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筑基 平安加码
——明楼街道平安法治建设赋能基层治理纪实 |
发布日期: 2023-11-14 10:4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明楼街道 字号:[ 大 中 小 ] |
近年来,明楼街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狠抓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层层压实监管责任,落实落细工作举措,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助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营造优质法治营商环境,努力构建法治明楼和谐大家庭。 保障民生 安全生产水平高了 “感谢你们,今天能按时看电视剧了!”10月11日上午,明楼街道东海社区“银巢守护”志愿服务团队上门检查独居老人用电安全。得知老人家里电视机打不开,志愿者张福冬进屋查看,“顺手”为老人排除了电路故障,确保电视正常播放。 今年40岁的张福冬是东海社区低保户,也是社区“银巢守护”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这支队伍于今年9月份成立,8名队员都是社区的低保、伤残家庭。他们在感受关爱的同时,也在社区网格员的带领下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独居老人带去安全和关心。上个月,志愿服务队在检查中排查出50户老人家中缺少漏电保护装置,社区就出资购买了80多个空气开关,安排物业联合志愿者团队免费上门安装。 为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巩固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成果,明楼街道坚持多管齐下推进安全生产工作。针对辖区沿街店铺数量多、经营面积小、店铺分布散的痛点,街道采用“大企业进企业,小企业进商圈”的培训策略,免费提供法律法规、实操性火灾扑救、火灾现场逃生等岗前培训。今年1-10月,已发起培训60余场,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受众达3000人。 今年4月,明楼街道还对系统内隐患数据清零,要求各网格员重新对店铺隐患进行检查输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时性。对于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场所,街道严格整改,实行闭环管理,确保处罚与整改同步落实。网格员的宣传作用在走访期间被不断强化,沿街店铺经营者在网格员的反复宣教中提高了安全意识,提升了安全自救技能。 5月份,明楼街道举办微型消防站技能比武竞赛,共12个社区微型消防站代表队60余人参赛。街道设置小团队两盘水带连接射水打靶和接力干粉灭火器灭油槽火项目,强化社区应急力量处置对突发火情的综合能力。街道还因地制宜制定应急预案,把逃生能力作为沿街店铺应急工作的重点,以网格为基础,晾晒各社区沿街商铺一年两次的逃生演练进度。 除此之外,明楼街道精准化赋码抓实闭环,严盯“码上安全”平台,加大对走访频次、走访质量等的监督力度,系统化制定并完善沿街餐饮、出租房、高层建筑、重点企业等不同类型场所的检查清单。 8月下旬,人大明楼街道工委组织明楼街道派出所、应急所、市场监管所、执法中队等对辖区内安全生产突出问题进行联合督查,共走访6家沿街店铺,涉及理发、餐饮、棋牌、汽车维修等多个行业。人大明楼街道工委在检查中发现部分店铺存在店面住人、私拉乱接电线、虚构餐饮设备清洗时间等安全隐患,均已责令店家整改,并将本次联合检查发现的十余项问题梳理汇总形成问题清单,方便后期督查。 严肃整改 重点领域隐患少了 “现在楼道电梯里不再出现电动自行车,安全性提高了不少。”近年来,明楼街道坚持疏堵结合,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安装阻梯器、设置智能充电桩等举措,有效防治住宅小区内电动自行车乘电梯上楼、违规充电等安全隐患。 今年9月,由明楼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联合应急消防所、派出所、城建办等条线,街道3次召开电动自行车专题治理会议,集中约谈辖区各小区物业消防安全责任人,明确“一次警告、两次处罚”的倒逼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同时,街道多层次多方位开展电动自行车自燃隐患等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册5000余份,覆盖7000余人次,有力强化了居民安全意识。截至目前,街道工作人员及社区网格员共劝离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300余辆,清理“飞线”排插200余个。 为实现电动自行车“零上楼”,明楼街道还特地安装阻梯器。社区“红管家”共治委员会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采取“物业出一点、业主筹一点、政府补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解决了阻梯器的安装经费。据了解,目前已有174个阻梯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住宅小区全覆盖。 今年,明楼街道还在2021年已基本实现辖区内装有智能充电桩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更新加装,收费标准由市场价及民意综合决定,以“保本为主+物业让利”的方式,最大程度便利居民,实现合理有序充电需求。 7~9月,明楼街道全面排查辖区1200余家重点场所,整改闭环80余家“三合一”场所,强制执行2家,初步实现“三合一”场所整治动态清零。 明楼街道坚持刚柔并济理念,坚持依法整治导向,针对性制定并发放《生产经营安全告知书》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治告知书》,强化商铺主体责任,做到隐患内容明确、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责任明确。针对隐患重大、拒不整改的场所,相关部门联动执法,依法予以处置。针对新进驻店铺,街道则采取“签约时告知、装修时约谈、开张前培训”流程,杜绝“胎里”毛病,并针对“三合一”场所返潮快、蔓延快的特征,每月开展“回头看”,巩固“三合一”场所整治动态清零成效。 醇基燃料也是今年街道的重点整治领域之一。据调查,明楼辖区内有400多家餐饮企业,其中使用醇基燃料的企业约30家。今年3月起,街道对辖区内醇基燃料使用单位进行点对点精准培训,聘请专业老师为该类企业量身定制培训内容,从成分构成分析到使用及存储方法进行一一讲解。 据介绍,醇基燃料属于一种新型替代能源,合格与否全凭一份产品出厂单,而出厂检验单是否和产品相符仍具有未知性,从销售、运输到使用环节均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但群众对于其成分、危险性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都知之甚少。