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奔共富

我区前三季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市首位

发布日期: 2022-11-10 08:5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11月9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前三季度,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55元,居全市首位,同比增长7.3%,城乡收入比为1.66:1,较半年度缩小0.0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受益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有效做法,取得了较好成效,涌现出湾底村、前殷村、东雅村等一批发展较好的示范典型。据统计,去年,区本级183个行政村,村集体总资产123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9.66亿元,同比增长3.8%;经营性总收入5.55亿元,同比增长1%;实现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全覆盖。

各地持续激活土地、山林、房屋等沉睡资源,变资源为资产,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如咸祥镇利用近百亩废弃盐碱地打造“花海”,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经济发展,并成功招引总投资700万元的航空飞行营地项目;东吴镇利用废弃校舍引进民宿,投资超千万元,旺季每月客流量达2000人次。目前,全区已累计利用农房53万平方米,盘活农地面积75.3万平方米,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强化产业培植,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持久动能。我区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以园区、基地为主阵地,通过产业培植实现村级经济增收。如云龙镇陈黄村引入宁波芳华鲜切花项目,全程冷链保鲜5天直达日本,亩均产值超4万元,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姜山镇定桥村建成全市首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亩均产值超3.5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发展特色农业,构建“产业融合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鄞州强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协调发展精深加工、休闲体验、农事节庆等业态,有力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湾底村以农业生态产业为基础,首创“农旅一体化”模式,在第三产业上持续发力,先后投资西江古村、玫瑰园生态酒店、蓝青小学、民国老街、天工大楼等项目,成为集农业观光采摘、乡村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去年实现村级经营性净资产11亿元,集体年可用资金35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7.05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鄞州区还深化结对帮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推出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经济薄弱村帮扶资金1750万元,建立鄞州区村级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产业园。目前,已累计帮扶薄弱村62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数逐年减少,从2019年的24个减少到去年的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