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002969042/2022-96254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生成日期 2022-07-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体育 体裁分类 通知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鄞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07 09:35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

文件编号 鄞政发〔2022〕28号
正文内容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鄞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7日

鄞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浙政发〔2021〕33号)、《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的通知》(甬政发〔20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创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契机,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民惠民、均等共享、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鄞州高质量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首善之区贡献体育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创成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带动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引领全民健身工作,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结合实施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建设规范和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标准,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和均等享有。树立制度创新和现代化治理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2-2025)》和《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制定实施《鄞州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管理办法》《鄞州区新建小区配套室内体育用房管理办法》《鄞州区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撑。

(二)打造更加便利的健身场地设施

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实用、发展均衡、共建共享原则,在统筹规划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到2025年,新建体育公园(体育设施进公园)6个、足球场5片、村级全民健身广场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5个、百姓健身房50个,完成204公里“环浙步道”鄞州段提升工程。推动场馆提升建设工作,落实鄞州区体育场规划筹建,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利用“金边银角”,积极推进体育设施进公园、进绿地、进社区、进农村、进礼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嵌入式体育健身新空间。推动新建小区配套室内体育用房管理办法落地,让社区健身的“毛细血管”更畅通。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支持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让健身设施更加绿色便捷。通过逐条有序,均衡分布,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深化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行动。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公益属性,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政策,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

(三)组织更加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

充分发挥城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时尚休闲、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鄞州地域文化特色和辨识度的全民健身赛事。举办区综合性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海上明月马拉松、东钱湖马拉松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加强技艺传承与体育融合,擦亮龙舟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金名片,推广普及舞龙、内家拳、健身气功、象棋等传统民俗项目。利用东钱湖地域和资源优势,持续开展帆船、帆板、赛艇等水上运动,激发全民水上运动健身热情。积极发展马术、击剑、冰雪、棒球、高尔夫等时尚体育项目,扶持壮大“三大球”“三小球”、美丽乡村健身行、滨海体育嘉年华等赛事品牌。到2025年,力争2个赛事列入省重点品牌赛事名录库。策划和打造文旅体融合的品牌赛事,通过体育赛事的带动和辐射,推动鄞州文旅体融合发展。依托互(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赛事活动组织方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模式。

(四)提供更加科学的全民健身指导

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大力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单项体育协会会员、体育教师、健身达人加入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推广应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系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全面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审核、晋级、履职数字化管理。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人以上。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大讲堂和“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进机关、进镇(街道)、进村(社)、进学校、进企业行动,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指导服务。健全区、镇(街道)二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运动促进健康服务功能转变,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提供标准化体质测试服务,建立系统完备的全民健身大数据。落实并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提高测试活动覆盖率、达标率和优良率。

(五)发展更具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进一步加强全区各级体育总会建设,推进实体化改革,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在全民健身组织中的枢纽作用,推动体育总会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组织的发展,鼓励健身团队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备案。镇(街道)100%达到1+8模式(1个体育总会工作站和8个(含)以上备案体育社区社会组织)。到2025年,全区登记注册和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达到600个以上,获得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的体育社会组织团体达到1家以上,4A级的体育社会组织团体达到5家以上,3A以上区级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制定优秀体育社会组织考评政策,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

(六)加快更高质量的体育产业发展

围绕宁波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做好“体育+”文章,持续发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运动休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的体育消费新场景,推进落实《鄞州区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打造“一心、两翼、三区、一网”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聚合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与都市核心功能,持续开展体育产业招商引资,落地一批重点项目。通过体育产业基地、体育综合体、特色乡镇等载体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创建2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含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培育1-2个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加快构建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的体育消费新场景。通过各类赛事活动,拉动节假日消费和夜间经济,支持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创新,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鼓励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文旅体消费展等方式,推动体育消费提质升级。  

(七)促进更为多元的全民健身融合

推动体育与卫生、教育、文化、康养、旅游等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打造“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技能。作为宁波唯一试点区,继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综合防控工作。到2025年,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6%以上。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鼓励学校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

深化体卫融合发展,以大健康发展为理念,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端口前移”意识,探索国民体质监测点和健康小屋共建的“体卫融合”模式,建立“体卫融合”专业指导队伍,推动社区全科医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健康知识交叉培训。开具运动处方、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居民健康体检,建立居民个人体质健康档案。

深化体旅融合。依托文旅资源优势,开拓“以体促旅”新模式,优化运动休闲、赛事表演、山野户外、康体疗养等体育旅游产品体系,继续助力云龙龙舟小镇、咸祥航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发挥东钱湖“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用好自然资源和“国字号”基地的平台优势,重点发展山水体育旅游,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山地户外、龙舟、帆板、航模、汽摩等时尚户外运动项目,将体育赛事活动和文化节庆活动与旅游推广相结合,助推全域旅游。融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以体育助力绿色生态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

(八)推进更具创新的全民健身改革

深化体育工作数字化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整合健身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质测试等便民事项,打造“鄞州体育”公共一站式服务应用,研发智慧场馆管理系统,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完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全民健身领域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支持将公共体育场馆以委托经营、特许经营、合资经营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市场化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和服务能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指导服务,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九)营造更为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深入挖掘中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宣传健身效果,提高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知晓率,提升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营造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引领群众形成“爱健身”“想健身”“会健身”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积极利用传统和新媒体平台,挖掘傅其芳等老一辈体育名宿的故事,组织开展杨倩等鄞州籍世界冠军“体育为鄞州代言”系列活动,发挥良好社会形象、广泛社会影响的体育明星榜样作用,在全民健身中彰显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保护力度,传承“羽人竞渡”的龙舟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弘扬“奋楫争先,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精心培育体育公益、体育慈善和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与中东欧地区的体育文化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体育合作和国际友好城市体育交流。

三、保障措施

(一) 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的职能,提高职责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会议,评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全民健身工作过程监控与评估的时效性。强化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确保工作落实。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政策保障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府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职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权利。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特色区的目标体系、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

(三)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区、镇(街道)两级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做到逐年递增,依法将留归地方使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扶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四)加强安全保障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开放运营的日常监管和维护,规范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五)加强督查评估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检查与成果评估。建立督导机制,加强体育部门对全民健身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等的指导监督,明确各部门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制定落实方案。创新督促评价方式,强化督导成果运用,实现评价结果与创建体育现代化区挂钩,激励集体和个人在全民健身领域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