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后、横省石牌坊

发布日期: 2024-01-24 15:4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

庙沟后、横省石牌坊2001年6月25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沟后石牌坊位于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韩岭村庙沟后山,横省石牌坊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横省村仙人山,,其基本结构与庙沟后石牌坊类同。不同处在于阑额下移,插入柱身,无普柏枋,华栱用插栱,阑额上刻出“七朱八白”式样的长方形凹槽等。两石坊年代较早,按形制考证,约建于南宋至元代时期,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石坊。仿木构形制较为忠实,如单栱素枋,转角列栱及使用上昂形斜撑、翼角起翘显著等皆为南方建筑做法,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价值。
       1. 庙沟后石牌坊

庙沟后石牌坊

庙沟后石牌坊

庙沟后石牌坊位于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韩岭村庙沟后山。坐东向西,二柱一间一楼仿木结构。面阔3.29米,柱高3.28米。单檐歇山顶,翼角起翘较大,兽面勾头,重唇板瓦滴水。坐东朝西,依山就势,周围植物茂盛,修竹蔽日,牌坊隐于其中。西南面地势开阔,约500米处为韩岭村。韩岭村地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的南岸,依山面湖,宁波至横山码头去象山县的公路(71省道)在村之西南面由西北往南横贯而过。
       该牌坊为二柱一间一楼仿木结构石牌坊,通面阔3.29米,通高6.16米。牌坊石料采自鄞州区西部产的青石。
       1.屋顶:牌坊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形式,翼角起翘,用老角梁、仔角梁的结构,仔角梁翘起颇高。正脊两端起翘,并置兽形正吻;垂脊、戗脊均有吻兽,目前戗脊尚存一兽形吻;翼角背上有三个蹲兽。前檐整个屋面刻出瓦陇,另三面仅檐口刻出瓦陇,其余部分皆为素平做法。檐口高4.32米,筒板瓦陇,前后檐筒瓦39陇,山面21陇,皆为筒瓦坐中.瓦档上刻兽面纹,滴水为带锯齿纹的重唇板瓦。山面为排山沟滴做法,山花空透,施博封板和如意形悬鱼,悬鱼贴在博封板内侧博脊低平。用圆形断面的椽子和方形断面的飞子,飞子头卷杀。前后檐有35根椽子,其中翼角椽10根;山面用椽19根。
       2.柱额:柱为正方抹角形式,通高3.28米,断面44×44厘米,其中抹角边长4厘米,比例粗壮。柱头卷杀,柱脚无基座,也无夹杆石扶持,而是在柱脚下每面收进4厘米,即柱的断面减少到36厘米,直接插入地下。
       柱头用阑额与普柏枋,阑额高45厘米,宽21.5厘米,普柏枋高8.5厘米,宽42.5厘米,两者断面呈“T”字形。阑额、普柏枋均出头,其中阑额出头刻混枭曲线,类似霸王拳做法。
       3.斗栱:斗栱有补间铺作与柱头(转角)铺作,型制为六铺作单栱出双杪单下昂、第一跳偷心,正心为重叠单栱素枋。铺作层总高93厘米(即栌斗底皮至撩檐枋上皮),皆为足材栱,用材12K8厘米,栔高5.8厘米。补间铺作两朵,前后檐做法一致(实为一朵斗栱前后两个面),第一跳华栱上无横向栱,即偷心造,第二跳华栱,栱头上横向承瓜子栱,纵向承华头子及下昂,昂上托令栱和单材耍头,正心为令栱、素枋托令栱、素枋,其上平铺遮椽板。柱头(转角)铺作。从牌坊间的空间意义看,此组斗栱为柱头铺作,但若从其屋盖结构分析,该组斗栱又可看作是转角铺作。其基本结构同补间铺作,因转角缘故,出现几种列栱形式,即: 令栱与华栱出跳相列:令栱与下昂出跳相列:瓜子栱与小栱头出跳相列: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并身内连栱交隐。角下昂上施由昂、角兽(或宝瓶,已圮),承角梁:角下昂之下未用角华栱,却使一上昂形斜撑,其下端以丁头栱及鞾楔承托,并插入牌坊柱头。在角栌斗之上,置有一方形短柱,其柱脚直接落在栌斗上,柱头向上伸入遮椽板。
       庙沟后石牌坊忠实地模仿木作牌坊,无论屋面结构,还是斗栱层的细部处理,都刻意追求木结构的效果,且该坊无柱座,又无夹杆石,表现出明显的木牌坊特点,反映了该坊尚处于木牌坊向石牌坊过渡的一种结构形式。有关专家针对该牌坊的构造特点或建筑特色,并与宋《营造法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该牌坊的建造年代应在南宋至元代。

