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最新专题>打造鄞州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首善之区>建设实施方案执行情况信息
砥砺奋进绘就蝶变新图景
——鄞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纪实
发布日期: 2023-07-10 11:14 信息来源: 鄞州日报

全市楼宇经济最为集中的“高地”南部商务区。 


20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过须臾一瞬。

但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却足以完成一次激动人心的蝶变: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734.8亿元,问鼎“浙江经济第一区”……

韶华二十载,笃行谱新篇。在“八八战略”指引下,鄞州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了振奋人心的高分答卷。

破茧:“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历史总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一路向前,踏石有痕。

2002年4月19日,鄞县撤县设区,鄞州区宣告诞生。彼时的鄞州,整体处于工业经济为主的格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只有11.2%。

这样的瓶颈,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加以突破。

2003年,“八八战略”一锤定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鄞州写下答卷:灵活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政府服务,孕育出生机盎然的市场经济。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鄞州借助“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补齐“短板”,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让有限的资源空间飞出更多“金凤凰”。

破茧,而后新生——近几年,每年都有1000余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近4万名青年大学生,背着双肩包,走进鄞州的写字楼、众创空间、孵化器。

年轻人的到来,给鄞州加速构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带来蓬勃活力。

中基大厦、嘉鄞大厦、永强大厦……鳞次栉比的高楼,勾勒出鄞州壮丽的天际线,也不断刷新着鄞州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重点商务楼宇总数达到203幢,楼宇总税收达64.3亿元,楼宇总营收达3516.5亿元。其中,税收亿元楼宇达15幢,营收百亿楼宇4幢。时下的鄞州,已经集聚了全市约60%的金融机构、70%的航运服务企业、80%的会展服务业。

发展不能只看速度,更要追求质量。现在的鄞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400家,稳居全市第一;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均列全省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10.9亿元,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通过培育“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鄞州拥有国家级“双创”平台1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院士工作站(院士科创中心)21家;院士、博士后工作站75家,国家级人才47名,人才总量达到43.25万人。

风起正是扬帆时。以高质量打造首善之区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区域示范的鄞州,定下了新的目标:2023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3000亿元。

蝶变:走上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千山跨越,大道向前。

过去的20年,鄞州完成了从县到区,再到首善之区的三级跃迁。

“三级跳”,源自“八八战略”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正确指引。

20年来,鄞州久久为功,淬炼发展成色。

起笔于群众利益,工笔绘乡村新貌,走笔城乡融合。以惠民为根本,鄞州围绕公共服务、镇村建设、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实现了城乡的有机融合。

河湖碧波荡漾,田头瓜果飘香,不出村就能上下班,家家户户住商品房,这是湾底村村民生活的写照。可几十年前,这里还是“烂田推捣臼,下饭酱油汤”的“烂眼村”。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下应街道湾底村,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走上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2001年,湾底村新村建设全面铺开,拆除6万多平方米老旧房。2006年,湾底村村民“洗脚上楼”,从此住进了和城里一样的新小区。如今,湾底村从一个落后村蝶变为“都市里的乡村、城市中的花园”。

改变的不仅是湾底村。20年来,一幅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绝美画卷,在鄞州大地铺展。

城乡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鄞州累计完成镇村拆旧667.2万平方米,建新1027万平方米,受益农户达到11.5万余人。全区共有7个省级美丽城镇建设样板镇、1个市级美丽城镇样板。此外,鄞州还高标准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目前,已建成和丰未来社区、海创未来社区、郡柳未来社区等7个省级未来社区,还有22个省级未来社区正在创建,已创和在创的省级未来乡村有5个。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鄞州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以下和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均达到90%。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市首位,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333元,较2003年(6960元)增长623.2%。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鄞州高质量实施“精特亮”工程,高标准打造湖光山色“绿水青山”实践线等10条精品线路、4个特色街区、20个亮点工程;农村地区实现移动5G信号全覆盖,农村光纤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网络通达率100%,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100%,农村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

起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这是970多年前,担任鄞县知县的王安石,在《登越州城楼》中,对鄞地山水田园的眷恋。

900多年后,行走在鄞州,从象山港到大嵩江,从白岩山到东钱湖,如画的美景为鄞州带来更多的诗意与遐想。

这一切,得益于20年前“八八战略”的浩荡春风,为鄞州发展抹上最动人的绿色。

近年来,鄞州坚决扛起源头担当,统筹“保护、整治、利用”三大举措,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分“清洁水体、改善水质、修复水生态”三个层次治水,迭代升级“碧水提质”应用场景,构建起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协同管理、闭环处置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稳定向好的“试金石”。截至目前,鄞州累计调查到物种261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共55种。

还有更多数据:到2022年,鄞州森林覆盖率42.49%,林木蓄积量237万立方米;水质明显提升,区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功能达标率由21%提升100%;创成10条省级“美丽河湖”,总数位居全市第一。

日新月异的城,依然故我的景,实现了绿色发展的完美融合。

在2022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鄞州第四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称号,并首次登上榜首。衡量一座城市幸福与否,还需要从更多的纬度去找——

在云龙镇云龙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作为全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十佳案例,村里先后建起了文化礼堂、景观长廊、百姓健身房、龙舟基地等,修复后的百年民国学校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此外,村里还有8支文艺团队,135名“天天文化志愿者”,一年里文化活动开展100余次,快乐润心的乡村生活,恰如一首新时代的“田园诗”。

如今,全区已建成15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统筹整合了区、镇、村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其中,近40座博物馆、美术馆,可以让市民在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等知识百科的“终身课堂”接受熏陶,享受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

同时,鄞州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新建改建一批高品质、多功能、沉浸式的示范性新型文化空间;培育打造一批“堇书房”系列城市书房、特色博物馆、非遗馆;深入开展“一圈一品”建设工作,通过挖掘圈内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地方名片……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回眸过去的20年,“八八战略”的思想伟力穿透时光,指引鄞州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向现代化新征程。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眺望未来,鄞州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交出以高质量首善之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示范的高分答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