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富”——鄞州衢江山海协作纪实
衢江区莲花镇国际未来社区。
奔赴,不以山海为远。
鄞州,向海而生,宁波都市核心区;衢江,山水为根,四省边际康养之城。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富”在两地展开。
山海协作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鄞州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深化落实山海协作工程。
近三年来,鄞衢两地在共谋乡村振兴、共享幸福生活、共建“飞地”平台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新的标志性成果,鄞州区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山区26县结对帮扶考核优秀单位。
一个古村的幸福蝶变
130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杨炯离开洛阳,踏上赴任盈川县令的旅途。由此,一代名贤在盈川留下了一段绵延千年的佳话。
“盈川,自唐代设县,首任县令便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这几天,盈川村党支部书记占小林每天都忙着在村里的杨炯纪念馆接待游客。
作为“当家人”,他主动当起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盈川县首任县令杨炯的故事,让来到盈川村的游客在古今交汇中感受古村魅力。
“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还能感受杨炯的精神,真不错。”一名从安徽慕名而来的游客直呼“来对了、来值了”。
盈川村位于衢江区高家镇,仍保留了极具初唐特色的街道,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是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地,仅去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从一个年集体经济收入仅有几千元的穷村,一跃变为收入近百万元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地。
盈川文旅的兴盛,离不开山海协作的帮扶机制。
2021年,盈川村被列为衢江—鄞州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两地充分利用450万元结对帮扶援建资金,围绕杨炯勤廉精神,由国内知名设计团队设计,打造了盈川村文化礼堂项目,引入杨炯纪念馆、游客集散中心等业态,带动整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仅鄞衢山海协作援建的19间民宿,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如今,盈川村已搭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高速列车”,截至目前,村里已建成100多间中端民宿。今年,盈川村继续新建木屋民宿和高端民宿区。
“山海协作给我们盈川带来‘三变’:闲房变民宿、闲地变菜园、闲人变管家,村民都在家门口‘上班’。”占小林说。
一幢幢唐代风格民宿,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村民姜利甫算了一笔账,他家中有一栋三层楼房,预计每年租金就有22500元,再加上成为民宿管家,一个月的收入约3000元,这样他一年在家中就能增收5万多元。
今年,鄞衢两地携手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村里还要建未来农业产业园、水上游乐项目,未来发展会更加美好。”占小林信心十足地说。
美丽蝶变,不仅是盈川。
近三年来,鄞州累计投入援建资金1380万元,重点帮扶打造了莲花镇西山下村、高家镇盈川村、湖南镇蛟垄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不仅如此,鄞州还利用“鄞州之夜”等平台,推动“衢货入甬”,带动衢江农产品销售超6000万元。通过教共体、医共体、文旅体、青春帮共体等结对,常态化开展文化走亲、企业帮扶、学术交流等,近三年来,两地累计签订各类合作协议20项,培训转移就业劳务人员1500余人次,援助慈善资金185万元,累计开展示范课117节、支教活动18人次,参与师生超5000人次。
一批“领头雁”念活“致富经”
在鄞州下应街道湾底村村口,镌刻在文化石上的“人民第一、创业万岁”醒目大字,成为“落后村”变“亿元村”的密码。
这种创业精神,也融入了鄞衢山海协作的血脉。
近年来,鄞州以项目招引为载体,为衢州输送一批创客“领头雁”,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去年,我们建成了衢州市首个星空房车营地,一经推出就成为网红打卡地。”衢江区莲花镇西山下村第一书记陈凯跃说。
陈凯跃所说的房车营地,位于西山下村国际未来乡村。阳春三月,放眼望去,10辆洁白的房车,停在金黄的油菜田里,错落有致,犹如一幅油画。
去年7月,在鄞州赴衢江挂职团队与镇村协同下,总投资400多万元的路溪社房车营地开建。其中,房车由鄞州区的宁波耐克萨斯专用车有限公司生产,衢江区、莲花镇出资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房车营地采用“固定保底租金+收益提成”的模式运营。
