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69712/2023-111309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生成日期 | 2023-07-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 |
发布日期: 2023-03-30 10:38 信息来源: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信息来源: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区文广旅体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区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文旅体系统实际,围绕建设文化强区、旅游强区、体育强区目标,以高质量、均衡化为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七创争先”和“争先进位·比武打擂”目标任务,积极应对疫情对文旅领域的巨大冲击,迎难而上、逆势前行,文旅体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果,为助力我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标杆区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作出文旅体贡献。 (一)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围绕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举办“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等系列文艺活动,成立85后青年干部“燎原”宣讲团,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建立完善“第一议题”制度,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的学习贯彻,全年共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8次。强化党建统领,将“党建报表”纳入局属各单位年度绩效目标管理考核。系统推进省委巡视和“七张问题清单”反馈问题的整改,强化对标清查、对账管理、闭环销号,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形成实效。强化作风建设,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五问五破塑变革、五比五先铸首善”和“六学六进六争先”活动,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二)奋力打造两个先行的标志性成果。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我区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成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创建试点,并获评第三批浙江省戏曲之乡、2022年“书香城市(区县级)”。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我区成功获评第三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云龙镇创建成第四批浙江省4A级景区镇、五乡镇创建成第四批浙江省3A级景区镇、东钱湖镇获评宁波市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冠军之区名片,我区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我局荣获浙江省首批体育现代化区和浙江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咸祥创建成浙江省运动休闲乡镇。打造数字化改革成果,“艺培通”、“文物安全体检场景”、“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服务”三大数字文化场景应用被列为省数改项目。 (三)持续擦亮鄞州文旅的辨识度名片。培育宋韵文化品牌,根据区委《关于加强宋韵文化建设 打造宋韵文化对外交流高地的实施意见》,编制出台《鄞州区宋韵文化建设空间发展规划》,启动王安石纪念馆项目前期,推出“跟着王安石游鄞州”“鄮城宋迹”等旅游线路和研学线路。擦亮博物馆文化之乡名片,建成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周尧昆虫博物馆新馆,并成为人气最旺的爆款博物馆,该馆还获评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美术馆建设构建高品质文化圈》入选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典范案例汇编。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建成15家乡村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市首位;完成咸祥八月半渔棉会等2个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明州造、箜篌制作、宁波朱金漆木雕入围浙江省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的第一轮创建名单。打响“潮玩鄞州”文旅新IP,迎合“微度假”潮流,实现“旅游+”的多业态充分融合,其宣传视频被“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广泛传播;文旅推介节目《欢乐城市派——宝藏鄞州》登上央视。打造冠军之区名片,选派优秀运动员代表宁波参加省运会,获35块金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列全市各县市区第一;组队参加2022年宁波市青少年系列比赛23个大项,获83块金牌,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全市第一。 (四)大力推动文旅经济的恢复性发展。落实区稳经济12条政策及产业政策兑现,发放专项补助300万、减免暂退各类费用共计786万元,并为文旅企业减负约6000万元,发放各类文旅体消费券2050万元,在全市各县市区文旅行业纾困中,我区综合得分位居全市前列。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宁波文化广场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南部商务区水街、韩岭获评“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宁波国际旅游展等各类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举办鄞州“季”节、“热力宁波”体育消费季等活动。提升文旅消费竞争力,宁波状元楼禧宴酒店获评首批“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省级旗舰店,宁波开元名庭大酒店等3家企业获评省级体验店,入选数量全市第一;宁波巴丽假日酒店获评浙江省金桂品质饭店,中国国旅(宁波)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获评浙江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咸祥航空飞行营地被评为2022年度浙江省十佳户外露营地,逸帆航海俱乐部获评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挖掘优势突出产业,吸引3家上亿级优质文化企业项目落户我区;建立文旅企业梯度培育库,巩固发展旅游演艺、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8家企业入选省文旅骨干型企业,6家入选省文旅新锐型企业,4家入选省数字文化企业领军型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文旅行业恢复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043.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1.58亿元,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五)全力抓好文旅项目的持续性攻坚。