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公共空间让文化触手可及
共享露台的芭蕾舞表演
近日,一条“芭蕾舞胡桃夹子在宁波人家门口表演啦”的帖文,在新浪微博上的阅读量达1108.2万,位列全网涉浙24小时正能量话题第六名。这段推文源自白鹤街道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的一场以文艺阅读方式赏析中外经典著作的活动。
2024年以来,白鹤街道已打造此类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34个,开展“我陪孩子读经典”、音乐会、非遗课程、艺术培训、宁波老话等活动20余场。
遍布街区的小舞台音乐角阅读空间
颐弘车美是一家汽车美容维修店,位于白鹤街道兴宁路天桥一侧,白鹤街道在维修店二楼嵌入了一个共享小舞台,面积80平方米,配备了音响、大屏幕等设备,供文艺展演活动使用。“当天,除了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表演,还有经典名著阅读和越剧演出,中外文化交流,吸引近百市民前来观看。”店主钱益洪说。
为何要把一场芭蕾舞表演放在一间车行?白鹤街道党工委委员徐静建表示,在颐弘车美嵌入露台演艺主要考虑到这里有相对集中的中青年受众,以及天桥周边居民对休闲文化的需求。像这样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在白鹤街道随处可见。
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兴宁支行打造了“金融+文化”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银行大厅内设置了一架共享钢琴,一些来大厅办理业务的市民会坐下来弹奏,这时在等待办理的市民就会围过来安静倾听。银行综合管理部副经理王佳奕说,银行办证大厅就像家里的客厅,氛围比较好,钢琴让大家有种亲切感。
去年10月,兴宁支行举办“近代金融印记展览”,1951年的银行股票、1966年的活期存折、1969年的转账支票……现场展览的20余件“老宝贝”激起观众旧日情怀。
柔和的灯光、静谧的音乐……这是白鹤街道在鄞州图书馆幸福咖啡分馆嵌入的一个阅读空间,咖啡分馆位于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小区东门,有300册图书可供市民借阅。“这里跟居民区离得近,而且比较安静,给大家看书学习、亲子阅读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咖啡香伴着书香让这充满了文化气息。”咖啡店负责人说,接下去,这里还会举办读书分享会、插花公益课等。
“通过嵌入式空间,将文化元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了小区的‘颜值’和居民的生活品质。”白鹤街道党工委委员徐静建说。
推动街道社区空间资源跨界融合
白鹤街道是宁波老城区,而且是比较典型的居住密集型街区,除了街道社区文化站,基本没有纯粹公共文化场馆,但白鹤街道各类社会经营的生活服务场馆比较齐全发达、沿街沿路鳞次栉比,这为文化“嵌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街道也因此成为全区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的首批试点。
选取商超综合体、酒店、茶馆、餐饮店、剧场、地铁站、托管班等地理位置、人流空间相对优越的场地,这些地方具有群众方便、自带人流、管理到位等公共文化布局所需的先天条件,同时在活动空间、审美品味、服务属性上与公共文化“惠民便民”的初衷一致,在这些场所布局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是白鹤街道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增量”的独特优势。
同时,白鹤街道拥有一批文化传承人和文化能人,他们是嵌入式空间的“主心骨”。白鹤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科达说,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是带有天然艺术味和烟火气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殿堂+民间”“专业+业余”“传统+现代”相衔接的方式,既能邀请殿堂艺术家送艺下社区,又能挖掘更多社区文化能人贡献才艺、展现价值,真正把高雅文化、传统文化落地,起到引领思想、滋养心灵、点亮生活的作用。
对居民多元文化需求的有效回应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戎巧露和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吴沁晔对白鹤街道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给予高度评价。戎巧露表示,白鹤街道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以街道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创新性、创造性的生动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在传统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街道通过“微更新”和“微改造”,将文化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缩小了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
吴沁晔认为,“‘随处见文化’体现的不仅是文化亲民,更是为民服务的贴心。白鹤街道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这一创造性探索的背后,是对居民多元需求的有效回应,是对社区共融的有效支撑,是对多形式有效探索的治理表达。深化‘公共文化+社区特色’的治理内涵,进一步以文化凝聚社区精神、居民意识,在丰富精神文化中增强社区发展内生力,提升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