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群,刷新鄞州文化的高度与厚度

发布日期:2022-07-30 15:1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这个暑假哪里最火?去试开放的周尧昆虫博物馆看切叶蚁,去宁波(鄞州)博物馆看恐龙展一定会上榜。

在鄞州,逛博物馆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越来越火出圈的时尚。

爱上一座城,有很多理由,在博物馆看到历史与当下,也许是其中一种。

目前,“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鄞州拥有博物馆、美术馆38座,平均每4万人一座,远超发达国家水平。博物馆群,正一遍遍刷新鄞州文化的高度与厚度。

哪里博物馆最多?在宁波,这个答案一定是在下应街道湾底村。

中国插花艺术馆、宁波服装博物馆、鄞州非遗馆、旗袍文化会馆、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水墨艺术馆……

一个村的拥有,就是一个鄞州博物馆群的生动样本。

中国插花艺术馆,宁波唯一的国字号民营博物馆,也是鄞州首个陈列生命实物的博物馆。带着露珠的鲜花绿叶成为大师手下的作品,让部分展陈内容经常更新,这里也是一个集培训、赛事、书画交流、古琴艺术等活动于一体的场所。

宁波服装博物馆,是省级非遗项目——红帮裁缝技艺主题馆。

鄞州非遗馆,几经升级,已经成为游客参与体验、学生研学、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此外,旗袍文化、青瓷文化、书画艺术……汇聚在不同场馆,带给参观者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鄞州博物馆多姿多彩的形态,丰富多元的视角,开放包容的胸怀,都在一个村的样本里体现。

湾底村博物馆群是“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的一个缩影。

鄞州的博物馆有多美,有多酷,不去说馆藏,单是建筑外观就能惊艳时光。

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的新乡土主义作品,在宁波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鄞州,并分别与3个文化场馆对应:宁波(鄞州)博物馆、宁波华茂美术馆和鄞州公园“五散房”之一的李元摄影艺术馆。

简约而灵动的造型,旧石料与老砖瓦砌成的瓦爿墙,修竹、睡莲、水系,寄寓乡愁,也传达现代,这是宁波(鄞州)博物馆。

四面环水,有着江南民居清新典雅审美特色的,是宁波华茂美术馆。

参差的瓦爿墙,大跨度坡顶,青砖堆砌立面,在协调的色差之中,不同材质与造型的拼贴,交错出雅致清淡的美,这是李元摄影艺术馆。

爱上博物馆,其建筑本身就是最美的藏品。

酷炫的场馆远不止王澍的作品。

迁址后的周尧昆虫博物馆今天正式开馆,围绕“蝶”展概念,造型和布局以此为主题展开,兼具昆虫翅膀的轻薄质感,获得2021年普罗奖最高荣誉“铂金奖”;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由享誉全球的葡萄牙国宝级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这也是截至目前他设计的唯一“黑色系”作品,也是国内首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已是宁波的网红打卡地,获得“2020年度全球最佳建筑”等荣誉;堪称不可移动文物的庆安会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蕴藏多种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船文化,商帮文化,随处可见精美石雕、木雕、砖雕,是一座令人目不暇接的雕刻艺术馆……

内涵与外观一样令人流连忘返。这么多座博物馆,各有各的主题,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气质。其中,非遗类的博物馆是较有辨识度的一种类型,除了前面提到的湾底村的插花、宁波服装、鄞州非遗,还有雪菜博物馆、甬式家具博物馆、金银彩绣艺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骨木镶嵌博物馆、甬剧博物馆等。

同时,在鄞州的博物馆中,还有沙孟海书学院、周尧昆虫博物馆、吴永良美术馆、毕春芳艺术馆、沙氏故居等规模、层次、定位各不相同,凸显名人文化品牌的博物馆、艺术馆,还有记录地域文化、变迁历史的滨海博物馆,以及散落在各社区、村落的家门口“迷你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就是感受传统,链接现代;走进博物馆,也是在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等知识百科的“终身课堂”接受熏陶。在艺术审美中沉醉,在文脉传承中获得力量,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办博物馆,简单地说,就是把好物藏起来还是拿出来的一个选择。

在鄞州大地,为什么有那么多博物馆、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有浩如烟海的“人间好物”,而越来越多的人有把它们拿出来、让社会共享的文化自觉,以及撬动更多参与公共文化热情的引导扶持机制。

去年底,省文物局公布《浙江省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数据(2020年度)》,在纳入评估的81个区(县、市)中,鄞州以94.82分位列全省第一。