加速精品线、重点文旅、重点区域在建项目建设,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全面提升文旅资源开发品质。牵头做好石家村文旅项目概念设计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项目招商。全区十条精品线路的254个项目,共完成投资约200.4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全区在建29个文旅项目,完成投资57.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微改造、精提升”完成项目43个,其中科探中心智慧云屏项目等30个项目被评为省“微改精提”项目示范点。扎实推进艺术赋能村社工作,涌现了城杨村、俞塘村、洋山村、走马塘村等一批典型,韩岭村和城杨村获评市首批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 (六)着力推进公共文体的高质量服务。大力开展公共服务提升攻坚行动,完成省、市、区13项民生实事工程,建成1个省级文化驿站、5个城市书房、10个城市书吧、15家乡村博物馆、10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0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实现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2.8平方米,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1%。完成46公里环浙步道建设,1条“环浙步道”被评为省级示范段;完成全民健身云讲堂公益培训线上60万人次,“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线下4000人次。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小品《我们的小亮》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大奖第一名、浙江省第33届戏剧小品大赛金奖,并参演宁波市首届春晚;器乐《不老的马灯调》获宁波市原创音乐舞蹈大赛金奖、浙江省音乐大赛金奖;歌曲《一蓑烟雨中》、群舞《万工轿》 获宁波市原创音乐舞蹈大赛铜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全年共开展“天天演”活动321场,“艺起来”巡演30场,“艺起来”培训2500场,“鄞州晚七点”224课时,惠及80多万人次。引入大型文体活动,成功承办浙江省首届全民艺术节开幕式、浙江省户外露营产业沙龙、2022宁波马拉松等一批重大活动赛事。 (七)发力做好文旅领域的系统性治理。稳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获评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考评先进单位,在全市执法技能比武竞赛中分别获得个人单项第一、团体单项第一等多项好成绩,局执法队员陈梅获评全省技能竞赛全能冠军。开展护航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全力做好平安创建、KTV集中整治、防台防汛等工作,确保文明典范创建工作零失分,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保障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任务。强化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全年出动检查9194人次,检查3775家次。贯彻落实全省文物安全三大攻坚行动,召开全区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完成全区文物安全评估。摸清校外文化艺术体育类培训机构、剧本娱乐和密室逃脱场所等新业态底数,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联合消防部门落实全覆盖监管。贯彻省市区疫情防控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针对网吧、歌舞娱乐等重点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巡查力度,并投入使用智能化装备“防疫管家”提升效率与精准性,守好各类场所“小门”,切实做好文旅体行业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工作。 二、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全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市区党代会和省市区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抢抓文旅行业复苏大机遇,以深化文旅体深度融合为抓手,以“八大行动”为载体,推动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文旅体产业提能增效、文旅体消费提振复苏,为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鄞州交出现代化区域示范的高分答卷贡献文旅体力量。 (一)聚焦“党建+”模式,实施凝心铸魂行动。坚持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广旅体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善“第一议题”等学习贯彻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省委巡视问题整改,全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建强“红色引擎”,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工作机制,对照省赛马考核细则,建立可衡量、可评价、可检验的考核机制,推动各项重要任务清单化落实、指数化评价。深化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建立完善联系镇街、联系重大项目等制度。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组织开展新一轮内部审计,全面做好局属单位清廉站所创建,强化监督执纪,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聚焦首位度标准,实施争先攀高行动。一是奋力争先创牌。争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省体育赛事集聚县、省非遗助力共富试点区等一批荣誉奖牌。二是紧盯指标进位。住宿业、文化娱乐业力保增速25%以上,旅行社增速50%以上。省文博指数全省排名保2争1,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排名全省前10、全市前2,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体育考核力争全市一档。省市文旅稳进提质指数、省文旅投资推进综合评价指数、省非遗指数争先进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全民阅读指数、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国民体质合格率等共富指标确保完成目标。三是推进攀峰创高。保持市运会奖牌数和总分数全市第一,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住宿业、文化娱乐业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力争重大文艺奖项新突破。 (三)聚焦加速度发展,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围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出台《鄞州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扩大投资攻坚,力争实现重点文旅项目计划投资约45亿元;文广旅体行业固定投资8亿目标,新引进文旅体产业项目17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一是新建项目盯开工。