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而归!看鄞州澎湃向“新”力
11月22日,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会上公布了获得2023年度“科技创新鼎”优秀市、县(市、区)名单,鄞州位列其中,这是鄞州首次获得该奖项。
扛鼎而归,对鄞州意味着什么?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向“新”力?
先来看这个奖项:“科技创新鼎”,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颁发,是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最高荣誉,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含金量”十足。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鄞州此次“举鼎”,无疑彰显了自身的科创实力。
向新而行,向质图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释放澎湃牵引力,“制造业”鄞州朝着“智造业”鄞州迈进。
有实例为证——
去年,鄞州科技创新工作和双创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全省海外工程师评价得分位列全省第一;“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获评省级A档。
今年,浙江省科技人才发展指数位列全市第一,全省第一梯队;“中淳高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大会上“华仪宁创”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鄞创科技孵化器再度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A类优秀评价,为宁波市唯一获得6次A类评价的孵化器;区科协获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科技创新,正成为鄞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具体来看——
从创新平台看科技广度。据统计,全区现存备案双创平台53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4家,孵化总面积逾70万平方米,双创平台数量和质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国家级双创平台数量全市第一。
同时,鄞州积极融入甬江科创区建设,持续做强浙江创新中心、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园等现有科创平台能级,支持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浙江万里学院碳中和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加速引进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宁波院区。
从人才汇聚看创新热度。当下,鄞州拥有常住人口达到169万人,近三年人口净流入11万人,占宁波市净流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45岁以下人口大约11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人口的流入,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数据显示,鄞州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3.84万人。区内目前各类人才企业中,80%以上为鄞州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企业。值得一提的是,鄞州已建有博士后工作站64家,在站和出站留鄞州博士后268人,位居全省前列;博士后科研创新已投产或转化的成果直接为企业新增产值超30亿元。
从政策供给看发展力度。当下,鄞州正以重大应用场景开放为抓手,从过去的“给优惠”到如今的“给机会”——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实验场地”,做好创新的“后勤保障工作”。
聚焦前沿新材料、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等一批快速成长的新兴与未来产业,制定产业发展目录,核心地块以亩均产值1000万元等标准,因地制宜出台优先供给政策,加大工业用地供给,去年为近15个项目供地近千亩。
从企业梯队看科创深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鄞州强势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能”,构建完善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掀起科技型企业向“高”攀升、向“新”突破、向“强”进军的热潮,一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高新技术企业乘势而起、聚势而强。
今年预计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达1350家,新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8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超4000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全区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5家,总数居全省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3家。厚植创新发展的“新势力”,带来了研发载体基础梯队的“水涨船高”。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再到效的凸显,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正在以蓬勃之势不断凸显,犹如甘露融入发展的脉络,加速着鄞州的发展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