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200年的非遗文化
塘溪重启邹溪庙稻花会 |
||
发布时间: 2024-08-01 18:09 信息来源: 塘溪镇 信息来源: | ||
|
||
农历六月十五前后,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夏日清晨的阳光下,塘溪镇街头,一块块大匾抬出,声声礼炮响起,各色大旗和龙凤旗猎猎作响,沙船队、舞龙队、马灯队等文化队伍敲锣打鼓,用最传统的姿态还原传统民俗。 这就是在塘溪镇传承近200年的非遗文化——邹溪庙稻花会。 百年盛会 非遗文化“活”起来 鄞东塘溪镇有座邹溪庙,庙虽不大,但它的稻花会四乡闻名。每年行稻花会时,乡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塘溪,热闹非凡。 邹溪庙稻花会是沿袭我国传统庙会形式、又蕴含塘溪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史载,稻花会始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有古诗云:“天台一脉到邹溪,五溪兴会大暑前;村村都把裴君迎,稻花香里祈丰年。” 邹溪庙的庙脚包括赤堇白岩山以下整个塘溪盆地,塘溪境内的大大小小山均属天台山余脉;溪河源于赤堇山,一水纵流分别取名梅溪、花溪、洪溪、塘溪、邹溪等五溪;沿着五溪,居住着沙、施、杨、傅、张等五大氏族,立五堡,共兴稻花会。 早稻在大暑前后3天吐穗扬花,旧时,农民为避免稻谷被病虫侵害,祈求丰收,便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祭祀、巡游活动,故名“稻花会”。 《邹溪庙志》清楚地记载了稻花会这一流传百年的民俗:巡游队伍从邹溪庙出发,向东进入塘溪平源,走老鼠山方向,到六脚凉亭四岔路口,向南走张家塘,折东走龙眼畈、西塘路,至金鸡桥头。过伍家头滩,到沙帽山脚。向西经香亭,到茅岙蓬。供奉活动完毕后折向北,到犀牛头过桥,进邹溪村入堂献爵……献爵毕,到塘头地界交给傅堡,入堂献爵。 据悉,稻花会终于1946年,为旧时鄞县著名庙会之一。2011年,邹溪庙稻花会在非遗传承人沙保安等人组织下重新举办。2012年,邹溪庙稻花会被列入鄞州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列入市非遗名录。 盛况再现 塘溪百姓“聚”起来 邹溪庙稻花会在塘溪老百姓心中有深刻的影响力,著名画家沙耆就曾将家乡的这一盛况画于纸上。作品中,庙旁有一群人抬着一顶轿子,吹吹打打正经过一座桥,溪边的田里另有几个人正在劳作,俨然是稻花会的场景。 2011年、2013年、2015年,塘溪镇曾举办3届稻花会,后因种种原因中断。为留住塘溪传统民俗,唤起百姓心中的“乡愁”,增强村民凝聚力与自豪感,塘溪镇于今年初谋划重启稻花会。 “由于中断时间比较长,原先参加活动的人员、队伍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意味着重新举办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本次稻花会总管施全富介绍,在市、区非遗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助力,重启稻花会就这样从计划变为现实。 经过半年多筹备,参与本次稻花会的队伍和道具比往届增加30%以上,稻花会队伍更庞大、内容更丰富。 非遗传承人童亿能表示,再次举办稻花会,一方面能展现塘溪百姓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改善和提升,营造欢乐祥和、健康文明、共同富裕的氛围;另一方面,能够为塘溪文化内涵提升和品牌打造作出贡献。 稻花会在塘溪老百姓心里分量很重。活动当天,除本地老百姓外,在外塘溪游子和四周乡民纷至沓来,盛况空前。不少塘溪老百姓纷纷在道路两旁摆上西瓜、桃子、矿泉水、木莲冻等,供行会队伍和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免费品尝……这一刻,塘溪人的凝聚力得以具象化! 多方助阵 民间团队“热”起来 对于当年邹溪庙稻花会盛况,村民毛瑞莲历历在目。 她谈到,当年的庙会上不光有塘溪本土的草根文艺团队,还有来自咸祥镇的彩船、集士港镇的大头娃娃、横溪镇的东海长龙以及奉化的布龙队,热闹场景堪比春节。 而这次稻花会同样让她大开眼界!温婉的农家越剧演唱、热热闹闹的腰鼓队、翩翩起舞的扇子队,还有腾挪飞跃的舞龙舞狮队……民间文艺队伍是本次稻花会行会队伍中的一大亮点。 在经过邹溪桥头、沙村文化礼堂、施村文化礼堂、塘头村文化礼堂等地时,行会队伍都会停留15分钟左右。这时,由塘溪各村和志愿者组成的十余支文艺队伍、近300名文艺爱好者们就会进行文艺表演,引得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一场稻花会,成了文艺爱好者的“天然舞台”。 周优芬是文艺队伍中的一员,这是她第3次参加稻花会,前两次的情形让她历历在目。“得知要参加稻花会,我们从6月初就开始排练,力求能够有个精彩的展示。”周优芬说,尽管知道稻花会当天天气会比较炎热,但大家热情高涨。 当天,除塘溪本地的文艺队伍外,来自鄞州区、奉化区和宁海县乡镇的舞龙、舞狮、马灯队也应邀参加,为稻花会助阵。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