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最新专题>优化营商环境专题>阶段性进展情况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共促二产提质增效
——“请你来协商·鄞商大家说”企业家、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 2023-04-28 11:0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政协 字号:[ ]

“请你来协商·鄞商大家说”活动现场。

中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和荣

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总经理兼技术总监 毛磊

欧琳集团董事长 徐剑光

市政协委员、宁波8718企业服务平台有限公司董事长 谭维定

区政协委员、浙江万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建锋

省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罗力成

市政协常委、宁波斌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乐静波

市政协委员、宁波中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仲岐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宏明

甘林(宁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赵玉林

区政协委员、斐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施美

见识资本创始人 谷硕实

宁波市鄞州纺织服装国际商会会长、宁波斯蒂科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志峰

广东鄞州商会会长、深圳市鼎盛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立峰


凝聚发展共识,共商发展大计。4月26日下午,“请你来协商·鄞商大家说”活动在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共促二产提质增效”主题,60余位企业家、政协委员齐聚一堂,说问题、提思路、谈举措,就保障产业用地供给、促进工业土地有机更新、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实用型人才培育新蓝海、壮大“地瓜经济”等方面建言献策,与区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协商。现将部分企业家、政协委员发言摘登如下。

一座城市的前行离不开企业的蓬勃发展,成功引进培育优秀企业离不开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建议成立产业招商专班,系统集成各部门的产业人才,制定出有利于鄞州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积极打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生态,以更加优质的三产服务业来促进二产高质量发展,推进在鄞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加速土地整理,加大对鄞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力度,打通主城区与滨海连接的通道,为鄞州二产发展留下足够空间;积极对接国家级项目或平台,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城市管理做到放、管结合,积极打造“16小时活力城市”,白天产城繁荣,夜间灯火辉煌,让人间烟火气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建议鄞州加大力度、扬长避短,打造让年轻人满意的营商环境。培育新生代企业领班人不是企业的“家事”,是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大事,要加强对新生代企业领班人的关注,加强对新生代企业领班人的教育和引导,利用好集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定期解疑答惑,帮助“二代”成长。要利用好优秀高校毕业生资源,建立优秀校友平台,让校友变“桥梁”,成功引进优质招商资源。

营商环境的核心是人才的聚集,要做到“筑巢引凤”。一座城市想要留住年轻人,“宜居宜业”是关键,如淄博就在近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往打卡,建议打造宁波标签、鄞州符号,通过小载体,大力提升城市烟火气,让国内外的年轻人宜居在鄞州、乐业留鄞州。要加大跨区域校企对接,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加大蓝领人才培育,加速提升二产质效。要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政企协商交流活动或网上沟通机制等,了解企业动态与需求,精准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区不少企业被缺地问题“卡脖子”,不得不考虑“离家出走”。建议统筹工业用地供给,强化重点产业链配套产业用地保障。一是要稳土地供给。积极落实工业控制线规定,严肃处理违规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用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C档企业主动退出、倒逼D档企业不得不退出;探索“向上要地”“临时用地”模式,允许企业搭建临时厂房;引入产业棕线,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工业用地。二是要控市场价格。加强二级市场交易监管,打压“地主”价格预期;降低一级市场用地成本,进一步压低优质项目拿地成本。三是要保重点对象。建立保供企业名录、供需互通机制,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政府可操作性。

推动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破茧成蝶”已成为建设经济发展首善之区的“必答题”,建议从“两个一”“两个多”入手,促进工业土地有机更新。即“一把手统筹”,成立一把手工作专班,全区一盘棋,建立规划开发、招商运营、监管对赌、政策保障全系统的闭环方案,为鄞州今后的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一个体系推进”,健全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应体系,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多元模式创新”,通过等价实物置换、估价入股等方式,积极引导土地主体二次开发;“多个机制试点”,加大机制制度的创新突破,如上海将大部分工业用地出让年限调整为20年,有效降低了二级市场炒作工业用地。

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既可以让企业专注提升核心竞争力,又具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建议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度重构。可通过规划引导、产业管理、统计监测,消除行业壁垒,聚焦行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二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重构。根据区域最新发展趋势和需求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分工、改造升级、平台建设,解决供需失衡。三是要引导精准化集聚,推动空间重构。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楼宇、集聚区,做好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四是要推进“两业”融合、推动生态重构。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打造一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标杆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典型示范,不断增强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支持。

