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69771/2025-124411 | ||
组配分类 | 政府建设 | 发布机构 | 区司法局 |
生成日期 | 2025-02-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 | 司法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鄞州区司法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 ||
发布时间: 2025-02-21 09:37 信息来源: 区司法局 信息来源: | ||
|
||
2024年,鄞州区司法局紧紧围绕“七创争先”“八大攻坚”部署要求,持续优化法治护航三个“一号工程”举措,深入实施“1+10+N”省厅重点改革项目,以实际行动奋力攀高进位,助推我区建设成为省域法治一流强区。 一、主要举措 (一)对标依法治区“关键导向”,法治鄞州勇攀高峰 一是抓紧抓实,法治政府建设再深化。组织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深入谋划2024年度重点工作,全力压实法治建设主体责任。印发《2024年度法治鄞州建设工作要点》《2024年度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确保法治举措定点定向发力,规定动作高标准落实到位。紧抓“关键少数”,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述职工作,推动“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履行。深挖全区法治领域亮点工作,围绕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领域,筛选3个重点项目。鄞州区、云龙镇、下应街道获评2023年度法治浙江建设优秀单位。 二是固本培源,法治审查基础再夯实。推动区合法性审查中心实质化运行,任命首批法治审查员27名,实现镇街法治审查员100%覆盖。举办全区合法性审查工作推进会暨法治审查员业务培训会,细化讲解《镇(街道)合法性审查指导手册》,明确合法性审查流程及内外审权责分工原则。在云龙、五乡、瞻岐等基础较好地区试点建设镇街合法性审查中心,建立健全“1+X”合法性审查体系,全面压实区级部门、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主体责任。2024年区合法性审查中心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合同等140余件,参加区政府常务会议、征迁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上百次,镇街累计开展合法性审查工作4800余件,有力保障行政决策合法合规,重大项目安全落地。 三是迭代出新,行政执法监督再提质。设立鄞州区人民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在镇街配套设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室22个、宁波市首批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站(点)2家,助力提升基层执法规范化水平。创新开展“点单式”“伴随式”执法监督模式,探索“监督员+监督码+监督清单”观察体系,实现从“线索转送+现场指导+问题整改”全链条监管闭环。福明、首南司法所制发全省首份镇街级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动态调整《宁波市鄞州区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试行)》,新增民政、水利、住建、消防4个领域,“轻微违法首违不罚”适用范围扩面至20个领域、672项包容免罚事项,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群众寓管于服。累计开展“首违不罚”案件9005件,免罚金额达498.04万元,设立“执法观察期”15次,减免罚金140余万元。 (二)聚焦惠民助企“增值解法”,法律服务普惠高效 一是深化增值改革,下好法护营商“先手棋”。入选全省首批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单位,打造“鄞商法管家”涉企增值服务总台,入驻4类45项“基础+增值”法治服务。重点谋划企业设立法治服务“一件事”、涉外法治服务“一件事”场景,深化“法拼拼”团购式法律服务模式、“小鄞帮办”企业设立代办平台等“专精特新”服务事项。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视频会上交流发言,并写入全省企业设立法治服务“一件事”方案。建立首批11家“法治实践+增值服务”驿站,组织26支“法管家”团队180余名律师入驻,按需提供产业合规指导、工贸行业法治服务等特色法律增值服务事项,年均服务1万余人次,覆盖市场主体7.7万家。 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办好法治惠民“暖心事”。全面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构建起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心,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为分支枢纽的三级实体平台。全区共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34个,公共法律服务点388个。创建“法治鄞力·同心援”品牌,以“一老一少军农残”为主线,深入欠薪治理、事故赔偿等民生重点领域,全面放宽特殊对象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及申请材料限制。全区各级站点累计接待来电来访20086人次,受理援助案件1159件,帮助挽回经济损失1984万元。法援律师徐成科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三是推进全域普法,擦亮鄞法智行“金名片”。迭代升级数字法治“一本账S3”民主法治村建设应用,实现“鄞法e站”市级数据对接,谋划全省数据互联互通。