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宁波——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发布日期:2023-02-20 16: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科技局

甬江科创区成为宁波科创新高地。(唐严 摄)

在深化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怎么也不为过!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宁波市委市政府吹响了“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领跑冲锋号。锚定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大路径,宁波立下雄心壮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勇挑大梁、争作贡献。

高能级平台形成“蓄水池”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甬江实验室科研成果:高纯SiC涂层托盘。

大平台是创新“高地”,不仅能汇聚各类创新资源,还是高端人才栖息的“梧桐树”。“高地”一旦形成,资源“蓄水池”随即产生。

在宁波,“高地”落在了滋润一方水土的甬江两岸。

踩着岁末的尾声,甬江科创区启动仪式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开工活动于去年12月29日上午举行,自此,甬江科创区进入了由“谋”到“干”的新阶段。

“甬江科创区谋划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蓝图铺展之时,启动于强国复兴新征程开启之际,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启动仪式现场,来自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厚望,来自全市人民的期待,将这一科创高地“托举”到了新高度。

要打造动力澎湃的科创大平台!深入实施企业总部汇聚、研究院集聚、实验室提升三大行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引领带动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新兴产业破茧成蝶、未来产业孕育而生。

要打造活力迸发的变革大引擎!在创新资源整合、产业培育升级、区块建设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深化科技体制、人才发展机制、资源配置改革,形成现代化科创区建设运营的样板和范例。

要打造引力强劲的人才大磁场!把人才“引育用留”摆在优先位置,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精准化政策服务、品质化生活服务,形成事业聚才、平台塑才、环境融才的强大“磁吸效应”。

当甬江科创区从“规划”走向“实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因此有了最强劲的动力源。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未来,这片规划面积达1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迎来一次又一次蝶变——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拔地而起。一期校园60万平方米,有望在2025年建成,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

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串珠成链,与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总部相拥相融,成为引领宁波城市发展的先锋和火炬。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给人才平台,为人才松绑,求贤若渴的宁波竭尽所能邀天下英才赴“谷雨之约”。成立才1年多的甬江实验室,目前已引进了14支高水平研究团队、25名学术带头人和近300名科研及管理人员;纵览全宁波,截至目前,已分别累计引进国家级、省级引才工程人才196人、514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起点的宁波,将科创平台的布局思路从“广撒网、多种树”向“集中力量打造高端平台”转变。千锤百炼下的区域创新“高地”,正如远航之帆,引领科技巨轮劈波斩浪。

揭榜挂帅破解“卡脖子”难题 创新链产业链“强强”融合

舜宇光电COB十级无尘车间。

1克月壤、一场冬奥会、一台医疗器械、一条仿生“蝠鲼”……去年,刻在宁波市民记忆中的科技“大事件”,‍件件都是宁波蓬勃创新实力的“铁证”。

据市科技局统计,去年以来,我市攻克深海耐压防腐材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8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万件;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0%,实现技术交易额500余亿元。

求新、求变,谋未来,这是科技工作者始终不变的态度,而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强强”融合,则成为科技工作者推动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活的重要路径。

去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智能制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是宁波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此为基点,宁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走向了新的高度。

作为成果转化的“先遣军”,2018年5月12日正式入驻海曙区的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发布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的蓝卓工业互联网;专注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企业信息安全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国利网安;专业从事控制芯片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的宁波中控微电子;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生物识别技术软硬件产品和技术性服务的宁波芯然科技……这些孵化企业将继续为宁波人工智能产业和制造业赋能,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兵科院宁波分院理化检测中心担当作为,和博威合金、永新光学、伏尔肯等一批甬企一同筑梦中国空天事业;

在绿色低碳领域,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级电容器”、宁波绿动氢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氢腾”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宁波瑞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辐射制冷超材料技术”都闯出了一片天地,以硬核研发,为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点睛”。

“2023年,宁波将根据产业基础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选择相关领域予以专项支持。近期我们选择了海洋材料、力学+、数字孪生等方向。”在今年市两会的“局长通道”上,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这样回应市民关切。

着眼宏观,我市出台《宁波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到2026年,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5%。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攻关组织模式,完善“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同跃升……

着眼微观,依托宁波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和浙大软件学院等单位建设数字孪生研究院,推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申报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宁波大学重点打造力学+学科……

“真金白银”的大投入、清晰而极具未来视野的落子布局,无不彰显出宁波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和底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宁波正肩负责任,有为担当!

高新企业“龙头”带动行业发展 科创主力军亮出“新面貌”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新址:甬水桥科创中心。

去年,宁波企业的创新力堪称“爆棚”!

去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名单中,我市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各类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破千;5700余家甬企入库202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53%;在省内率先探索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机制,在新型显示材料等领域建设12家创新联合体……

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蓬勃的创新力背后,是宁波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

一方面,我市出台《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政策“事前补”“免申即享”“全生命周期扶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信心。目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总数突破5300家,增幅35%,位居全省第一。

另一方面,我市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全力助企纾困解难,制订《宁波市科技惠企政策十条》,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去年前三季度,两项政策合计减免企业所得税1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4%,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丰沛的政策“雨露”,形成了让企业家向往的“优质土壤”。今年,全市科技部门更是面向全市上万家的规上企业、53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8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04家大优强培育企业、8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队给出承诺:

“我们将优化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工作体系,大力引导支持企业建设更强研发中心、开展更多研发活动、研制更好创新产品!总之,让企业发展更有活力、更有后劲!”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纾困减负、提质增效、引才育才,一批又一批政府工作人员于春寒料峭中走进基层,抢抓开年的好时机,为新年新开局注入信心——

抓研发投入提升,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全覆盖行动,宣贯、排摸、诊断与提升一体化推进,全面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抓企业梯队培育,强化协同服务、精准辅导、梯队培育,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梯队;

抓助企纾困,加快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购买设备加计扣除新政策应享尽享……

向东是大海,甬江逐浪高。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引着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宏大目标激励着宁波。发展机遇,千载难逢;竞争态势,千帆竞发。唯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宁波这座“创新之城”方能不负时代、不负期待、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