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政府建设
索引号 002969771/2025-125341
组配分类 政府建设 发布机构 区司法局
生成日期 2025-03-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司法 体裁分类 其他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2024年度鄞州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3-25 09:21 信息来源: 区司法局 信息来源: 区司法局

2024年,鄞州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力护航三个“一号工程”,推动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争当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区域示范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以实际行动奋力攀高进位,助推我区建设成为省域一流法治强区。鄞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档次,鄞州区获评2024年法治浙江考核优秀单位。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锚定法治轨道“总导向”,紧扣“首要任务”深度谋划。一是精炼法治思想夯实“理论武装”。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围绕“十一个坚持”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水平,强化常态化学习贯彻落实,全年政府常务会议学法4次、区委理论中心组学法5次,举行第90期鄞州论坛听取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专题授课,组织118名区管干部参加全面依法治区专题培训班,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指导法治、参与实务能力。二是精炼关键抓手压实“第一责任”。始终牢记党的领导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述法评议等会议定标点题、提能促干作用,党政主要负责人多次批示、部署、专题听取法治人才培育、行政争议化解等重点工作,点名晾晒法治建设落后单位,精准部署法治建设重点项目,实现法治政府建设驱动全面加力。全年专题向区委常委会汇报法治政府建设情况1次,全区80名党政主要负责人现场开展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述法评议,组织75名新提任区管领导干部集中进行宪法宣誓,区政府领导进行监誓。三是精炼工作机制强化“协同作战”。贯彻落实基层减负要求,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统筹协调效能,组织多部门协同开展宪法宣誓、法治督察等工作,推动法治建设“规定动作”更加集约高效,凝聚法治政府建设合力。深化“法治+”融合效能,推动法治工作成为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专项考核内容,提升全区法治建设积极性。

(二)坚持依法行政“主基调”,执行“规定动作”不打折扣。一是夯实基层依法行政根基。优化构建镇(街道)“1+X”审查架构,出台《鄞州区法治审查员管理暂行办法》,任命首批27名镇(街道)法治审查员,实现镇(街道)法治审查员100%覆盖。试点建设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中心,配套建立动态评价、责任追究、容错免责机制,压实合法性审查主体责任。全年共开展合法性审查工作4880件次。二是完善政府法律事务体系。编制《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闭环。谋划“建立公职律师统筹使用机制保障政府法律事务”改革工作,制定《鄞州区公职律师统筹参与政府法律事务实施办法(试行)》,建立“结对共享、点单指派、下沉融合、轮班驻点”统筹使用机制,实现公职律师跨部门、跨区域配对使用,补齐法治专业人才队伍短板。三是提升行政争议化解质效。依托区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形成“1+22+N”三级行政复议工作体系,入驻东郊街道现代商城、首南街道“首法会客厅”设立2家行政复议助企服务点,进一步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落实“容错+纠错”监管机制,坚持“个案必纠”跟踪问效、“容错监管”包容审慎、“以案治本”类案促改,真正实现“一案一事整改”向“一类问题治理”拓展。2024年,区本级新收复议571件,复议诉讼比5.29,主渠道作用充分凸显。全年一审行政诉讼发案量145件,败诉8件,一审败诉率5.54%,行政争议败诉率控制有力。

(三)厘清涉企执法“主脉络”,探索“寓管于服”更优路径。一是深化高效便企行政执法体系。承接全市先行先试任务,创新推出企业分级分类“四色检查法”管理模式,率先梳理出台《行政检查计划统筹实施办法》,通过“计划统筹、一次上门、赋色亮灯、分级管理”,实现“有计划必实施、无计划不扰民、多部门齐上门、一企业一清单”,切实减少扰民扰企,相关做法获省司法厅调研肯定。二是升级涉企执法指导服务机制。强化容错机制,全省首创平台企业“白名单”制度,探索服务型执法新模式,创新推出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机制,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企业合规工作指引》。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量身定做”行政合规和信用修复建议。2024年,全区开展“预约式”指导服务235次,共向各类违法企业发送三书719件次,助力企业合规发展。三是创新闭环执法监督模式。设立鄞州区人民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配套建立镇(街道)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室22个、宁波市首批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站(点)2家,提升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创新开展“点单式”“伴随式”执法监督,探索“监督清单+监督员+监督码”观察体系,实现“线索转送+现场指导+问题整改”全链条监管闭环。累计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40余次,福明、首南制发全省首份镇(街道)级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动态调整《宁波市鄞州区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试行)》,新增民政、水利、住建、消防4个领域,“轻微违法首违不罚”适用范围扩面至20个领域、672项包容免罚事项,累计开展“首违不罚”案件9154件,设立“执法观察期”15次,最大限度实现寓管于服。