为此,明楼街道出资对使用单位的燃料闭口闪点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从而随时掌握辖区醇基燃料的产品质量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与此同时,街道还与派出所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现有异样的燃料,就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进行联合行动,彻底清除源头,确保辖区内醇基燃料的使用安全。目前,相关部门已抽样15家,暂未发现异常。 提质增效 法治建设影响大了 7月11日,明楼司法所联合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将法庭“搬进”社区,10名少年儿童现场“陪审”。孩子们化身审判员、书记员、原被告、陪审员等角色,在模拟法庭各尽其责,还原完整的开庭流程。 本次青少年模拟法庭体验活动是明楼街道少年儿童一次家门口的“零距离”与“沉浸式”的学法体验。暑假期间,明楼司法所还联合盈科律师事务所的公益律师开设校园法律讲座,帮助辖区少年儿童树立法律观念,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校园犯罪的发生。 今年以来,明楼司法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做到调解品牌精品化、普法特色化、社区治理多元化、法律服务专业化、社区矫正常态化,全方位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普法活动不仅进社区,还进校园。明楼街道深化校地合作,与辖区律师事务所和学校联合开展模拟法庭、暑期法治实践等各类活动20余次。同时,明楼司法所携手街道妇联、福明法庭、残联、商会等组织开展特色专题活动十余场,覆盖五大群体400余人次,做到整合资源、结对共建、同频共振。 明楼司法所指导社区不断挖掘自身特色,提升民主自治意识,打好“法治”这张牌,助推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攀升。今年,街道以社区“红管家”全覆盖工作为契机,吸纳社区民警、法律顾问、退休法官等专业法律人士,形成“1+X”的“大管家”协同共治格局。 “同学们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争做遵纪守法初中生。”5月19日上午,在曙光中学的多媒体教室,来自明南社区的公益律师钟彩琼给100余名学生讲授法律知识。记者了解到,今年,明南社区打造特色普法新名片——“月月普法”,社区每月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邀请社区结对公益律师钟彩琼进社区、进校园,营造辖区平安氛围,增强辖区群众平安法治观念。 今年以来,明楼街道各社区法治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徐家社区每周四的“竹荫之约”让居民在竹荫下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积极推动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累计处理各类事务43项;明南社区钟律师给“巧阿姨”调解团队授课,协助其提升基层矛盾调解水平;物业人员参与法律知识培训,提升剖析纠纷处理程序和关键点及有效应对处理方式的能力;普法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居民通过法律途径、采取法律手段,依法实现诉求。 除开展活动、延伸法治触角之外,街道还因地制宜,厚植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及群众生活相融合,在小区内打造微景观、微阵地,如法治长廊、法治小公园、法治图书馆等,利用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增添法治墙绘、法治步道、法治宣传栏等设施元素。 资源整合 法治营商环境优了 6月21日,明楼司法所联合福明法庭、明楼街道总工会共同开展“法治伴我行”活动。活动聚焦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群体,达达快送、美团外卖、饿了么外卖等多家平台的20名余新就业形态群体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 “听说这次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活动有法官、司法所长、工会负责人参加,我公司刚好遇到一个棘手的法律问题,想寻求专业人士帮忙。”在明楼新就业形态劳动服务中心,除了法律知识问答外,还安排了一场“法官面对面 司法零距离”现场座谈交流,企业代表提出在公司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法庭、司法所、工会三部门在各自的领域为咨询者作出专业解答。 据悉,明楼司法所在“法律帮帮团”的基础上,联合福明法庭成立了全区首家法律维权联络站,为新就业形态群体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支撑。明楼司法所负责人陈景婷告诉记者,司法所将依托明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中心,为该群体提供每周一、四下午的现场法律咨询及日常的矛盾纠纷调处。除了线下的直达通道,司法所工作人员也会通过加入新就业形态劳动企业、劳动者微信群的方式,提供及时高效的线上法律服务。 有了司法所和法庭专业力量的加入,这个法律维权联络站的成立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对法律困境时知道如何找到出路,也为该庞大群体快速处理和解决争议开通了绿色通道,节省了他们的维权时间和成本。“这就是在最直观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当然也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明楼街道总工会负责人杨峰说。 近年来,明楼街道坚持打造“明法兴企”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作为经济增长助推器作用,以实服务、广活动、真感情营造辖区优质法治营商环境。 明楼街道依托商会组建“红砖益企”志愿服务队,将律师纳入小分队,以“一人发起、三五成团”的简易化联谊走访模式,提高司法条线与辖区企业互动交流的频次与密度,了解企业需求和法律服务并进。截至今年10月,街道共走访企业65家,开展法治体检40余次,提示企业法律风险21条。 “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矛盾纠纷。如何从源头上有效避免纠纷的产生,减少诉讼给企业带来的人力财力的成本消耗,为辖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8月,明楼司法所联合福明法庭开展一对一专项法律益企服务,面对咨询企业抛出的一系列问题,法官用专业知识进行法律解答。 事前预防比事后处置更重要。下一步,明楼街道将通过发展服务办设置法律问诊本,收集企业在缔约合同、经营活动开始前需要处理的法务问题,通过事前解答防范法律风险。针对同性质的企业出现较多的纠纷类型,街道也将联合福明法庭、司法所、劳动保障等部门拟制标准化格式文本,尽最大努力堵住法律漏洞。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