“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像一次创业。”作为鄞州区派驻衢江区的挂职干部,这三年,两地间的往返之路陈凯跃不知走过多少遍。
房车营地项目增强了西山下村的“造血”能力,同样的还有总投入130万元的智慧光伏项目,每年为西山下村集体创收10万元。目前,西山下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同比增长400%,还成功创建为省级未来乡村、省数字乡村百优村。
山海协作搭起大舞台,吸引了一批乡贤返衢创业。
奶牛吃着荷兰进口草,听着音乐产奶,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荷鹭牧场。这家牧场已成为当地一家知名的乳制品企业,其创办人便是乘着山海协作东风返乡创业的乡贤代表。
近年来,衢江区探索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谋划选址建设大型农旅融合项目。鄞州得知衢江的诉求后,随即引荐了在甬发展的衢江代表——阮国宏。
“我一直有个梦想,建一家漂亮的奶牛场,养‘最幸福’的奶牛,生产出最好的牛奶。”阮国宏说。
55岁的阮国宏曾担任宁波牛奶集团副总经理,本已在宁波扎下根的他,还是在家乡的呼唤下回来了。
荷鹭牧场位于衢江区高家镇,总投资5.7亿元,201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第一批200头荷兰奶牛,2018年9月正式对外营业。
如今,荷鹭牧场已成为集奶牛观光、挤奶体验、亲子活动、家庭聚会、田园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旅综合体,还吸纳衢江当地就业人员500余名。
去年,在山海协作的帮扶机制下,荷鹭牧场积极拓展市场,将牛奶推广到宁波、新昌、杭州等地,还将与宁波文旅企业合作建设休闲观光配套酒店等。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这样的创业故事不断在衢江上演,鄞州源源不断地将“海”边的技术人才、优质项目输送到“山”里,仅去年,两地就开展人力资源培训1406人次。此外,以挂职团队为桥梁,近三年来,鄞州成功为衢江引进启迪衢州科技园、永安新能源、衢州金哲物产有限公司等29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到位投资27.83亿元。
三块“飞地”架起“共富桥”
唱好山海协作“大戏”,产业合作无疑稳居“C位”。
近三年来,鄞衢两地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科创飞地、产业飞地、消薄飞地“三箭齐发”,成为全省唯一三大“飞地”全部落户帮扶方的县(市、区)。
“去年我们刚申报上市级众创空间,今年准备申报省级,未来我们还要向着国家级努力!”鄞衢科创飞地运营管理负责人陈洪勇说。
2021年,锚定“技术在鄞州、产业在衢江”的发展目标,鄞衢两地合力投入近6000万元创新打造科创飞地,深耕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产业孵化与培育。
“别看我们的办公空间只有这3层,大概占地4800余平方米,但成果已有不少。”陈洪勇说。
目前,鄞衢科创飞地已招引包括俄罗斯两院外籍院士阮殿波领衔的“银贮科技”在内的高科技企业18家,创业团队31个,还与浙江万里学院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去年,启迪衢州科技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衢江区,全省率先开创山海协作“飞地+本地”科创双平台模式。
除了科创飞地,鄞衢产业飞地也茁壮成长。
“去年,鄞衢产业飞地10家入驻企业,产值超5亿元。”走进位于鄞州经济开发区的鄞衢产业飞地,现场负责人兴奋地介绍说。
这片占地1501亩的“飞地”,分启动区和主区块两期建设,启动区块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至今已招引易田精工、舒鑫医疗、鄞智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项目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3亿元,成为全省首个投产的产业飞地。
作为全省受益人口最多的消薄飞地,鄞衢消薄飞地为衢江的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
“通过投资入股,目前村里已获得收益10万余元。”莲花镇西山下村党支部书记余越越说。
鄞衢消薄飞地位于鄞州万洋众创城,目前已累计返利2024.5万元,带动衢江162个村集体增收,直接受益人口达13.5万人,为鄞衢山海协作“造血式”帮扶开辟了新路径。
“今年是浙江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鄞衢两地将以此为新起点,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双创平台为动力,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支点,把‘山海经’越念越好,让‘共富路’越走越宽。”鄞州区衢江挂职团组组长张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