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鄞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述

发布日期: 2025- 02- 05 14: 3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生态环境分局

生态兴则文明兴。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

近年来,鄞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毫不动摇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天更蓝,水更清更绿

蓝天,是生态环境好坏的硬指标之一。为此,我区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高大气治污的精准度,全面落实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近源管控,建立中心城区周边工业园VOCs一体化精准管控模式,全面开展电镀、铸造等重点行业整治,加速淘汰国四老旧营运柴油货车,以进一步削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

监测数据显示,全区PM2.5平均浓度从3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4微克/立方米,空气环境质量连续七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

天更蓝的同时,水也更清更绿。“甬新河的水质真是越来越清澈了。”放眼望去,不少居民沿着河岸漫步,徐徐清风吹皱河面,荡漾起一阵碧波。甬新河水清岸绿的“秘密”,正是鄞州在水环境治理上持续发力的结果。

近年来,鄞州加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强化重点断面总氮管控,深入实施河湖环境溯源治理,推进河湖水生态修复,持续开展“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污水零直排区”“五水共治”等一系列治水行动。全区水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100%达标,全区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近岸海域水质逐年提升。东钱湖成为全市唯一获评浙江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既要生态高颜值,又要经济高价值

面对绿色大考,鄞州持续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绿色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

鄞州现有小微企业6000余家,这些企业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呈现出总量庞大、分布广泛以及种类繁杂的特性。面对现有收运体系服务单位少、收运成本高、收运不及时、服务不到位、贮存不规范等难题,鄞州立足本地实际,对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的收运体系进行了革新。

在此过程中,鄞州通过在云龙、首南等五个镇(街道)试点,成功构建了“一站式”收运新模式,实现一般工业固废产废端、转运端和处置端全过程闭环管理。一年时间,共收运了超过7140吨的一般工业固废,同比增长率高达240%,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节约固废处置成本。

在绿色发展的征途上,鄞州更致力于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以“一村万树”工程为抓手,探索绿色产业融合。例如,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精心打造了三座主要山塘水库的绿化美化工程,绿化覆盖率高达80%以上,通过研学、观光、住宿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每年为村集体创造超过150万元的收入,同时解决了百余名村民的就业难题,实现“自然保护地+村集体+农户”共赢发展。

以绿为底,生物多样性画卷徐徐展开

去年底,鄞州生态文明体验中心启用,其中通过实景搭建的森林生态景观中,褐林鸮、黑眉拟啄木鸟、黄喉貂……这些在鄞州最新一轮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被发现的珍贵物种,或通过现场收集的声音、或通过逼真的造型一一展示,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近年来,鄞州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海修复工程,成立全国第一家县(区)级绿色碳专项基金,森林鄞州建设成效明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3.65%,林木蓄积量达210万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我区共有物种2694种,其中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10种,包括凤头蜂鹰、蛇雕、林雕、凤头鹰、松雀鹰、白喉林鹟等,说明鄞州的绿水青山间,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机勃勃。

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鄞州已初步建成全省首个覆盖城镇、农田、森林、湿地、海洋的“1+X”城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个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生态鄞州正阔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