(四)夯实法护营商“主抓手”,创新“增值改革”特色解法。一是打造涉企法治增值服务鄞州品牌。开展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打造“鄞商法管家”增值服务平台,全量入驻咨询、指引、求决、诉求等4类“基础+增值”法治服务,“一口”受理、流转、督办“多线”服务事项,专区建成率、实质化运行率达100%。锚定楼宇、园区等8类企业聚集区块,首创“一楼一所”“一园一站”企业法律服务机制,建成26家增值服务驿站,采用“分片打包、组团服务”模式,组织26支“法管家”团队210余名律师“点对点”入驻,年均服务1万余人次,覆盖市场主体8万家。重点谋划企业设立法治服务“一件事”、涉外法治服务“一件事”场景,创新“法拼拼”团购式法律顾问等“专精特新”服务事项。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视频会上做交流发言并被写入全省企业设立法治服务“一件事”方案。二是推动重点产业合规保障全链覆盖。持续巩固法治化营商环境执法、司法、守法全周期制度保障链条。打造“1+1+1”合规服务体系,确保“1部合规指引、1家合规中心、1个合规团队”配套落地。建立鄞州区产业合规中心,组建鄞州区合规专家团,全面锚定“小快灵”精准指导,下沉“法管家”顾问服务,推动“大优强”全链保障。目前已发布《4S店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合规指引》《家居建材行业合规指引》,完成《工外贸一体企业合规指引(草案)》,配套成立4S店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合规中心、家居建材行业合规中心,合规体系不断完善。三是加快涉企执法办案举措质效升级。持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国家级试点工作,宁波市首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在鄞建成并通过国知局验收开始运营。11个部门联合建立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快响机制,实现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闭环跟踪,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指尖”。焕新“空壳公司及对公账户治理”鄞州模式,上架运行涉众型经济犯罪线下排查应用“甬金通”,鄞州在全国涉赌空壳公司及对公账户专项整治行动现场推进活动作交流发言。

(五)打造基层治理“主阵地”,写好“民主法治”实践文章。一是创优“枫桥经验”调处样板。探索完善多元纠纷解决工作机制,创新引入公证参与商事纠纷化解,成立全市首家由公证部门发起成立的市场化调解组织——鄞州区鄞源商事调解中心,着力构建专业务实、便民高效的大调解格局。升级“1+N+X”网格体系助推基层治理提能增效,开展矛盾调处法治化试点,率先探索完善基层调处规范模板,作为重点项目申报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2024年8月,鄞州区成功协办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现场会,鄞州工作经验在会上作书面交流,《聚焦体系贯通强化一体指挥创新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潘火样板”》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二是建强“法治联盟”实践体系。调动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法治队伍力量,实现各类法治阵地“化零为整、盘活力量”,全省率先打造新时代法治实践体系。建成全省首批11个“专精特新”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坚持“一站点一主题、一镇街一矩阵”创新特色服务、凝聚多元合力,建立“听思行评”服务实践机制,形成“一幅实践日历、一张服务菜单、一份法治建议”三张清单,创新开展物居业融合调、4S店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合规等特色服务举措,让基层法治力量真正“活起来”。山西、陕西等地省级部门主要领导多次来鄞调研学习。三是深耕“鄞法智行”文化内涵。迭代升级数字法治“一本账S3”民主法治村建设应用,实现“鄞法e站”市级数据对接,谋划全省数据互联互通,推进“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梯队培育,遴选2个国家级、9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培育对象,对8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开展复核,承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训班现场观摩活动并受好评。全链条抓实“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基层普法队伍建设,286名村(居)法律顾问、2089名“法律明白人”结对共建,累计开展培训568场次4557人次,工作举措获《人民日报》、央广网等媒体关注报道。聚焦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推进关键节点精准普法,开展“春风送法”“营商直通”“法护雏鹰”等专题普法活动千余场,由省司法厅、省教育厅主办的2025年“法护雏鹰”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鄞举行。区司法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普法先进荣誉。