同时,看一组数据:鄞州拥有不可移动文物862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宁波三江口、海丝申遗点天童寺,国有馆藏文物藏品93932件/套。

家底之丰厚,足见历史底蕴之厚重,“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有着优秀的基因。

更多的场馆来自民营。撬动多少亿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现在已经难以统计,但撬动这些巨资以及民间藏家、民营企业家热情的,就是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2008年,鄞州掀起民办博物馆热,鄞州积极鼓励、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模式开了全国先河,“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建设就此起步。

私人收藏向公众化转型,以及企业家投身公共文化事业提升品牌内涵,构成了鄞州民间资本热衷博物馆建设的大背景。

区文广旅体局党委书记张行君认为,发动民间力量建博物馆,是探索公共文化投资多元化、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鄞州创新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涉及资金补助、用地保障、人员配备、建立推广传播平台等。

紫林坊艺术馆是鄞州首座民办博物馆,创办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骨木镶嵌技艺传承人陈明伟,他告诉记者,馆内有他的收藏和他创作的精品,办馆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宁波的工艺美术发扬光大,将传统技艺之美传递给公众。

华茂集团先后打造宁波华茂美术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其几十年积累的珍贵藏品为办馆奠定了基础。元明清的文人字画精品,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等国内现当代名家的作品,提香·韦切利奥、菲力比诺·利皮等西方大师们的作品,展示了美术馆的实力、品格,也成为本地艺术爱好者的精神殿堂。

其他如鱼文化博物馆、陶瓷博物馆、熨斗锡镴器博物馆等,都是在政府倡导推动的良好氛围与风尚之下,民间藏家或者民营企业家以办馆的形式把珍藏好物拿出来进行展示,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它们真正活起来。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能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强大的?

博物馆热的兴起,一方面,有着中华优秀文化自身的魅力,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源于博物馆自身的破圈、跨界,与更多社会资源链接,与年轻群体链接,与时尚潮流对话。

从央视的“国宝会说话”节目到故宫的网红文创,从苏州博物馆的一票难求到三星堆面具引发的关于文物的话题……突破时空界限,做好“博物馆+”新场域,盘活博物馆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成为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余年来,鄞州进行了不少探索。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上,紫林坊艺术馆馆长陈明伟的两件骨木镶嵌作品亮相。

多年来,陈明伟一边坚持工艺美术精品创作,黄杨木雕作品《人参如意》和骨木镶嵌作品《万工床》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边致力于博物馆文创品的推陈出新,先后开发了骨木镶嵌文房系列、家具系列等,2020年,他推出了骨木镶嵌箱包系列,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获得工艺美术界专家的赞誉。

另两家宁波传统工艺美术“三金一嵌”技艺主题博物馆——金银彩绣艺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也在服装、床上用品、工艺品、传统家具、佛像艺术等领域探索了产业化传承。

使用灰雕艺术创作的现代家装作品、渔船制作与餐具容器结合、钉碗技艺的瓷板画、越窑青瓷的虎形筷架……非遗馆里的文创产品,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鄞州,开发和展示文创品,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标配。

博物馆走出去、引进来的交流,也让文物“流”起来、传起来。宁波(鄞州)博物馆与国际国内众多博物馆合作举办过许多高规格临展,宁波服装博物馆也与湖北恩施等地结对办展。

当下的暑期,博物馆也是研学活动的热地。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设立了国潮、版画、我与大师等八大系列美育课程,宁波纳得美术馆推出融入艺术和美学传播元素的特色主题夏令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体验感强的雪菜博物馆、鄞州非遗馆、甬式家具博物馆等,时常出现学生人头攒动的场面。区文保中心主任金琪军说:“在文博场馆开展研学,通过专家介绍、课题研究、互动主题游戏、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可零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跟祖先在精神层面进行沟通。”

宁波水墨艺术馆、汇港美术馆构建收藏、拍卖、艺术品消费等线上线下交易体系,鄞州连续多年举办的文创设计大赛,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设计师将目光投向这些文博场馆,设计、开发更多文创品,使鄞州的人文资源更好地走向市场。

数字化场景建设将是“博物馆+”的趋势,无论是增加数字文博“沉浸游”,云展览等线上体验空间,还是在线下场馆之中植入更多数字技术,如周尧昆虫博物馆打造的虚拟体验区等,都是吸引流量、提升博物馆效应的途径。

有传承,有创新,对于鄞州,一个全新的博物馆时代正在到来,那一扇扇向公众打开的线上线下大门,将为鄞州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