2023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约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8亿元。紧盯Y+艺术综合体、沙孟海文化艺术中心、王安石纪念馆、华茂国际学校国际教育图书馆等项目,加强与资规、发改等部门对接协调,强化前期服务,力争早日开工。二是续建项目盯进度。2023年已入库在建项目中续建项目21个,总投资约29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42亿元。着力推进凰山农旅体验区、宁波中心丽思卡尔顿酒店、走马塘未来文旅乡村等续建项目的工程进度,充分发挥重大文旅项目的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发展。三是谋划项目盯招引。积极谋划河海博物馆、石家村稻香荟客厅、宁波水墨艺术馆等项目落地。依托镇街、文创园区和滨江文创谷,加大对数字企业、新业态项目的招引力度,2023年力争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速实现8%,新增上亿文化企业5家。 (四)聚焦辨识度成果,实施品牌培育行动。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标识培育工程。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培育鄞州十大文化标识,重点抓好王安石文化、海丝文化、博物馆文化、美术馆之乡等一批文化标识。推进王安石纪念馆、官驿·理想村、“钱湖宋韵”主题文化提升等一批重大项目,办好宋韵文化周、王安石文化节、王应麟读书节等一批重点活动,创作动画片《王安石与鄞县》、国画长卷《王安石经游记》、歌曲《安石颂》等一批宋韵主题作品。扩大博物馆、美术馆开放服务,完善专题博物馆布局,提升乡村博物馆建管水平。二是擦亮诗画鄞州文旅金名片。加大文旅专项消费券发放力度,积极打造“鄞州十碗”、“鄞州十宿”、“鄞州十礼”、“鄞州十集”“鄞州十艺”品牌,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展会,继续办好鄞州旅游季系列活动,深化“潮玩鄞州”品牌打造,推出一批“微度假”文旅新场景,助推文旅消费复苏。推出“跟着博物馆去旅游”、“重访王安石经游路”等文旅融合新线路,培育打造韩岭美术馆、金银彩绣博物馆、爱珂演艺广场等一批新的网红打卡地。三是办好一批体育品牌赛事。办好首届中国—中东欧国际帆船赛、中国网球巡回赛、宁波市第二届全民运动会(青少年部)系列等一批重大赛事,进一步形成滨海体育名城赛事特色。 (五)聚焦艺术化创美,实施文旅塑韵行动。一是全力推进5A景区矩阵创建。出台《鄞州区5A级标准特色景区矩阵创建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完成创建1个“标杆型”特色景区和2个“精品型”特色景区。二是谋深抓实精品线工程。整合资源优势,新建设“风鸣东吴”太白共富线和“塘河水韵”诗画线等4条精品线路。围绕形象、进度、投资、管理等重点,完善精品线考评和推进机制,推进精品线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三是加大文旅品牌培育。鼓励支持镇村和文旅企业积极争创乡村旅游重点镇村、A级景区镇村、文化强镇、戏曲之乡、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村)、民宿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基地、红色旅游基地、旅游驿站等荣誉。四是加快构建文旅融合新场景。强化文化艺术赋能,将文化要素、艺术元素广泛注入城乡各类场景空间。举办宁波(鄞州)咖啡生活节、鄞州文旅季等特色活动,推进艺术振兴乡村扩面提质,培育打造一批艺术赋能乡村的样板典型。建立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库,评选推广一批最佳案例,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 (六)聚焦有感式惠民,实施共富促进行动。一是推进一批群众身边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在街区园区、商圈广场、公园绿地建成一批堇书房、文化驿站、百姓健身房等一批新型文体空间。2023年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50个、城市书房5家、文化驿站2家、乡村博物馆2家、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9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110个、“环浙步道”32公里。二是实施一批群众有感的文体惠民活动项目。强化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创作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的群众文艺作品。实施文体惠民“十百千”工程,整合“天天演”、“艺起来”等活动资源,推出十大街区艺术活动(文艺星火赋美工程)、百场村社演出(天天演)、千场线上培训(中央课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开展活力迎亚运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创新提升“大师来了”、“晚七点”等品牌活动,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公共文体服务。三是办好一批“一老一少”文体服务项目。创新提升少年儿童阅读“春伢计划”、国民体制监测和一人一技培训等项目,推出一批青少年研学基地和研学旅游线和针对一老一少的系列体育赛事、艺术公益培训、文化保障卡等一批惠民项目。四是做好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工作。培育一批非遗共富工坊、非遗酒店、非遗集市、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工艺特色镇等,大力推广“非遗+旅游”,积极打造非遗特色景区,推出一批非遗助力共富的样板案例,打造非遗助力共富的标志性成果。 (七)聚焦体系化重塑,实施数字改革行动。全面深化文旅体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公共文旅体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推进文旅体领域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一是迭代提升一批试点项目。重点做好省揭榜挂帅项目“文物安全体检场景”、“艺培通”艺术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服务”的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二是谋划推动一批新建项目。重点做好文旅体行业安全监管平台、精品线数字孪生平台等一批新建项目。三是推进数据的贯通应用。重点抓好省赛马项目浙江智慧文化云、“浙里文化圈”、旅游通等一批省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数据贯通。四是推进数字文体服务。做好线下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推进“网约书”“你选我买”等惠民数字服务提档升级。 (八)聚焦系统性治理,实施除险保安行动。严守意识形态“红线”,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各类文化活动、讲座的管理,管住守牢文旅体系统公共文化场所、文化市场和文化活动等阵地。守住行业安全底线,重塑行业安全生产体系,健全文旅场所常态化检查和评估机制,构建行业领域风险辨识评估和闭环解决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场所)重大风险数据库和行业风险隐患管控清单。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应急广播全区行政村和地质灾害易发点IP终端全覆盖。发挥安委会作用,强化部门联合安全执法检查。落实杭州亚运会期间服务保障工作和安全保障措施。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行数字化监管办法,实行场所及镇街文旅体安全指数排名和执法联动机制,切实落实镇街属地责任和场所主体责任。继续开展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进一步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和举措。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