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2024:幸福相伴,润泽四季
连续6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区”,两登榜首,169万鄞州人的生活日常里洋溢着幸福,81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着幸福。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东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鄞州区公安分局老潘警调(联调)中心负责人潘明杰榜上有名。
2024年第三季度宁波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走进鄞州,远赴凉山做家访、成为凉山孩子口中“徐爸爸”的市职教中心学校老师徐剑军,29年坚持平价为老人做发型的退休老人励秀丽等“鄞州好人”的故事,温暖着人们,感召着人们。
幸福、崇德、热爱、助人……在岁末的严寒中,鄞州大地暖意融融。
向善而行,是持续不断的坚持
74岁的“棉鞋奶奶”李文清,13年累计送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棉鞋800余双,送给敬老院里的老人、环卫工人、新就业群体,一名快递员感慨地说:“这双棉鞋不仅暖和了我的脚,更温暖了我的心。”
来自东钱湖社区的“围巾奶奶”们把30条手织的围巾送给了社区清洁工,她们来自社区“桑榆”志愿服务团队。这支由花甲人员组成的爱心团队已成立5年,开展了导医、清洁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
下应街道“手套奶奶”陈忠娥连续4年将上千副(件)手套、围脖,捐给四川、新疆等地的孩子。
感动全网的“毛衣奶奶”韩翠菊,不仅连续19年为全国各地的困难儿童编织毛衣,还带出了“韩阿婆爱心工作坊”编织团队。
岁末,鄞州的“奶奶”们又出圈了,而在这一年里,除了这些坚持行善的“奶奶”们,还有很多温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日复一日的善行之可贵。
每年的第一天,鄞州区红色力量慈善义工大队队员们就会踏上去上海志愿献血的征程。自2007年起,他们已连续18年将此善行作为对新一年的献礼。“感受着用热血拯救生命、爱心奉献社会的快乐使命,这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新年第一天这样过,特别有意义。”副总队长邱高华说。
与此呼应的是,古稀老人虞烈芳连续20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到区慈善总会捐赠善款:“希望在新的一年能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帮助别人。”
坚持去做有意义的事,以自己的一分光、一点热去温暖有需要的人。
2024年,致敬那些坚持的人:持续多年在寒假和暑假办公益托管班的“周妈妈”周妙亚、持续多年第一时间参加“慈善一日捐”的环卫工人杨东恩、连续15年送棒冰和茶水给环卫工人和户外工作者的东柳街道园丁社区“爱心棒冰店”、10年来用音乐传递快乐和温暖的百丈街道七塔社区“合唱奶奶”……
危急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
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在危急时刻,需要那一双双及时伸出的救助之手。
在鄞州街头,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时常上演。
3月15日,下应街道朝阳荟小区附近两名油漆工在对管道进行刷漆作业时不慎坠入河里,工友等立刻进行救援,河道清洁工也驾船参与救援,消防人员闻讯后立刻赶赴现场,众人合力,将两人救上岸。
4月14日,东钱湖镇万金人家小区居民在地下车库看到有人倒在角落里,立刻喊人来救助,居民、清洁工、物业公司负责人、业委会相关人员等纷纷赶来,将这名晕倒的人及时送去救治。
9月27日,117路公交车司机朱世忠发现有乘客失去意识,立即拨打“120”,并以最快速度将这名乘客送到医院。当时下着暴雨,公交车无法开进医院,朱世忠冒雨协助医护人员把昏迷的患者搬上抢救车,并跟着一起送进抢救室。
对素不相识的人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不会考虑“扶不扶”“救不救”,凸显的是鄞州日益浓厚的文明风尚,这些凡人英雄的故事也感染着我们。
他们是派出所辅警,一周里两度跳水救人;他是社区矫正对象,看到老人落水后,跟同伴一起跳进河中救人,并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施救;他是小区物业经理,晚上加班后正要回家,得知小区里一名幼童受伤、家长打不到车,就立刻驾车将他们送去医院;他们是两名消防人员,夜晚在杂草丛生的山里搜救3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半山腰发现走失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接力将她背下山,安全护送她回家。
“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只想着把人救上来。”辅警俞珠华说。
