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有所育”走向“幼有善育”
“官方带娃”,托起的不只是暑假眼下正值暑假,对学生而言,经过了一学期的课业,在假期可以好好放松休息,但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却是犯了难:漫长假期,娃谁来带?
这道左右为难的问答题,在“官方带娃”的模式下,慢慢有了解题思路。
全城帮忙来带娃
“官方带娃”,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社区、工会及用人单位积极开办暑期托管班,为很多家庭解除后顾之忧,这种“官方带娃”的方式获得广泛好评。
在鄞州,也已经开启了“官方带娃”的模式——
今年,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推出了“暖宝一夏”——小候鸟伙伴计划,涵盖超千节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这些课程,从科技探秘到文化传承,从田间课堂到职业体验,既好玩,又好学。
在潘火街道,19个社区联动,精心筹备231场暑期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多元,覆盖语言交流、文化艺术、学习认知多个领域。投创工业社区将在暑期携手辖区企业,推出“未来工程师创想营”,带孩子们开启沉浸式工业科技体验之旅。
在钟公庙街道,17个社区全面联动,结合“一社一校”“一社一部门”等,精心筹备247场暑期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身体健康、文化艺术、社会情感等。
在邱隘镇,银东社区为200余家入驻浙江创新中心的3000多名产业人才提供了“带娃”良方,开设文化主题的研学系列课程。
……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份针对多个城市小学生家长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家长会为孩子放暑假而困扰。
带娃内容逐年升级
从“幼有所育”走向“幼有善育”,无论是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官方带娃”出现了更多的变化。
首先,“官方”的外延不断扩大。以往说起官方带娃,似乎总是政府部门或者是社区的事情,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楼宇也加入到了“官方带娃”的行列中。
比如东南大厦,自2021年开启“官方带娃”模式以来,累计服务超过600个企业职工家庭,有效解决了双职工子女暑期“看护难”问题。比如宁波凯信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已经是企业连续开办暑托班的第17年。17年来,企业投入资金超过150余万元,累计受益者超1200人次。
其次,“带娃”内容不断拓展。今年是东胜街道樱花社区艾樱托管班开班的第二年。今年的课程设置,兼顾趣味与成长,不仅有创意美术、手工DIY等“美艺”类内容,还有科学小实验、机器人编程、乐高搭建、魔方课等“科技”主题课程,另有6场研学体验活动,包括走进轨道交通、探访古村走马塘体验非遗传承等。
此外,社区还提供膳食均衡的健康午餐、下午点心和午休,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助餐点,孩子们吃得健康,家长们也更放心。
最后,“官方带娃”的参与人员也有着明显变化。
在潘火街道的新就业群体友好街区,从抚慰心灵的心理课堂,到充满未知的研学探索;从趣味十足的美食工坊,到启迪未来的职业启蒙,每一项活动都让新就业群体的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暖。樱花社区的艾樱托管班,特意为新就业群体的“小候鸟”预留了至少10个免费名额,优先保障居住或工作在辖区的新就业群体家庭需求。
“官方带娃”如何不负所“托”
毫无疑问,“官方带娃”既为家长们分担了压力,也为孩子们的假期增添了乐趣,这是公共服务主动补位、精准纾困的一种积极尝试,不过,开启“官方带娃”服务只是第一步,关键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换句话来说,就是如何把好服务的“质量关”“安全关”,如何平衡课程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如何平衡服务的公益性与经营成本,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命题。
将“官方带娃”这件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需要定位更清晰,供给更精准。“官方带娃”首要解决的是“看护难”的燃眉之急,还是提供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或是重点为困难家庭儿童托底?只有深入调研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真实、迫切需求,避免“一刀切”,才是实现服务有效供给、精准发力的关键一步。
将“官方带娃”这件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还要解决好人员配备问题。充足、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是保障服务安全、规范运行的基础,然而,专业人员的配备与培养,才是托起服务品质的核心支柱。有些社区让社工成为带娃的责任人,虽然减轻了家长的负担,责任却转移到了社工身上。社工并非全才,对于教育并不一定擅长,这就应该引导多元力量参与,比如对接师范类高校,打造对口实习平台,利用“带娃”给予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其专业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进一步探索“官方带娃”服务过程中,还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场地安全检查、人员安全培训、食品安全监管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更多家庭的后顾之忧。
“官方带娃”,托起的不只是一个暑假,更是一座城市的民生。努力在精准定位上用心,在资源投入和质量保障上用力,在内容设计和效果评估上用情,不仅能让孩子们的暑假更加充盈,也能够滋润千万家庭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