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9954841-2/2025-125083 | ||
组配分类 | 政府建设 | 发布机构 | 中河街道 |
生成日期 | 2025-03-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体裁分类 | 报告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2024年度中河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 ||
发布时间: 2025-03-19 16:05 信息来源: 中河街道 信息来源: 中河街道 | ||
|
||
2024年,中河街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与街道中心工作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现将街道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着力深化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提档升级”。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压紧压实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街道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落实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学法述法工作,切实提高街道干部职工法治意识,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深化依法决策。紧紧抓住班子领导这个“关键少数”,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凡涉及重大决策、重大事项,一律按照程序提交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策。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三是优化法治审查。全面压实街道合法性审查主体责任,明确内审外审权责分工,构建起街道“1+X”审查架构,实现合法性审查“应审尽审”。2024年10月正式启用乡镇合法性审查系统,累计完成合法性审查事项88件、审查意见数112条,系统有效使用率、审查按期完成率、备案审查完成率和备案按期完成率均为100%。 (二)着力强化法治保障,筑牢夯实“第一防线”。一是严格规范文明执法。落实“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各项任务,统筹指挥“1+8”执法队伍和执法工作,开展27次“综合查一次”联合专项检查。成立中河街道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室,推行行政处罚领域“三书同达”工作,2024年累计开展“伴随式”执法监督6次。二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建立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落实全过程调解机制,充分运用协调会等方式方法,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推动调解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今年中河街道各级调委会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11起,涉及金额458.36万元。三是法治赋能基层治理。深入实施“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定期开展“法律明白人”工作培训会。全面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建设,2024年新申报创建1家省级民主法治社区,推动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三)着力升级法治服务,惠企助民“提质增效”。一是增值涉企法治服务。率先建成投用两个新时代法治实践站,重点突出“涉企”特色,推出“菜单式”法律服务模式。其中,中河街道和邦楼宇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获评首批“宁波市新时代法治实践站”。二是提供普惠法律资源。在中河街道本级和各社区、法治实践站实现“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全域覆盖,不断提升法律援助响应速度,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一刻即达”“可感可及”,努力实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三是做深做细普法品牌。落实普法责任制,不断升级“HE”法治文化品牌,构建普治宣教立体矩阵。发挥“法治副校长”联系机制,打造出“‘HE’法童行‘暑’你最棒”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普法精品。2024年累计组织开展各类普法活动二十余场,相关工作得到“今日头条”“甬派”“鄞响”等关注报道。 二、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法治学习有待加强。学习载体不够丰富。对机关干部的普法方式主要是通过集中培训、法治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常态化组织学法用法机制还不够经常有力。学习效果不够突出。干部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仍需持续提升,通过学法用法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知行合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二)法治队伍力量薄弱。合法性审查专业人才匮乏。街道法审工作需求旺盛,而街道具有法学背景的工作人员仅3名,符合法审员任命条件的工作人员较少,而且法审员还身兼其他重要条线工作,法审工作人员力量匮乏阻碍合法性审查工作持续走深走实。行政执法证持证人员不足。2024年街道新增持证人员3名,目前持证人员共23名,持证率较低,距离镇街持证率60%的考核要求有较大差距,机关干部参加行政执法证考试的积极性有待提升,法治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三)法治品牌不够响亮。法治品牌有待进一步打磨。“HE”法治文化品牌经历数次迭代升级,已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和亮点,打造出一系列普法拳头产品。未来仍需进一步培育孵化,不断加强其影响力,打造成为中河街道“金名片”。法治阵地有待进一步盘活。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等法治阵地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法治增值服务知晓率、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发挥法治文化阵地凝聚引领、惠民利民作用不够有力。 三、2024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是完善三大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健全组织引领机制。坚决扛牢法治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主抓部署,将法治建设贯穿于街道中心工作始终,定期听取汇报,牵头解决重大问题,领导督促各科室各社区依法行政、依法干事,切实做到法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健全理论学习机制。组织班子成员带头学法,依托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等载体,集中学习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履行法治责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邀请专职律师为一线社工和人民调解员针对反诈、遗嘱等领域开展专业培训19次,显著提升法律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矛盾调解能力。健全督导督查机制。切实发挥内部监督质效,开展3个社区和1个经济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并持续跟进督办确保整改落实。定期检查基层小微权力运行情况和推进公权力大数据监督,检查发现问题7个,下发红色预警26条,并针对性整改落实、完成销号。 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合法审查提效能。全面压实街道合法性审查主体责任,明确内审外审权责分工,构建起“1+X”审查架构,10月底正式启用合法性审查线上系统后,完成合法性审查事项88件、审查意见数112条。依法行政强作风。全区首家试点运行机关内控系统,实现财务报销等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持续推进集体三资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基层权力三清单运行法,出台《中河街道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资源租赁租金催讨制度》和《中河街道三资管理问题提醒函制度》,规范集体工程项目及合同管理。规范执法树形象。统筹指挥“1+8”执法队伍和执法工作,落实“一支队伍管执法”,开展27次“综合查一次”联合专项检查,涵盖111家经营主体,对企业切实做到“无事不扰”。组织参与综合执法培训17场、涉及执法队员450余人次,持续强化基层执法队伍法治化建设。 三是抓实三项服务,全面共建法治社会。坚强化普法创新质效。擦亮“HE”法同行品牌,组织业务骨干和专业律师定期入校开展法律小课堂、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样性普法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法治素养;聚焦灵活就业等群体,结合零工市场、商圈平台打造致敬“她力量”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普法精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依托楼宇社区成立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引进永为律师事务所团队常态化进驻,“零距离”为楼宇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合规咨询、风险排查等服务。以大学生创业园为重点,向初创企业开展《公司法》、《民法典》等法律宣讲解读活动17次。深化依法治理水平。在全域18个社区均建立起公共法律服务点,精准服务群众办理合同草拟、调解证据收集、法律知识咨询等业务,聚力推动“15分钟法律服务圈”向“专、精、实”发展。强化人民调解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改革,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起,同比下降30.6%。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共完成办理各类训诫、警告案件40件,提请撤缓1人。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2025年中河街道将以“一圈一站一人”为抓手,延伸法治服务触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是优化“15分钟法律服务圈”。进一步优化“有形”平台,持续优化街道、社区站点建设,挖掘具有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点,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进一步强化“有效”队伍,“全链条”深度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联动法律援助中心、检察院、法院、派出所等各方力量,建立起工作协同机制。进一步深化“有感”服务,为辖区企业定制“法治体检”、“点对点法治问诊”、“法拼拼”等公共法律服务内容,提升辖区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升级“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强化特色,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强化和邦楼宇社区新时代法治实践站、钱湖商圈新时代法治实践站的“涉企”特色。盘活阵地,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法治联盟”合力,定期开展涉企法律法规宣讲、公民法治素养检测、立法意见征集等多样化法治活动。优化服务,引导法律服务团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保障,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建强“法律明白人”队伍。规范遴选机制,试行动态管理,形成“能上能下”的队伍管理办法;开展专题培育,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并行提升能力素养;挖掘树立典型,多渠道宣传讲述“法律明白人”投身法治建设的先进事迹、生动实践,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