春风化雨,润泽有需要的人
5月,“中国好人”、市道德模范徐兰芳家里迎来了一场温馨的改造,防滑涂层、可拆卸马桶扶手……各种适老化设施一一安装。这是我区给14位老年典型人物送去的关爱。
继“善居改造家”项目、志愿服务团队“微心愿”活动之后,今年由区文明办联合相关部门实施的“善居微改造”项目,继续为营造“德者有德、好人好报”的社会风尚助力。
这是暖暖的双向奔赴,进入项目实施名单的有来自全国、省、市、区的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支教奶奶”周秀芳看到改造后的“新家”感动地说:“太暖心了,家人都没有想得那么周到,我不用担心会滑倒了。”今年,77岁的周奶奶持续着爱心之路,把爱心物资搬运到湖南、青海、四川等地。
春风化雨的关爱之举,或许只是小小的细节与举措,却让人不经意间体会到“义乡鄞州”的深厚底蕴和当代传承。
在东胜街道曙光社区茂兴巷29号,社区党委在了解居民所需后,携手爱心企业,在两个楼道内没有扶手的一侧墙面加装12套扶手,为居民出行增加一道安全防线,尤其方便了住在楼上的老年居民。
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手语老师的出现,为一名听障人士办理事项打通了难关。绿色通道、志愿陪伴、疑难帮办、协同翻译……为群众办事的窗口单位,一点一滴的创新举措,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福明街道福城社区,“亮灯行动”“敲门之约”等结对高龄、独居老人的“爱心岗位”,以“举牌抢拍”的方式,被居民火速认领。社区党委书记邓锦蓉说:“我们就是搭建了一座桥梁,来撬动志愿者的力量,不仅在不打扰的情况下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全,还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上门提供公益理发、卫生打扫、陪聊等暖心服务。”
“云爱群”是鄞州的一支助学团队,他们结对了5名2000公里外的云南困难学子,通过爱心资助,让原本面临辍学的孩子继续把书读下去。
白鹤街道今年新开了一家传承粥铺,每天早上7时30分到8时30分,为居民提供免费粥食。每天前来喝粥的小区居民排成长队,其中有不少白发老人和背着书包的孩子。“能在家门口给大家递上一碗自己亲手煮的热气腾腾的粥,让我很开心。”一名志愿者说。
全网点赞,了不起的好少年
11月11日,2024年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在杭州发布,鄞州“乒乓少年”、来自钟公庙第二初级中学(应麟书院)的初三学生崔锦澄亮相发布会,讲述他用小小球拍书写大大梦想的故事。
这一年,了不起的鄞州好少年,为厚德之城的温暖底色增添了新锐的力量与青春的气息。
在2024“浙江·台湾合作周”宁波专题对接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台企联青委会第十四期青年精英特训营开营仪式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点赞宁波3个15岁少年,其中有两个就是鄞州的陈妤颉和盛徐荦。
陈妤颉,在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上,以11秒29的佳绩,勇夺女子百米冠军,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今年女子百米亚洲最好成绩。自去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U15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中斩获两项冠军,“小飞人”变身“纪录收割机”,向着更快、更高的目标逐梦跑道。
初二男生盛徐荦,用自己学到的急救技能,跪地11分钟,以堪称“教科书式”的心肺复苏,助力救回心脏骤停的高中生,两天之内其事迹就在全网传播超11亿次。
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及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的崔锦澄,5岁开始打乒乓球,年仅14岁已经获得大大小小47个冠军,曾连续7年蝉联浙江省中小学生乒乓球赛冠军。
“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只有人人学会急救,才能实现急救为人人。希望这份正能量在社会中传播下去。”在“爱在宁波·今天我发布”急救科普专场发布会上,救人“小孩哥”盛徐荦如此看待让自己“走红”的急救事件。
陈妤颉在参加母校宁波市第七中学的毕业典礼上,如此与同学们共勉:“在一个阶段中,可能会有无数次跌倒,但我们要在跌倒处站起来,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评价和看法迷失了自己。”
3名好少年,代表一群好少年,他们的身上,体现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他们不怕吃苦、奋勇拼搏的美德,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不仅点亮了这一年的岁月,也为鄞州更美好的明天画上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