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小镇”双向奔赴,东吴首创乡村共富解法
东吴镇党委和宁波大学党委“大学小镇”党建联建的一次“牵手”,形成了共富工坊、现代农业、特色教育等十大标志性成果项目,给出全国首创共富解法。
“大学小镇”双向奔赴
东吴镇共有居民3.7万余人,宁波大学拥有师生3.7万人左右,大学不大,小镇不小,旗鼓相当。乡村振兴让大学和乡镇碰撞到了一起。
在“双一流”大学的宁波大学,教师想要跳出课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需要脚踏实地参与到乡村发展中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深入挖掘小镇的魅力,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把“老天爷”“老祖宗”的东西变成“老百姓”的经济,把自然资源真正变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2021年4月,东吴镇与宁波大学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首席科学家陈剑平提出了“大学小镇”的乡村振兴模式,2022年6月升级为宁波大学党委和东吴镇党委“大学小镇”党建联建。陈剑平院士表示,东吴要坚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首先要有东吴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也正因如此,一幅幸福和美的乡村共富图景由此展开。
让项目落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东吴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与宁波大学共同探索之下,学校全部二级学院全面对接东吴13个村社,以项目为支撑,形成党建联建十大标志性成果项目,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深度融合。15个学院100多名教师,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书本与实践之间,完成了小镇“质”的飞跃。
东吴镇“非农非粮”整治后,耕地的合理利用是关键。于是该镇邀请宁波大学专业团队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的特性是否适合种植,看看在哪些方面能有所提升,希望改善土壤条件,培育出有东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一系列探讨之后,上世纪80年代消失的“小白西瓜”再次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2021年底,陈剑平院士在调研东吴时就决定要重新培育“小白西瓜”,留住老底子的味道。培育试种期间,每一个步骤宁波大学团队都亲力亲为,在实验室里研究不出来,就到田地里去现场解决。2022年夏天,“小白西瓜”2.0版成功问世,“血统”纯正的种子受到了大家的认可。2022年东吴镇“小白西瓜”种植面积有150余亩,今年达到了500余亩,一颗种子的复活,带动了农民增收,也让共同富裕看到了希望。
听说去年“小白西瓜”的产量不错,有着16年种瓜经验的陈正太果断从镇里拿来了新的种子“小白西瓜”2.0版种下,“原来我一直种的是‘8424’,今年有一半换成了‘小白西瓜’2.0版。别人能种,我也绝对能种好,今年销量上来了,明年我地里就全部换成‘小白西瓜’2.0版这个品种。”
适合种植的土壤,留住乡愁的“小白西瓜”都有了,如何把产品推销出去。宁波大学团队想到土特产品虽然“土”,但可以用“特”吸引消费者,包装的外表、品质的标准不能“土”。所以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沈世伟团队又在“小白西瓜”的产品包装上下功夫,设计了具有东吴标识的外包装,让土特产也能有洋气的外包装,不仅为农民增收,也保障了农产品在运输时的质量。
“镇里有统一的精品包装,销售肯定不愁,现在就已有公司、饭店前来预订,估计今年第一批西瓜都到不了市场就会被抢光了。”陈正太看着瓜地里慢慢长大的西瓜,满是欣喜。
“农产品不仅仅要卖产品,还要卖概念。下一步,宁波大学商学院的专业团队还会继续为土特产打造独特的营销方式,让土特产找到家乡的感觉,把产品和概念相结合,融入体验式的采摘模式,不仅让城市里的‘农村人’体验到家乡的情怀,也能让农村的经济产值有所提升。”东吴镇党委书记庄琪表示。
从单一项目,到各学院通力合作,“大学小镇”的双向奔赴新模式,让学生们的“论文”写到了东吴的大地上,一个个标志性的项目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也让东吴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串点成线”复制推广
“大学小镇”模式是从“小”探索到“大”推广的实践。小镇虽“小”,但乡村振兴是“大”。东吴镇在与宁波大学打造“大学小镇”模式时就提出,“小镇”不能单单指东吴镇,可以是任何一个基层乡镇,所以“大学小镇”模式需要可复制、可参考,不只为这一个地方量身打造。最终东吴镇以“五个一”的实践经验:一个方案、一个团队、一张清单、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结果,开启了该镇党建联建的乡村振兴之路。
位于太白山南麓的天童老街,贯穿天童村和童一村。曾是宁波著名的“东乡十八街”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童老街空留有一些木屋、门廊,曾经鲜活的庙会、集市等元素逐渐褪色,老街商业不断衰退。
