房。
再醮 丈夫亡后妻再嫁,称“再醮”,出嫁必在夜晚。寡妇穿红鞋,外套丧鞋,上轿时脱掉丧鞋。主婚人多为舅姑。如有子女同往,则称之“拖有病”。今寡妇再嫁受法律保护,亦无此旧习。
并亲 鳏夫和寡妇结婚,其子女年龄相当,亦在同日结婚,称“并亲”。
守寡 丈夫亡后子女尚幼,而家产足可糊口,为免遭物议,多守寡不嫁,终身深居简出,奉公婆抚遗孤,不事修饰,礼佛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多参加劳动,未再嫁者亦不遵旧俗。
抢亲 旧时山区青年订婚后,因双方都无力筹办婚事,通过媒人商定,当姑娘在河埠溪边洗濯时,男方派三四人用长衫裹住姑娘头抢回家去。姑娘被抱须佯哭,女方派人佯追。若有人围观,须放爆竹驱散。到男家后,在中堂点香烛、设净茶、拜堂成亲。此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
逃婚 双方自愿恋爱而遭一方父母反对,一方逃至另一方结婚,若双方父母反对,则相约出走。亦有不满父母包办婚事,愤而出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姻自主,逃婚者不多见。
未婚同居 未经结婚登记亦不举行婚礼而同居。多因未到婚龄或条件不符而结合,有的则因双方父母反对,在外租房同居。今城镇青年偶有未婚同居者。
指腹婚 又称“摇篮亲”。双方父母在怀孕时约为婚姻。此俗今废。
龙虎茶 男方父母病重,女方向男家送茶称“龙虎茶”,但行至即归,暂不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