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71767/2024-124160 |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 | 钟公庙街道 |
生成日期 | 2024-12-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议案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袁媛委员关于青少年厌学谨慎使用精神类药物建议 |
发布日期: 2024-12-25 10:29 信息来源: 钟公庙街道 信息来源: 钟公庙街道 |
一、背景概况 2015 年前,青少年个案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是一些特殊事件引发的 PTSD 和失眠惊恐类的问题。从 2016 年起,青少年的个案开始快速增加,而症状大多数是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网瘾,脾气不稳定…为什么我要写这个提案呢?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宁波的一些精神科心理科门口去看看,就会找到答案。 你会看见太多的青少年带着隔绝的神情,无力的肢体以及不知所以的茫然,被父母机械的带领着,有的还无法自控的发着脾气…还有家长的无奈焦急忧虑…形成独特的一种影像。是什么时候开始,医院里充塞这那么多本该是意气风发活蹦乱跳青春正茂的孩子们?他们真的都病了吗?还是说大多数的孩子仅仅是症状而非病症,就像我们的近视眼,开头只是假性近视,稍微调整一下用眼卫生,做好眼部保健措施,大多数人都可以恢复如初。 而我们现在各种各样状态的青少年,一进医院,就被根据一些几近淘汰的格式化量表测试出来的结果,配出千篇一律的药物,几乎人手一套:舍曲林,奥氮平,碳酸锂… 重点是,对孩子们的症状有用吗? 当我发现从 2015 年开始青少年心理问题激增以后,我开始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有些可以说非常健康的孩子因为一些外在看起来的叛逆厌学,被父母送去医院服用药物后,ta 变得老实了,听话了,又去上学了…但渐渐的 ta 的眼神失去光彩,对生活不再有热情,自卑退缩社恐状态统统涌现,甚至每天都有强烈的死亡诱惑,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到最后几乎失去社会能力。每次遇到这样的孩子,我总是很心疼,但我们也只能遗憾的请家长们继续保持稳定的药物治疗,我们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帮助。 而在我的个案中有大量的孩子被医院诊断抑郁,双向,强迫,甚至有个别的孩子都接近分裂的状况了…但好消息是,有些的爸爸妈妈没有轻易的让孩子选择药物治疗,而是找到我们先做专业评估,看是否需要药物辅助。而大部分孩子,尽管来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带着隔绝的神情,无力的肢体以及不知所以的茫然,被父母麻木的带领着,情绪不稳定… 经由一段时间针对性专业处理辅导以及父母的信任支持,孩子们很快就恢复健康,看着她们自信的笑容,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她们未经评估直接用药的话,有可能还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当然,如果已经有一些器质性问题那是必须做医疗手段处理的。 为什么我们的青少年要谨慎服用药物呢?除了这几年的实际案例的体现,实践经验的累积。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这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特性所决定的。 二、青少年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变化和主要原因 1.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体(又叫灰质),在青春期开始这个部分的密度会减少。也意味着动物性的反应会变得敏感而容易造成情绪上波动。脑灰质是信息处理中心,可以响应各种外部刺激,如果这个部分过多被命令,机械化,就极其容易导致记忆退化,情绪激动,言论、决策、和自我控制部分的问题。 2、在青春期作为大脑神经细胞聚集地的脑白质增加。白质是神经元之间的轴突,随着白质的密度会增加,通常意味着大脑的神经元之间连接会更加紧密,信息传递会更加高效。白质作为信息传导的重要途径,如果外在时常会被切断表达或情绪的流动,就会习得性反应抑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聚焦,而转向一些奖励性活动,比如网络游戏。 3、认知能力提高。此时大脑皮层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可以使其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处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需要更多的个体化体验,累积自己对这个世界和各项事物的认知,从而建构一个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认知行为模式。但可怕的是,有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学习和了解,甚至有些家长会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做一些以爱为名的掌控,而无法让孩子健康的发展出人格模式。 4、情感波动变得更大,由于大脑中的情感中枢正在发生变化,荷尔蒙的调整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也是巨大的。但好消息是,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可以自由沟通的空间或关系,就可以极大化的来到情绪稳定。因此可提高情感体验以及情感调节能力,才能自在经历情绪的高峰和低谷。而我们周遭对情绪表达的压制“男孩子不可以哭?女孩子怎么可以这么作?”…等等。从而让情绪由于没有出口,而导致巨大的波动。也会影响到其行为以及决策。甚至厌学厌世。 5、对社交和关系的需求也开始增大。大脑中的社交中枢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外在社会可以较好的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将会帮助孩子可以更好的处理社交以及各种关系问题。而当我们社会支持系统没有给出科学引领的时候,孩子就会犹如在黑暗中行走,是很容易恐惧和乱做动作的。 以上是几个青少年引发问题的基本点。大多数青少年可以经由针对性的引导,情绪的表达及流动,以及身体层面的锻炼而恢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看见太多青少年因以上常规的反应,会让父母的不知所措而求助医院。医院通过正规流程给与用药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由于青少年的神经系统还在以上几点的发育和混乱中,使用成人的某些精神类药物,会给孩子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副作用,包括抗药性成瘾性。但由于医院也不得不尊重个体的选择,使得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希望政府层面卫健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让广大的家长和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至于一些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或者一有问题就惊慌失措。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广大的需求者做青少年心理问题宣讲问答,未雨绸缪,不至于发生一些严重后果再去行动。 2、加强心理释压辅导。教育系统也要加强心理释压的活动,提升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度。对个别的心理问题持包容的态度,尽可能让孩子有情绪有地方可宣泄可述说。 我们的医院如果可以的话,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诊疗用药进行前置性评估,对有些可以通过做心理辅导和运动疗法恢复的孩子,不贸然配药。 社会也要共同参与提升新时代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机制和应对模式的认知,不断与时共进,不让过去的认知障碍我们的健康。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多年来一直在为我们的青少年健康而努力,帮助了大量青少年以及的家庭走出心理的黑暗时期,也希望我的呼吁和提案,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帮到我们中国更多的青少年。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