2. 横省石牌坊

横省石牌坊

横省石牌坊位于鄞州区五乡镇联合村省岙自然村仙人山东坡,牌坊坐西朝东,偏南13度。横省村地处宁波至穿山、北仑公路(329国道)的北面约500米处,东距宁波市老三区约15公里。 
       仙人山为岙中岙,三面高山环绕,北面为海拔387米的灵峰山,西南面紧靠海拔239米的双峰山。三山拥处,古树参天,修竹蔽日,牌坊隐于其中。东南面地势开阔,距离横省村约1华里。 
       牌坊后约60米处有陇起的土堡,当为墓葬。据相关资料记述;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鄞县史氏望族史师禾(南宋丞相史浩之叔父)死后葬身于此。坊前有原始铺设的鹅卵石小路,由山脚下直至牌坊门前,第次升高,曲径而上。山脚下建有史氏望族史弥忠(南宋丞相史嵩之父亲)的功德寺——寿国寺。这里山光秀丽,环境幽雅而自然形成的山川独特风貌,是史氏望族又一烘托陵墓空间环境的重要范例。 
       该牌坊为二柱一间一楼歇山顶结构。通高5.04米,面阔3.03米。中轴线呈东偏南13度布局。阑额西侧(向内)两端下方有大门轴。既有坊门,当有坊垣。清理地坪时发现地面用条石砌筑阶沿和条砖铺成的地面,两柱外侧自地1.8米高表面只作粗搏,不找平,且无抹角,很明显当时两边有矮围墙连接柱子。现大部分屋顶和左边柱头铺作已坍塌散落在地,其石材采自鄞州区西部鄞江镇梅园村产的青石。 
       1.屋顶:屋顶的做法是地道的仿木结构,筒瓦直径9.5厘米,间隔5.5厘米。瓦当纹饰有宋代常见的宝相花和花边重唇板瓦,椽子断面呈长方形4.3×10.4厘米,布椽接近1∶1,飞椽端头卷杀明显,端口3.5×3.5厘米。用老角梁和子角梁结构,起翘平缓。屋子面刻出瓦陇、屋脊和吻兽,山面搏脊不连续,前后逐渐向中间内转。施搏风板和如意形悬鱼。戗角施三枚小走兽,翼角和排山用整石雕凿,而中间的屋盖部分为了减轻荷载不用整石雕凿,仅用石板刻出瓦陇,用榫卯搭接合成中间呈空腔体的屋盖。 
       2.柱子:高3.59厘米,左右(南北)两柱向内侧脚分别是3和2厘米,断面接近正方形,面宽方向边长分别为39一42厘米不等,抹角宽6.5厘米。阑额中部以上的柱子略有卷杀,约占柱总高的15%每边卷杀约3.5厘米,阑额中部以下至地面为直柱无卷杀。 
       3.阑额:全长310厘米,(包括榫头),断面34×22厘米,上皮略成弧形,两侧则平直,用榫卯与柱头连接,出榫5厘米。朝东面(向外)线刻有“七朱八白”纹饰,共四块,每块20×5厘米,块与块之间呈均匀布局,两端至柱壁距离稍宽。西面(向内)两端距柱壁15厘米处有门轴,以按装坊门及抱柱。无普柏坊,额背直接承受补间铺作。 
       4.斗栱:补间铺作二朵形制为六铺作双杪单下昂,正心用重栱,第一跳华栱从额枋中出跳,偷心造。昂嘴呈琴面,鹊台甚小。耍头施云纹。栌斗连同正心重栱一起,上跳华栱从栌斗口出跳,正心重栱和一高仅为8厘米的素枋承托平铺的遮椽板。铺作层总高72厘米(即栌斗底皮至撩檐枋上皮),皆为足材栱,其中材高11.8厘米,材广8.2厘米,栔高8厘米。 
       柱头铺作(转角)的型制与补间铺作基本相同。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并身内作鸳鸯交首状。下昂由45°出跳的丁头栱及斜撑形上昂、平盘斗承托,斜撑末与丁头栱间端施鞾楔。但与补间铺作相比,栌斗连同柱头的位置进一步上升,其上皮直接与平铺的遮椽板相连,两跳华栱都从柱头出跳。
       由于是石构建筑,所有铺作由上下两部分构造整合,上部由慢栱、瓜子栱、令栱、下昂、耍头以及交互斗、泥道栱两端的散斗、柱头枋、承椽枋、撩檐枋和遮椽板组成一个整体;下部分由栌斗、两杪华栱和泥道栱组成另一个整体。 
       在调查中发现;该石牌坊残损比较严重。除上面提到以外,现存构件中尚有多处裂缝,特别是阑额右侧1/3有一道1.5毫米宽的斜向裂缝,直接威胁牌坊的安全。究其原因,首先是重心偏高,稳定性差。经估算,仅撩檐枋以上的屋顶重量达到20吨左右。与此相关,由于拼接构件的灰浆流失、石质风化臌闪和牌坊安装时用于调整构件位置的铁钉锈蚀,使构件发生位移,失去平衡或应力变化,从而导致坍塌。 
       从上述牌坊的结构来看,并结合宋《营造法式》进行比较、分析,该牌坊的建造年代应在宋到元时期,至于具体的建造年代,有待于对墓主的进一步考证以后确定。 
        资料提供: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