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新十条”发布后,带来哪些新变化?
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接种疫苗的人多了吗,大家在全科医生那里咨询什么问题,社区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居家健康监测的情况如何?12月8日,记者实地探访医疗机构、社区,看一看“新十条”带来哪些新变化。
60周岁以上老人的防护意识增强
连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不断接到咨询电话,成人接种门诊排起了长队。
“今天是打第几针”“近段时间血压都稳定吧”“最近身体还好吗?有没有什么不舒服”……12月8日下午2时左右,记者在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预防保健科科长余素君正忙着给前来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登记。
此时,接种室和留观室均有多人等候。“我们根据近段时间电话咨询及接种情况,专门开设了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专场。一般情况下,下午两点到三点,接种的老年人最多。这个变化在‘新十条’发布后还是很明显的,由此可见老年人防护意识增强很多。”余素君说。
余素君作过一项统计,防疫措施优化后,每天主动前来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一半以上。针对目前接种人数较多的现象,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都开放了接种场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辟了接种绿色通道。
除了这一变化,余素君说,通过电话咨询新冠疫苗相关事宜的人也很多,比如询问有慢性病能否接种、吸入式新冠疫苗有没有等。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余素君和同事都会作出详细解答。
做好防护,不必囤药
作为百姓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这几天除了忙着解答居民疑问,还要承担宣教任务。12月8日下午,记者在福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看到,全科医生吴小敏正在接待不少候诊居民。
“请不要过于慌张,您平时出门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吴小敏不厌其烦地回答问题,做好解释、劝慰工作。吴小敏告诉记者,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就诊量有所增加,大家普遍关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这几天,我对居民个人防护的宣教比原来增加了不少,大家也接受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含义。”
根据“新十条”要求,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这一点,在全科医生这里也有所体现。原来,不少居民会来配一些自己服用的慢病药,而现在,很多居民想囤一些常用药。
福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任柳芬说,“四类”药放开后,居民买药囤药的热情高涨。为此,医院也进行了健康宣教和引导,同时对于居民需求较高的几种常见非处方药也加强了储备,尽可能满足大家的用药需求。
“我们建议居民要合理购药、按需购药,不要盲目跟风。”任柳芬说,“因为很多居民不太清楚药物有什么副作用,尤其是一些感冒药,如果长期不合理用药,可能会对肾功能产生影响。”
健康宣教成为重点
在首南街道文华社区,记者看到,这里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居民们对疫情防控“新十条”落地表示欢迎,同时也积极向社区居委会询问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新十条’发布后,社工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文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徐叶飞说,社区工作从过去的密接转运、数据流调、居家健康监测等,转移到了日常的健康防护宣传、新冠疫苗的接种以及相关举措的答疑解惑上来。
文华社区共有两个小区,社区总人口3000余人,其中外来人口占70%以上。“因为位于高教园区,住户多是陪读家长和走读大学生,流动率很高,很多时候刚了解这户住户,他就搬走了。好在大家的个人防护意识增强了,宣教时,大家都比较理解和支持。”徐叶飞说。
电话咨询的主题变了
“‘新十条’发布后,我感觉快要‘下岗’了!”文华社区公共卫生员康佳对于相关措施优化有着深切感受,“之前每天有大量的流调工作要做,现在流调对象变成个位数了,感觉终于有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了。”
雍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国画告诉记者,原来,他们每天的流调工作很繁忙,最多一天要核实近300条信息,十几个人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工作量大大减少。
郑国画说,现在,社区热线电话和上门咨询的主题变了,从过去“我是不是要居家隔离”变成了“哪里可以打疫苗”,“居民主要询问‘新冠疫苗怎么接种’‘去哪里接种’‘患病的老年人适不适合接种新冠疫苗’等问题。”
“新十条”提出,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郑国画介绍,社区将做好接种新冠疫苗科普宣传,同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接种的便利,确保有需求的居民应接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