如何唤醒沉睡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让老街重焕新生?在“老街小板凳”议事会上,镇里有关负责人、村民坐在一起,一次次围绕项目改造展开讨论。
“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不迁走一户居民,不变相搞纯商业开发。”村民们希望老街改造的是他们共同的家园。那么改造既要保护老街的历史文化,遵从传统古建筑风格,又要满足村民现代居住需求。
庄琪表示:“如何改变老百姓的观念、引入人才来推进乡村振兴,是东吴面临的一大瓶颈,‘大学小镇’党建联建引入人才、科技力量后,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地实现乡村振兴。”
东吴镇与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校地合作,让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力量沉淀到了老街里,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对样本点位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老街,实现了老街新旧风貌的无缝衔接。
现如今,走在天童老街上,十步一景的传统建筑,让老街呈现着昔日的风貌。书店、老钟表店、剃头店、咖啡店、木作店……数十家商铺在两侧开门营业,传统与现代并存,让老街古韵犹存。目前老街村民自主经营店铺已超过60家,每年吸引游客约20万人次,年均收入达1200万元。
“青砖黛瓦苔无痕,江南烟雨美如画……”这首描绘老街的歌曲正是“大学小镇”出品的原创歌曲,包含了《时光暖·老街》《流光翠·天童》等,这些歌曲在挖掘乡村文化的基础上,也诉说着老街的改变与故事。
有了宁波大学“超级大脑”的全方位“智力”加持,东吴镇持续深化“大学小镇”党建联建,进一步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与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建立创业创新基地后,已开发文创项目20余个。形成东吴木作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设新乡村音乐研究基地,推进九大宋韵场馆建设,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200余人。
“十大项目”未来可期
多元化的发展为东吴镇的乡村振兴加码助力。“大学小镇”模式让理论实践与乡村接轨,迅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今年4月14日,14位院士齐聚东吴对话“大学小镇”并举行研讨会,同时东吴镇发布十大标志性成果项目,涵盖了共富风景线、文旅品牌、农业、乡村建设、特色文化、特色教育、医疗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的发布说明,在“大学小镇”模式下,东吴镇乡村振兴有了更宽的发展路径。
“我们不仅仅是签个协议、挂个牌子,宁大的教师、研究生都在东吴待过半年多的时间。我们是国内第一家提出乡镇级的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有创新,也能务实落地的方案。”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刘艳表示。
“大学小镇”党建联建机制,实现“盆景”到“风景”的转变,以点线面结合的形式,打造出“一村一企一街一联建”的“凤鸣东吴”共富工坊精品线。接下来,“大学小镇”项目还将延伸到东吴镇发展的各个角落。
在民生领域,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项目落地,东吴镇中心小学将挂牌成立宁波大学附属东吴镇中心小学,围绕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开发等展开全方位合作,今后还将依托东吴镇天童老街原有的研学基地,把东吴打造成城乡教育均衡的样板试点;东吴镇卫生院也将在“大学小镇”党建联建模式助力下,挂牌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吴院区、宁波大学医学部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基地,筹建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吴镇康养中心,为当地居民提供综合、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健康服务。
在建设美丽乡村、未来乡村项目上,将以勤勇村的红色根脉、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编织勤勇未来乡村建设。同时继续深化乡村微改造项目,把“网红村”发展为“人气村”,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吸引游客,为东吴旅游带来流量。
“再过一个月,汉服生活馆就可以对外开放了,里面沉浸式的场景、情景,可以让大家体验到浓浓的宋韵文化。”宁波大学项目组代表沈世伟在联建项目推进情况介绍时表示,下一步,宁波大学将为东吴镇量身打造可持续的时尚产业,带动旅游发展路径。
从实践中来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大学”与“小镇”的双向奔赴将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论文写在东吴的大地上。今后,宁波大学的师生将会和东吴镇群众一起,让双向奔赴的“大学小镇”乡村振兴模式,在东吴这片“试验田”里开花结果,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