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社会治安
索引号 002969763/2025-124338
组配分类 社会治安 发布机构 区公安分局
生成日期 2025-02-1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公安 体裁分类 其他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家长们注意啦!“手机带娃”有这些“坑”
发布时间: 2025-02-19 15:17 信息来源: 区公安分局 信息来源: 区公安分局

每逢寒假,“家长忙孩子空”的现象突出,导致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及频率难以把控,由于孩子社会阅历不足,面对网络上的别有用心之人,极易在三言两语间被诱导上当受骗。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孩子在被骗后因害怕责骂而选择隐瞒,致使错失黄金止损时间,给破案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涉未成年人电信诈骗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些骗局在成年人眼中或许“简单粗暴”,技术含量低,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却极具迷惑性。

典型案例1

正月初三,家住白鹤的小丽就经历了一起“追星+领红包”的结合体诈骗,小丽(化名)比较喜欢某明星,此前在一粉丝群里添加了一名“同道”作为好友,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春节假期,小丽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了这名微信好友发布的一条极具诱惑性的信息,扫码就能领取188元红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扫了码,随后便进入一个陌生页面。紧接着,页面提示她需要继续扫码添加一个QQ号才能领取红包,涉世未深的小丽一步一步地按照要求操作。添加QQ号后,对方很快就通过QQ电话联系上了小丽,电话那头,对方操着焦急的语气告诉她,由于她是未成年人,扫码操作导致公司账户被锁住了。那边情况十分紧急,需要小丽拿父母亲的手机来操作,才能解锁被冻结的账户,否则公司将面临严重损失。

小丽年纪尚小,听到这样的说辞,内心充满了愧疚与不安,一心想着不能给对方造成麻烦,便急忙跑去拿了母亲的手机。之后,在对方的步步诱导下,小丽将母亲手机上收到的微店代付款验证码,毫无保留地全部告诉了对方,她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在帮忙解决问题,殊不知对方利用这些验证码从她母亲的银行卡里转走了7.8万元,直到父母发现银行账户资金异常,查看交易记录后,才惊觉大事不妙,赶忙选择报警。

典型案例2

无独有偶,2月5日下午,家住五乡的小阳(化名)用自己的手机刷QQ小视频时,看到一个自称明星的用户发布的小视频,视频中留下了该“明星”的QQ号。出于好奇,小阳添加了对方为好友,对方声称自己有很多粉丝,但近期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需要每个粉丝澄清嫌疑。

随后,对方发来一张图片,称这是其律师的QQ号并要求小阳添加小阳按照要求添加了所谓的“律师”QQ,“律师”随后新建了一个群,将小阳、“明星”以及一个昵称为“李”的人拉入群中,“李”私下添加了小阳并与其进行视频通话,在视频通话中“李”还出示了一张所谓的“警官证”声称小阳的母亲银行卡有问题,需要通过小阳拿着其母亲的手机扫码支付几笔,查看流水是否正常。

小阳被对方的说辞吓到,谎称写作业需要母亲的手机让母亲早点回家,由于小阳之前经常以查资料为由使用手机,母亲许女士(化名)并未多想到家后便将手机交给了小阳,支付第一笔时需要许女士扫脸验证,小阳趁许女士在厨房烧饭时将手机拿到其许女士面前让她刷脸,许女士没有多想扫完脸后便将手机交还给小阳,随后小阳拿着手机进了房间。到了下午5点,许女士喊小阳下来吃饭,但小阳没有任何反应,母亲打开房门发现小阳正与一名男子视频通话,看到许女士后小阳发呆地站在那里。许女士感到非常诧异,经询问得知,小阳按照对方的要求用母亲许女士的手机扫码支付了多笔款项,共计37444.74元,许女士意识到被骗,立即报警求助。

套路分析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五种:

一是游戏交易诈骗。骗子通常会宣称赠送“游戏皮肤”或者“游戏装备”,等孩子上钩后,就会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等名目,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是红包返利“杀鱼盘”。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三是“防沉迷”骗钱财。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让其拿父母的手机进行转账。

四是追星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追星”等为诱饵,忽悠涉世未深的孩子。在此期间又会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先是“律师”出场吓唬孩子,然后“民警”上场教操作,最后让其使用父母手机操作,转移钱财。

五是购买、赠送“盲盒”或者“谷子”类。骗子会编造理由,赠送孩子们喜欢的限量实体卡片或者玩具等,诱骗孩子们转账。

警方提醒

1、加强监管:合理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避免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

2、安全设置:设置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定期更换,取消“免密支付”功能,不要轻易向孩子透露网银密码等敏感信息,防止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转账。

3、反诈教育: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轻信网络上的陌生人,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参与陌生群聊,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4、正确引导: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给予理解与支持,教育他们认识到错误,鼓励其主动承担责任,避免隐瞒导致错失止损时机。如遇可疑情况或发现被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