数据显示,宁波18家技工院校和16家高校每年近7万毕业生中只有约3000人进入制造业。这表明,鄞州制造企业实用人才存在供需错配矛盾。建议探索实施“本科后”职业教育,破解实体经济发展人才短缺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要加快制定“本科后职业教育”区域产业人才规划,根据鄞州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人才培育计划。二是要升级产业人才扶持政策,以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建成大学生实习基地;放开宁波生源限制,提高外地来鄞实习学生的补贴标准。三是要整合相关闲置校舍资源,为产业人才培养提供硬件设施。

建议加强知识产权生态体系建设,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扩大知识产权扶持政策覆盖范围,创建商业秘密示范企业。二是要扩大知识产权评估报告的市场化应用,为政府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企业知识产权合作保驾护航。三是要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强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服务与监督。四是要借助鄞州区知识产权快维平台建设契机,推进鄞州知识产权的服务平台、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五是要推进知识产权专家库建设,大力培养引进专业性高、实用性强的知识产权人才。

鄞州有众多本土知名品牌,如奥克斯空调、音王音响、宏大电梯,但本土品牌在开拓市内市场时却面临尴尬局面。建议让本土产品拥有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助力本土品牌发展。一是要加快建立公建项目、重大项目的统一管理部门,避免在招投标中出现互相推诿现象。二是要加强对本土品牌的保护力度,让更多本土优质产品能与合资品牌产品同台公平竞争。三是要把本土品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产品采购的重要因素,让本土产品发展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

努力实现涉企事项政务服务一窗受理、政策资金一站兑现、问题诉求一处解决。在政务服务受理方面,探索建立涉企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平台,力争实现所有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优化政务服务供给安排,按照便民便企原则,让办事窗口“进社区、进楼宇”。在政策资金兑现方面,设立专窗,推动政策“一窗汇聚”;集成应用,实现申报“全程网办”;配置专人,提供贴心“帮办代办”。在问题诉求解决方面,聚合各方涉企问题诉求解决职能,探索设立“便捷式”“兜底式”诉求反映渠道和问题诉求反馈闭环机制。

建议进一步加强涉企政策集成度和数字化水平,一是要对现有政策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优化,避免多头、重复扶持等问题。二是要制定全区统一的项目招商引资政策,严格规定实现目标与政策兑现的对赌关系,未达到协议约定目标的,取消后续补助,必要时根据协议规定追回前期补助。三是要建立规范的财政扶持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对现有项目进行一次集中“回头看”,对没有达到合同预期、补助超过实际贡献、继续扶持存在风险等情况的,分类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同时,以政务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进政策绩效评估精细化、智能化,提高政策兑现率,更好辅助政策制定和优化。

好项目永远是稀缺的,好项目也会收到多方“橄榄枝”,建议加强产业基金招商,打造区域资本招商新格局。首先,建议鄞州尽快明确产业布局。明晰“鄞州想往什么方向发展,钱愿意花在哪儿”问题。其次,要成立区级政府产业基金,采用直投和母基金并行招商模式:针对标杆型的重点项目实行直投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针对新增科创新锐力量实行参股子基金模式,扩大杠杆效应。再次,引导基金和市场基金分类管理,重视人才建设。投资行业人才是关键,建立良好管理机制才能筛选出好的人才、挖掘出好的项目,达成共赢。最后,健全投资容错机制,让基金管理人投资更加“从容”。

鄞州地处宁波核心城区,商贸商务的发展优势日益明显,但可供开发的存量土地已十分有限,土地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建议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壮大鄞州“地瓜经济”。一是要盘活商务楼宇资源,探索建设工厂式楼宇,对留在本地的“总部企业”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如对入驻本地商务楼宇的企业给予补贴,吸引和帮助更多企业留在鄞州,留住“总部”。二是要构建紧密的政商合作模式,加大政府“带团”企业“出海”频次,助力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外贸规模,拓展合作领域,开辟经贸合作新路径。

要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要结合鄞州实际,打好组合拳。以鄞州特色产业为向导,积极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加强人才集聚,通过设立社会组织人才素质能力提升专项政策,提高专职人员待遇、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注重作用发挥,督促引导社会组织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利用驻外商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资源精准匹配。紧盯主导产业,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大异地招商平台影响力,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