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鄞州,有一种文明风尚叫“共享”
东钱湖镇清泉社区成立“共享奶奶”志愿互助服务团队,5年来护送600多个孩子放学,帮助社区500余户双职工家庭;东郊街道“共享”楼道推出“星际游乐园”“不晚自习室”等十余个主题,满足不同层面的居民需求……
在鄞州,有一种幸福来自“我们的家园”,有一种文明风尚叫“共享”。
近年来,我区大力传承千年义乡文化,统筹政府和基层两方面力量,系统化、全域化推进25类、509个共享项目,形成了乐活园地、乐居小屋、乐用好物、乐助服务、乐创空间“5L家园共享”模式,打造民生幸福共同体。
家园共享,让居住环境美起来
小区绿化带焕然一新,公共区域照明设施获得及时维修和更新……近日,来自潘火街道世纪花园小区的一张照片刷屏小区群。照片中,小区居民自发送锦旗向物业团队致谢。
今年以来,随着“我们的家园”行动深入开展,鄞州针对老旧小区及部分乡村角落空间脏乱差、管理难、群众邻里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按照微改造、微更新的工作思路,实施环境优化、文化赋能的共享空间打造,成为居民建、居民管、居民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在中河街道居民谢阿姨眼中,小区越变越美,离不开“共享”这个关键词。“共享楼道”建设中,不仅有设施更新、墙面翻新,还布置文化展陈、渗透文明元素。中河街道通过众筹解众愁、培育促裂变,在风格城事、春江花城、东城水岸、盛世天城等小区推进共享改造,累计启动或完成楼道更新56个,居民众筹资金达618万元。在风格城事小区,业主潘君耀在楼道大堂设置共享茶室,与邻居一起打造“共享+”邻里会客厅。
在钟公庙街道万达小区,热心居民参与楼道内两部电梯的更换、邻里会客厅的建设;在都市森林小区,居民策划开展茶叶蛋邻里共享等活动,打造楼道文化与邻里友好新场景。
钟公庙街道金色水岸社区联合中铁十四局、鄞州银行、中国移动鄞州分公司等各级文明单位,在金色水岸小区、观江园小区陆续打造了3个近百平方米的“共享花园”,以及一条长约千米的“最美回家路”,为居民提供绿色、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咸祥镇,咸祥河两岸设置了诸多“一米花箱”,“一米花箱”守护志愿者会自发进行垃圾清理、花卉更换等志愿活动,花箱上还贴着知识小标语。
以共建共享理念培育文明细胞,打造居民的乐享空间、邻里交流的最小单元,共享品质生活。“共享会客厅”“共享运动中心”“共享书吧”等共享空间,实现从“空间时尚范”到“治理空间家”的提升。
场景赋能,让群众生活富起来
尚城社区共享课堂开课3500多次,海璟园社区共享厨房孕育6个美食品牌,后塘社区共享直播间帮助企业带来70余万元收益……“共享”系列不断书写鄞州城乡的幸福篇章。
各地依托各类“共享空间”,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开展读书会、音乐会、研学等特色文化活动;聚焦青年人自我成长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共享课堂、共享直播等活动。
服务青年白领、高知群体的高端“共享课堂”——鄞州晚七点,由天天文化志愿者协会负责运作,挖掘5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文化精英,开设202个精品课程,有5万余人次感受文化社交的魅力。
东郊街道宁丰路43号文明实践点,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传统文化会客厅、共享文化长廊、共享体育公园构成,是集展示、互动、体验、教育等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综合体。
传统文化会客厅设有 “共享有礼课堂”“共享展厅”“有间国潮演绎厅”“科普小工坊”等多处活动区,90后刘波波带着她的文化项目来到这里,在她和团队成员策划下,“二十四节气课堂”成为一张金名片:“国潮夏至音乐会”“节气里的黏土课堂”等活动让居民品味传统文化、涵养有礼气质。
在天童老街木作社,中央音乐学院通过派驻文化特派员,建立“乡村音乐教室”,带领天童小学合唱团和“80天团”老年乐团共同学习、表演,充分展现了家园同乐和精神共富的追求。
潘火街道香园社区的邻团社文明实践共同体模式赋能基层治理,打造涵盖衣食住行、文创周边、特色课程、旅游项目等特色项目的文明实践积分兑换和礼遇体系。
暖“新”里新就业群体友好示范街区聚焦特殊群体文明实践,创新街区式组团帮扶形式,向新就业群体提供生活帮扶、技能提升、文化认同、幼儿托育等服务,发动新就业群体成立“微治理合伙人”。街区内还有“共享厨房”“共享办公室”等社企居共建的共享场景。
互助互惠,让邻里关系暖起来
每逢节假日后,姜山镇狮山社区总会出现来自天南海北的美食:“河南的酸辣菜、红薯干、芝麻叶”“纯手工农家自制四川腊肠”……这些都是小区邻居互相“投喂”的共享美食。居民黄晓露说:“这些东西不贵,但是拿出来一起分享,邻里感情就升温了。”
居民许君希望将家中的闲置书籍送给其他孩子,社区依托原有的“益起伴学”空间,鼓励居民将闲置书籍“流动”起来。最终,首批180余册书籍通过“以旧换新”或者积分兑换形式实现共享。
在当下的鄞州社区,不少陌邻变成了睦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共享物品的出现。目前鄞州186个社区都有共享物品点,涉及轮椅、工具等十余个种类。它们来自居民、方便居民,成为邻里关系的“润滑剂”。
共享物品需要人去养护、提升,钟公庙街道宁广社区的“雨伞爷爷”赵大为每天查看“共享雨伞”使用情况,维修损坏的雨伞。
那些散布在公共场所的共享钢琴,有人为大家弹奏曲目,也有专业的志愿者负责调音。弹奏过共享钢琴的大学生詹子怡感慨:“得知这座城市所有的共享钢琴,都来自市民捐赠,我感到很浪漫、很温暖。”
“远亲不如近邻”,目前,鄞州区有“共享奶奶”“共享老师”“共享儿女”等不同角色的“共享”队伍23支,帮扶对象3万余人次。
“共享老师”吴启钱表示,看到自己分享的法律知识解决很多人的疑虑后,感到非常开心。当然,鄞州区也为“共享者”提供意外保险、生活礼遇、善居微改造等各项保障,倡导好人有好报的风尚。
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共享奶奶”志愿互助服务团队的成员,也获得了看病陪伴、节日陪同等服务。志愿者袁佩君生病时,很多家长打来电话表达关切,让她颇为感动:“孩子们都把我当成了‘亲外婆’‘亲奶奶’,这种幸福感可是买不来的。”
“共享”,从社区延伸到社会,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东吴镇的工蜂驿站以整洁美观的岗亭取代了传统的“野生”招工墙,变身“共享求职亭”,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对接洽谈的机会,专人管理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邱隘镇镇北社区发动辖区内爱心企业、商家、个人在振兴路投放“共享雨伞”,点位分设在“阿拉一家”志愿联盟商铺、银行等公共场所。
鄞州区文明办有关人士表示,群众在哪里,“共享”的载体和平台就到哪里,我区将进一步拓展“文明实践+”共建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和文明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