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969720/2024-117483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卫生健康局
生成日期 2024-03-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卫生 体裁分类 其他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鄞州区卫生健康局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4-03-26 10:51 信息来源: 区卫生健康局 信息来源: 区卫生健康局

(一)抓党建,强队伍。一是深化开展主题教育。完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闭环工作机制,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二是擦亮“鄞卫有你”党建品牌。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做强做优“鄞卫有你”党建品牌,高标准打造10个左右党建示范阵地,牵引推动全系统党建工作全面建强。三是加强清廉卫健建设。持续深化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加强建章立制,纵深推进清廉机关、清廉医院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树立良好行业形象。规范干部职工网络言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二)强基础,优服务。一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大力推进总投资额40亿元的13个医疗卫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力冲刺2024年攻坚行动下达的8.3亿元投资目标。其中,鄞州区第二医院医共体中河分院扩建工程力争年内竣工投用;宁波市第六医院扩建工程、鄞州区第二医院医共体姜山分院和咸祥分院迁建3个项目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进入装修施工;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西院区一期项目进行地下室施工;宁波儿童口腔医院项目(民营)完成精装修。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成为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满足不同群体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二是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巩固三级医院创建成果,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重点加大10个区级重点学科和18个重点扶植学科建设力度,力争新增2-3个省市重点学科,争取区内医院“国考”排名进一步提高,更多的专科进入中国科技量值百强排行榜。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示范区创建,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借助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管理、运行经验和学科、人才基础,对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紧密型托管,并综合区内市六院、市眼科医院等优势专科力量,举系统之力在该院运行发展前期进行帮扶,推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高位运行。三是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共体内涵建设,推进医疗资源一体贯通,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单位达70%以上,一体化门诊实现全覆盖。加快落地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十条措施,新建3个村卫生室、3个“智慧健康站”,探索偏远地区“智慧健康站+巡回医疗”模式,动态消除1000人以上医疗空白村。充分利用数字家医信息化系统,定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不断提升签约服务水平和居民感受度,促进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以上。“一院一品”打造基层特色专科品牌,着力提升急救、全科、儿科和中医服务能力,力争创建市级基层特色专科达3个以上,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排名进一步攀升。四是深化数字化赋能。积极落实落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28项举措,持续深化互联网医疗服务,推行精准预约诊疗、智能导诊、无感就医等服务,争创省级改善医疗服务示范试点。开展智慧医院建设,推广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技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AI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推动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水平达到国家“五甲”、区级医院集成平台互联互通水平达到“四甲”,力争卫健数字化改革全国领先、省内领跑。

(三)强引育,增动能。一是打造医疗卫生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市区两级招引培育激励政策,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作用,通过全职和柔性引才等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并积极培养省市重点学科、龙头学科带头人,开展市“甬江引才”和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人才项目申报,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力争2024年新增高层次卫生人才数150名左右,引进高端医疗团队1个,申报市“甬江引才”5人。二是壮大基层骨干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基层医生进修三年行动,开展村、镇、区级医务人员进修轮训,计划年内累计进修达295人次以上,大力培养基层骨干人才。健全全科医生留用使用激励机制,用好职称晋、岗位聘用等优惠政策,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力争每千服务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2名。三是优化区内人才流动机制。打通局机关和下属医疗卫生机构间人才流动通道,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青年进入行政管理岗位,优化机关干部年龄结构。选调边远地区优秀医务人员到城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激发边远地区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强保障,促共富。一是持续构建“大健康”格局。在省级健康区建设基础上,积极推进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持续做好健康浙江行动示范试点提质扩面,力争新增健康浙江行动省级示范案例1个,新增省级卫生村10个、省级健康村20个。加强健康鄞州建设重点指标监测评估,全力提高重点单位指标排位率、面上指标完成度,力争健康浙江考核排名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梯队。不断夯实健康细胞建设,新增健康家庭1000户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力争达42%以上。二是推动公共卫生提质增效。以公共卫生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公共卫生综合能力培训,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推进肺炎支原体、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将公共卫生数字化实践推向一个新高度。建立慢性病智能风险筛查体系,继续优化重大慢性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机制,强化结直肠癌、慢阻肺等重点疾病早筛、早诊、早治。加强与市康宁医院合作,在东柳街道新增1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辅导中心,加快宁波市心理健康中心项目落地。继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宫颈癌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力争35-64岁女性宫颈癌筛查率达到60%,初一女生HPV疫苗接种达到90%。贯彻落实宁波市院前急救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区急救站点布局和运行机制,深化“院前急救一件事 ”集成改革,进一步缩短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三是强化一老一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巩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成果,推进智能化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新建中河分院安宁疗护病区,力争基层机构提供安宁疗护床位或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达到13家。统筹政府、社区、市场三方力量,坚持做优存量与做精增量相结合,通过腾空间和调结构,优化托育设施合理布局,多措并举提升托位使用率,力争2024年,全区千人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率达到75%。深入推进医育结合、医防融合,持续优化完善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运行,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力度,强化全流程数字化支撑,优化完善“1+X”医育结合托育指导体系。

(五)勇争先,善作为。一是实施挂图作战。加强2024年攀高目标谋划,积极争取更多的A类指标。细致梳理各级下达任务目标,倒排时间,逐月分解,明确责任领导和科室,确保每一名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的各项任务了如指掌。二是开展晾晒督促。每月对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晾晒,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并督促相关领导和科室加强与考核部门沟通对接,对进展缓慢的集中精力推进,确保相关考核实现攀高进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