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生态环境>工作情况
下应:汇聚“凡人微光” 照亮爱心之城
发布时间: 2025-03-17 17:08 信息来源: 下应街道 信息来源: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志愿服务是传递温暖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下应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妇女、儿童、老年人、热心人士等五大群体的力量,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

今天,让我们走进下应街道,感受志愿服务的温暖力量!

●红色力量

点亮社区“灯塔”

“我是党员,我先上!”这是下应街道党员志愿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红色志愿先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使命。

每天一大早,君睿社区的“老兵爱心早餐铺”前挤满了居民,只要拿来平日攒的纸箱子和过期药品,便可以兑换一杯暖心暖胃的现磨豆浆,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水饺。

原来,君睿社区有79名退役老兵,其中党员39名,他们组建了君睿社区“戎”耀老兵退役军人联盟,开展“老兵汇”等服务项目,先后启动了“老兵炊事班”“老党员述先锋故事”“哨兵厨余大作战”“老班长宣讲团”“老班长工作室”等特色志愿活动,成为基层党员切实为民的缩影。

结合朱凡烈士和雷锋志愿服务精神,下应街道推出“幸福家园·转角微光”项目,邀请各社区“浙江好人”“宁波好人”“最美家庭”“五老”“非遗传承人”“能人巧匠”“社区志愿者”等,作为“微光讲师”,打造红色党史、劳动教育、文明实践、非遗传承等特色课堂。

该项目让居民享受到多元志愿服务,如文汇社区的葛道建将传统手工艺融入青少年教育,传承非遗文化;天宫社区侯淑英的朗诵活动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弘扬了志愿精神。

与此同时,在构建“美好社区共同体”的社区党建总体要求下,下应街道全力推进“志社融合”发展新机制,打造以“点线面”工作法为主,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发起多场“百名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以红色力量点亮社区服务。

●巾帼聚力

撑起志愿服务“半边天”

“小朋友,你好!我是你的专属‘爱心妈妈’,你可以叫我‘徐妈妈’。”“生活上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有事想倾诉的时候,都可以找我。”在下应街道东兴小区,有着近30年教龄的“Madam来了”讲师团成员徐爱华亲切地拉着结对孩子的手,并向他们的爷爷奶奶了解孩子近况。这是徐爱华加入下应街道“爱心妈妈志愿团”后正式履职的第一天。

去年,下应面向街道妇联执委、“Madam来了”讲师团、“军嫂妈妈”志愿队等发出号召,邀请巾帼志愿者与辖区4名事实无人抚养及其他情况困境儿童开展为期3年的结对关爱。

目前,已有12名“爱心妈妈”志愿者按照“1位专业爱心妈妈+1位妇联爱心妈妈+1位属地爱心妈妈”的组合,分别走进4户父母残疾、祖辈抚养或家境贫寒等情况的孩子家庭,认认门、拉拉家常、聊聊困难与希望,带去慰问、助学礼包和满满的爱心。

据了解,“Madam来了”讲师团成立于2019年,是一支以女民警为主要力量,为孩子们提供全面防侵害防犯罪知识的志愿者团队。该团队依托警社联盟、警校共建合作优势,先后吸纳了律师、社工、专业急救员、大学生等各行业领域的43名热心志愿者加入。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社会的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远离侵害和犯罪。”团队牵头女民警董黎娜介绍,目前团队已走进全市24所学校及社区,开展了172场次志愿服务,覆盖约1万名孩子、家长及老师,累计服务时长2168个小时。

●绿色环保

拥抱生态文明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低碳”一词常常挂在人们嘴边。为此,君睿社区成立橄榄绿志愿服务联盟,孵化出“厨余哨兵”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爱心引领正步走、邻里参与齐步走、社会赋能跑步走“三步走”工作法,对厨房里的剩余食物和产生的垃圾处理实现各个击破。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展志愿活动200余场,累计服务时长2000余小时。开展厨房循环课堂250余场,以“有害换早餐”的形式兑换爱心餐,累计实现食物爱心循环500多次。

同时,橄榄绿志愿服务联盟利用厨余残渣制作出250多公斤酵素,成功试点共享花园,带动100多户家庭加入堆肥酵素的制作中,惠及居民1.2万人次。通过“知识科普+手工实践”的模式助力社区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文汇社区居民闫文丽则自发组建了“小布头志愿者”队伍,组织社区拼布爱好者收集居民家中废弃衣物布料,通过缝纫、刺绣、熨烫等步骤制成布艺杯垫、纸巾盒等日用品,搭建了“手作共富”平台,同时宣扬“物尽其用”的环保生活理念,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布头奶奶”。

去年,“小布头奶奶”的作品还在全国垃圾分类现场会进行展示。文汇社区则通过链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资源,发布了“小布头奶奶”项目,旨在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利用碎布拼图这一创意形式,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弘扬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贡献力量。

●暖“新”更暖“心”

传递城市温暖

近年来,下应街道以新就业群体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街道,通过服务友好、关爱友好、成长友好多措并举常态化做好关心关爱工作。