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梯队培育,承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训班现场观摩活动并受好评。全链条抓实“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基层普法队伍建设,286名村(居)法律顾问、2089名“法律明白人”结对共建,累计开展培训568场次4557人次,工作举措获《人民日报》、央广网等媒体关注报道。马灯调《法治的春天》获评首届宁波市法治文艺节目评选十佳作品,歌曲《民法典伴我行》等2件作品获评优秀。区司法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普法先进荣誉。 (三)深耕维稳安保“第一防线”,除险保安直达见效 一是聚焦重点人员,打造“鄞彩人生”社区矫正帮扶典范。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个别化矫正”要求,推进“鄞彩人生·再出发”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项目更新升级。针对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依托22家矫正就业基地,帮助164名矫正对象完成高中学历教育提升,安置矫正对象19名,超额完成省级指标。“鄞彩人生·以心开始”项目在全省社区矫正技能比武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严格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部署,组织重点对象排查列管,持续收紧社区矫正监管关口,切实做到隐患销号、风险清零。目前全区在册矫正对象1064名,累计办理训诫、警告、撤销缓刑等266件;安置帮教对象1506名,其中重点对象46名,组织开展远程视频会见213人次。 二是创优枫桥经验,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深挖人民调解特色亮点,升级“一地一品”基层治理格局,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全年各级调委会共受理损害赔偿纠纷、邻里纠纷等调解案件18966件,涉及金额43000余万元。健全商事调解体系,成立全市首家由公证部门发起成立的市场化调解组织—鄞州区鄞源商事调解中心,创新引入律师、公证员等专业人员加入调解员队伍参与知识产权诉前调解工作。完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强化府院联动,推进行政调解事项清单落地落实。 三是深化以案治本,提升“案结事了”行政争议化解质效。依托区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探索形成“1+22+N”三级行政复议工作体系,在东郊街道现代商城、首南街道“首法会客厅”设立助企服务点,进一步畅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渠道。开展复议案件“回头看”,系统排查近三年的复议纠错案件,重点核查行政机关按时反馈、整改落实、机制建立等情况,推动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率100%。全年区政府本级新收复议申请571件,同比上升75.69%;办结复议案件410件,复议纠错率3.17%,调解率28.05%;复议诉讼比达4.77,主渠道作用充分凸显。区司法局获评“全省法治政府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四)锚定区域建设“发展航标”,法治实践推陈出新 一是合规筑基,引领产业发展新风尚。持续巩固法治化营商环境执法、司法、守法全周期制度保障链条,建立鄞州区产业合规中心,组建鄞州区合规专家团,完善4S店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家居建材行业等合规指引,确保“1部合规指引、1家合规中心、1个合规团队”配套落地。开展涉外领域产业合规建设,编制起草《工贸行业合规指引》,发布海外贸易合规风险识别清单,指导企业开展涉外经营合规体系建设,打造涉外企业合规经营样板。 二是律所创优,打造法律服务新高地。制定2024年度律师服务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首次对招收实习律师的律所按每人3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全年完成北京恒都、北京观韬等5家优秀律所来鄞落户,招引成效创历年最佳。全区共有律师事务所77家,律师数量2304人,律师万人比突破14,律师行业总创收132990.33万元,同比增长9.14%,居全市第一。成立鄞州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配备7支涉外法治专家团队、1支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小组,精准对接企业对外投资、贸易纠纷需求,护航企业“扬帆出海”。谋划“建立公职律师统筹使用机制保障政府法律事务”改革工作,项目列入省司法厅“1+10+N”改革体系。规范开展执法证考试,全区执法证数量提升到2554本,镇街平均持证数提升至39人。 三是矩阵织网,创设法治实践新亮点。聚焦“专精特新”“听思行评”“引联招培”十二字诀,全面打造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基层服务矩阵,率先建成11个“专精特新”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全面覆盖乡村、企业和楼宇等重点区域。潘火、下应等4家新时代法治实践站获评首批“宁波市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坚持“一站点一主题、一镇街一矩阵”特色服务,探索开展物居业融合调、4S店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合规等特色服务举措,形成“一幅实践日历、一张服务菜单、一份法治建议”三张清单。强化“外引内联”力度,联合多部门设置人大法治化营商环境观察站、“Madam工作室”等服务站点,对外引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社会机构,对内引入茶饮、书吧等辅助服务,最大限度提升站点流量,让实践站真正“活起来”。