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强村富民“振兴之歌”——鄞州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成果巡礼③

发布日期: 2023-10-12 08:4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图为外国友人在东钱湖城杨村游玩。

20年接续实践,“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也为鄞州争当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区域示范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

鄞州实施加快欠发达村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在区级欠发达村中每年扶持若干个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内的造血项目,与鄞工集团合作建立“飞地”抱团扶贫产业园,每年投入近4000万元对全区各行政村管理经费进行补助。

在“造血式”帮扶下,鄞州的乡村按照“一村一线、一村一景”的思路,持续发展美丽经济,实现村强民富。一个个“后进村”相继翻身蝶变,一批批“网红村”相继涌现。

今年国庆假期,东钱湖畔的韩岭老街游客如织,沿街店铺琳琅满目,停车场一位难求。民宿、农家饭店生意格外火爆。近年来,韩岭村搭上乡村旅游这趟高速列车,去年全村旅游收入4亿元,而在4年前,韩岭村的村集体收入仅为200万元。

不仅是韩岭村,近几年,鄞州涌现出了城杨村、洋山村、俞塘村、童夏家村、天童村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网红村。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扶持。20年间,随着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持续走深走实,鄞州交出了一份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共富答卷”。

到2022年底,鄞州区90%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120万元和50万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33元,位居宁波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8:1,成功入选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

如果说产业发展绘就了“诗与远方”,那么农业现代化牢牢稳住美丽乡村的底色。

在湾底村的智能玻璃温室,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对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农作物环境数据实时监测,作物实现了更加精准的数字化“照顾”。

同样,在姜山镇种粮大户汪琰斌的农场里,很少看到忙碌的身影,更多的是插秧机、收割机、植保飞机等飞驰的景象。依靠现代化技术,汪琰斌的2200多亩水稻,亩产高于周边平均水平10%。

这些年,鄞州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让有限耕地释放出无限活力。据统计,2022年鄞州粮食种植面积19.8万亩,总产量9万吨,实现五连增。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新型农民、数字农业等不断丰富鄞州现代农业的内涵。

立足新起点,以推进共同富裕首善之区建设作为中心主线,鄞州将持续健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协调性均衡性,进一步缩小三大差距,围绕薄弱短板,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富民增收、多元共享等模式,进一步提升全区强村富民改革力度,实现乡村振兴、村民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