去年5月,海创社区党委在“海上心”客厅门口开辟了一块空地,采购了一批遮阳棚和露营椅,以便工友们午休。7月份天气炎热,社区党委又采购了1500支冰棍、2000瓶盐汽水,为他们解暑。

一开始,工友们还不好意思走进大厅休息,但不到一个月,就与来“海上心”客厅的居民们熟络起来。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的工友们无不知道这里有个午休的好地方,每当中午12时左右,便会三三两两结伴前来。

文汇社区党支部则依托悦读汇·堇书房、“清凉驿站”等场所,提供“休息有书读、渴了有水喝,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的多元化服务,将细致入微的关爱送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每逢传统佳节,社区党支部还会将“食汇”工坊精心制作的月饼送到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手中,这项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

自从檀宫小区成为“骑手友好小区”以来,外卖小哥只需把外卖送到小区大门口,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暖‘新’使者”来完成。这些“暖‘新’使者”由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与社区志愿者等组成,他们接过外卖和快递,再挨家挨户送到居民家门口。如此一来,外卖小哥就能省下不少时间,多休息一会儿,准备迎接下一单。

●小小志愿者

童心守护家园

“爷爷,您的快递请收好。”3月周末的清晨,银桂社区17号居民楼里,11岁的张云星轻叩房门,将包裹递到70岁独居老人俞爷爷的手中,并同步送上了一张画着笑脸的“爱心联络卡”。

原来,张云星将父亲每日在菜鸟驿站辛苦忙碌的身影看在眼里,于是萌生出一个想法:在业余时间联系社区网格员,组织同学代送快递,为像父亲一样不辞辛劳的快递员减负,由此成立了“红领巾小小网格长”志愿服务队。

社区将服务队按网格分成5个小组,为小区独居、行动不便老人配送快递。仅周末两天,便开展了上百次服务,彰显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

海创社区有外来人口多、出租户多和业态多的特点,在倡导垃圾分类之初,工作的开展存在不少难题。

2021年开始,海创社区联合中海实验小学及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展“小小楼长”公益志愿服务项目,以楼幢为单位,邀请孩子们参与到社区微治理中,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和回收有害垃圾等活动。

王芃斐同学就经常参加“小小楼长”志愿活动。周末的时候,接到管理人员的任务,她就马上出发,轻轻敲开邻居的家门,然后将有害垃圾收走放到社区指定回收点,离开时还可以兑换一个小礼物。“通过参与‘小小楼长’志愿活动,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几次志愿服务下来,王芃斐找到了乐趣。

●银辉力量

书写最美“夕阳红”

“一定要把乡音俚语记录下来,把下应的老故事保存好。”日前,76岁的下应街道原农技站站长应国铭倡议街道、天宫社区银辉党支部的老党员们,自发组建了下应街道《乡愁雅应》银辉志愿服务队,带领团队成员投身乡志编撰工作。

据悉,这群银发志愿者致力于填补地方文化记录空白,以实际行动留住“乡愁”,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这支队伍从最初的11人,逐渐扩大到268人,吸引了包括大学生、文化学者、企业家在内的涵盖校企社、老中青三代的各界人士加入。

在景湖社区,有一支“敬护帮帮团”,由辖区内20余位低龄老人组成,定期上门看望辖区内高龄老人和弱能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谈心聊天、送餐上门、缝补衣物、健康检测、取药等助老服务,在发挥低龄老人余热的同时,也汇聚了大爱。

洋江水岸社区内居民多为老年人,不少居民经常将花草放置在楼道和绿化带等公共区域,不仅影响了环境,还引发了邻里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社区积极打造共享花园,同时辖区内爱好花草的热心老人们也自发组织成立了“喜耕合作社”志愿者团队,让小区居民拥有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新场所。

从2018年成立至今,这支平均年龄70岁的银发志愿队伍,用7年时间,精心打造了3个共享花园,开展了300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热心人士

平凡亦有光

2004年,蔡新军来到下应街道,开了一家理发店,随之成立了自己的团队“芊丝美发”。创业期间,他遇到了很多善意者的帮助,企业稳定后开始回报社会,组建义工团队,开展公益活动。

蔡新军的团队与东兴社区约定,每周三,辖区老人、残疾人可以凭老年协会发放的免费理发票或残疾证,到店里“零元理发”,并承诺“店在,老人就能免费理发”。

这一爱心服务还延伸到了君睿社区、景湖社区,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区里的志愿服务活动,到其他镇街的社区、敬老院等地,为老人免费理发。此外,蔡新军还主动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上门免费理发服务。“零元理发”至今持续了18年,享受过这一服务的老人、残疾人逾2.61万人次。

下应的热心人士力量还有很多。2021年,君睿社区67岁的陈忠娥因为在电视上看到贫困山区的孩子双手长满冻疮,心生疼惜,用一年半时间,织出100副手套和100条围巾,送给大凉山的孩子们。就这样,她开始被人亲切地称为“手套奶奶”。

受到“手套奶奶”的鼓舞,君睿社区的奶奶们重新拾起织毛衣的手艺,在“手套奶奶”的带领下,成立了回归线编织社,共同将爱心传递下去。她们将征集到的废旧毛衣编织成爱心手套、爱心袜套,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及困境家庭带去了“奶奶”们的温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