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综合法治项目牵头抓总难度升级。区委依法治区办在综合性法治改革项目中统筹协调力度不足。且因法治考核条目收紧,考核督促力度减弱,部分工作缺乏实际抓手。 二是涉外法治建设质效欠佳。涉外法治创新工作推进落实阻力较大,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区域影响力和作用发挥有限,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 三是重点民生项目推进难度增大。随着经济形势下行,企业对付费法律服务意愿降低,对公法站点提供基础性服务期待提高。但因财政经费持续收紧,服务站点建设受到影响,特色法律服务产品开发推进压力较大。 三、下步计划 一是法治鄞州“纵深推进”,加速构建一流示范高地。完善法治鄞州建设体系,夯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法治建设布局,强化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工作职能。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建立法治镇街工作机制,严密法治监督体系建设,在问题移交、问题整改、问责追责等方面切实增强督察刚性。聚力打造“鄞商法管家”涉企法治服务增值特色品牌,强化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资源融合互补,持续创新“普惠+付费”服务事项,全面推动全省九个涉企法治服务“一件事”落地见效,推动合规体系建设向类案治理转变。建立新时代法治实践体系,探索高效运行模式,建强“法治联盟矩阵”,打造“最佳实践”硬核成果。 二是法治政府“提档升级”,全面打造市域法治标杆。深入践行“能动复议”理念,推动行政复议监督质效向案前案后延伸,坚持“全开门办案”“全方位受理”“全流程调解”服务模式,推动复议案件实质性化解率、复议诉讼比等关键性指标持续攀升。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协同体系,继续铺设行政执法监督观察站点,全域推广“监督清单+监督员+监督码”观察体系,深化“伴随式”“点单式”执法监督模式,推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增值增效。加强重点领域类案监督,通过个案问题规范类案执法,破解政府信息公开、举报投诉处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领域难点堵点。全面压实镇街合法性审查主体责任,推进镇街合法性审查中心建设,探索开展村级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工作,提升镇街法审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推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工作常态化运作。 三是法律服务“多点开花”,持续铸就司法为民典范。抢抓宁波市涉外法务集聚区落户鄞州的区位优势,联合商务、交通等部门搭建涉外、海事海商等高端业务服务平台,实现市场需求与高端法律供给精准链接,做强做优鄞州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持续释放涉外法律服务效能。盘活新时代法治实践站、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等法治阵地资源,探索第三方运营、志愿者驻点等服务模式,推动站点高速运行。全面深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加大困难人群法治保障力度,深化“法治鄞力·同心援”“法安天年”等系列鄞州特色法律援助品牌,加快形成“适老型”法律援助新模式、新亮点。打好“八五”普法“收官战”,坚持“改进法治宣传教育”目标导向,深入推行常态化、精准化、品牌化普法,利用好“法律明白人”数字管理平台、新时代法治实践中心等平台资源,综合提升普法宣传质效。 四是溯源治理“提质扩面”,切实筑牢平安鄞州基石。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司法理念,积极探索建设“公益性调解+市场化解纷”纠纷化解模式,以鄞源商事调解中心建设为契机,主动吸纳专职律师、民办非企业等专业力量加盟,探索制定商事调解工作规范,做好知识产权案件诉前调解工作,着力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挥调解基础性作用。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等重点人员教育监管,持续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项目化运作和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落实落细安置帮教“四色管理”“一人一档”等制度。继续加强公检法司常态化联络对接,明确紧急情况下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确保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五是法治队伍“蓄能前行”,奋力谱写创新实干新篇。畅通机关内法治人才选拔培养任用通道,不断扩充人民调解员、法治审查员、行政复议员等法治人才储备力量。持续释放“共享公职律师”制度红利,进一步扩充公职律师人才库,按照选优培育、对口帮扶原则,优化全区公职律师资源配置。加强涉外法治人才招引培养,探索引进具有双语基础和国际法律服务阅历的涉外律师人才,统筹推进涉外法治“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打通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储备瓶颈。推荐选拔司法行政业务骨干到涉外事务部门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强化涉外法治工作实务能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