(六)升级法治服务“主赛道”,深植“为民情怀”固本强基。一是构建普惠均等法律服务体系。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全面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构建起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为基层支点,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为延伸触角的三级实体平台。全区共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34个,公共法律服务点388个,配套市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e服务”微信塔群等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并行、前台后台联动。创建“法治鄞力·同心援”品牌,以“一老一少军农残”为主线,深入欠薪治理、事故赔偿等民生重点领域,全面放宽特殊对象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及申请材料限制,落实基层站点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实现法律援助“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特殊人群“零等待咨询、零资料受理、零缝隙对接”。2024年,受理援助案件986件。二是构建高端跨境涉外法治体系。成立鄞州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搭建企业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平台,配备7支涉外法治专家团队、1个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小组,“主动出击、服务上门”护航企业“出海”。构建“4+N”跨部门外贸协作机制,实现全领域、全链条法治资源整合。建立优秀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专家智库,配套服务推介与需求供给对接机制,精准对接企业对外投资、贸易纠纷需求。目前,鄞州区已有11名国家级涉外律师人才,34名省级涉外律师人才,“领军型”“骨干型”“成长型”市级涉外领域名优律师均居宁波首位。2024年5月,接待法国鲁昂律师团来访,彰显我区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三是构建便捷高效政务服务体系。推动落地基层“就近办”高频事项76项,帮办代办重大项目25个,解决“办不成事”300余件,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9.8%。深入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新设企业11990户,总数全市第一。全新打造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辟“鄞商会客厅”增值服务专区,梳理入驻涉企服务事项176项,22个镇(街道)、3个园区服企驿站100%覆盖。打造“鄞商通”线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上线政策、金融、法治等十大增值板块服企资源89项,推进省政策精准直达应用试点建设,累计发布政策974条。健全营商环境观察员、体验官机制,构建“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选聘营商观察员、体验官100余名,累计归集各类企业诉求1904个、办结率99.9%。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布局新蓝图,争创更强水平“法治鄞州”。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5周年,持续增强统抓协调法治建设能力,全面总结评估“十四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情况,细致谋深谋实“十五五”时期法治鄞州重点任务。紧密围绕“法护创新”“法助共富”“法促开放”“法润文化”四大主题,全力构建多方协同体制机制,延伸一体推进关键抓手,全力为鄞州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更高水平的法治保障。强化法治建设标志性成果提炼亮显力度,加快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等改革试点成果落地转化,彰显鄞州法治建设示范引领作用。

(二)制定新标准,驱动更快响应“执法链条”。全面实施县乡合法性审查“1+4+N”改革工程,压实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主体责任,推进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中心建设,探索开展村级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工作,提升法审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推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工作常态化运作。持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成效,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制度和指标体系,打磨升级“点单式”“伴随式”执法监督模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协同体系,铺设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站点,加强重点领域类案监督。督促基层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加强预防性监督、专项监督,推动产业风险防控与规范行政执法接轨。

(三)保障新产业,拓展更宽领域“增值服务”。聚力打造“全闭环”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鄞州样板”,以高效、精准满足企业涉法需求为出发点,强化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资源融合互补,进一步创新“普惠+付费”法律服务产品。重点加强预防性重点产业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做强企业体检、信用修复等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产品,驱动行业自律、行政指导、刑事监督协同发力,探索在市场社区开展企业类合法性审查前置指导项目,推动企业风险防范向类案治理转变。做强做优鄞州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谋划镇(街道)级涉外法律服务站,实现属地市场需求与高端法律供给的精准链接,推动鄞州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四)加固新防线,深化更严要求“除险保安”。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探索建设“公益性调解+市场化解纷”纠纷化解模式,升级大调解格局。推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加快推动商事调解规范化建设。有效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推动行政复议监督质效向案前案后延伸。深入践行“能动复议”理念,坚持“全开门办案”“全方位受理”“全流程调解”服务模式。

(五)服务新需求,打造更精品质“鄞州样板”。围绕“共富纾困”,持续深化建设新时代法治实践体系,构建“发现-回应-反馈-优化”机制,真正实现群众有感、服务有效。深入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法律明白人工作站建设。谋划制定“九五”普法规划,以强化领导干部、青少年、新就业群体法治基准通识为重点,吸纳优质社会力量参与公民法治素养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建立全过程法治乡村评价体系,优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和培育流程,抓好创建“后半篇”文章。深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通过法律援助不设事项限制、市域通办100%等举措,强化精准援助。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法律资源,强化鄞州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服务保障力度,提升高端涉外法治服务水平。

(六)培育新人才,建设更高能级“法治联盟”。畅通法治人才选拔培养任用通道,不断扩充人民调解员、法治审查员、行政复议员等法治人才储备力量。持续释放“共享公职律师”制度红利,进一步充实公职律师人才库,按照选优培育、对口帮扶原则,优化全区公职律师资源配置。加强涉外法治人才招引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在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战场作用,提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际视野和涉外法治实务能力。探索引进具有双语基础和国际法律服务背景的涉外人才,统筹推进涉外法治“后备人才-专业人才-领军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突破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储备瓶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