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医疗卫生 > 医疗服务信息
鄞州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体系升级 让“生命通道”更畅通
发布时间: 2024-10-30 09:52 信息来源: 鄞州日报 信息来源:

日前,记者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获悉,经过5个多月的改造,该院升级改造的“新急诊”已投入使用,急诊急救体系实现硬件提升、流程优化和功能升级。在此基础上,该院持续开展人员、设备、流程及信息一体化管理,聚焦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提升救治水平和效率,打造更加现代化、高水平的急诊急救体系。

容量之变

“新急诊”颜值与高效兼备

“原先面积仅600平方米,经过重新规划改造,现在面积达2400平方米,抢救床位数也从之前的10张扩容到17张。”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忻刚说,改造前,受容量限制,床位数一直是急诊科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抢救室经常满员,周转和接收新病患的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秋冬季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期,输液室容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对此,鄞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逸带领院领导班子深入急诊科室,详细了解科室需求、目前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经医院党委研究决定,对急诊急救体系进行升级,量身定制一套改造方案:整合资源,扩大原来的急诊大楼区域,把输液室和治疗室统一规划,使医护人员更集中,避免患者多跑路,让“生命通道”更畅通。

急诊急救体系改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容量上做加法。一系列改造工程相继启动,原先一楼设有抢救室和EICU,现将EICU搬迁至二楼,一楼抢救室扩大,专门设复苏单元和创伤单元,使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一楼还设置分诊区,内科、外科、儿科等诊室,急诊药房,急诊检验及检查室。

3楼急诊病区的床位数也从23张增加至35张,设有干湿分离卫生间、阳光房、开水间、晾衣间等,就医环境得到提升。

除了抢救室,输液室及候诊区也实现同步扩容。增设候诊椅,分诊台采用环岛型设计,由高年资护士负责分诊,同时增加导医及保安人员配比,分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自助服务区内,挂号缴费、打印病历发票、打印检验报告等均可完成。

另外,大厅、诊室等区域均实现同步扩容。无论整体还是局部,所有的设计都遵循两个原则——高效的救治、便捷的流程。

格局之变

“新急诊”亮出强内核

“新急诊”启用后,进一步完善了救治链,缩短患者检查半径,还通过“智慧赋能”让就诊更高效。

除了一楼的急诊内科、外科、儿科等有相对独立的候诊区域外,该院更是将“120联网”院前急救、院内多学科联合救治、夜间门诊于一体,布局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科救治在内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忻刚称,急诊医生通过120智能网络系统,提前查阅正赶往医院的患者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分诊并安排救治力量,实现“零时差”院前院内融合,上车即入院抢救。而急危重症患者在同一楼内即可完成检查、诊断、治疗、监护,真正实现一站式闭环管理。“抢救室内设置2个独立单元,为心跳呼吸骤停、创伤等疾病患者提供专用的救治设备和场所,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得到快速、有针对性地救治。”

“不仅‘家’变大了,‘家底’也厚了许多。”护士长邱巧静打趣说,除了之前的心电监护、心电图仪、除颤仪、气管插管装置、呼吸机、ECMO等医疗设施,抢救室、EICU每张病床均配备了先进的吊塔设备,将医疗所需监护系统、输液设备、呼吸支持设备、电源设备等集于一体,释放床头开放空间,方便重症患者抢救时的气道管理等。同时,还配置了全新的抢救床、恒温箱、骨髓枪、控温毯等设备,“武器”全面升级,“战斗力”也提升了。

忻刚说,为保障急诊科急救技术水平,医院还选派了十余名医护人员分别前往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进修学习,同时依托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通过学科群建设,将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进一步优化、协作、互补,在极大优化医院急诊诊疗环境的同时,全面提升急诊医疗服务水平。

“旧貌换新颜,改善就医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张逸表示,鄞州人民医院将以急诊科升级改造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医院建设、规范急救管理、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医疗质量,扎实做好急诊急救工作,为患者打造一个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