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全职馆长+轮值站长”,实现“以老养老”

“每天上午和姐妹们到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跳民族舞、打腰鼓,下午到宁波大学图书馆看看书,晚饭后去院士公园散散步。”这是72岁应永娥每天的主要活动,在众多文娱场所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她心中当之无愧的“第二家园”。
最近,应永娥多了一个新身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轮值站长,作为中心的“主人”,承担起管理协调工作,参与养老服务的构建,为辖区内更多老人谋福利。
“年轻人见了我们,喊‘站长’”
10月11日上午8时,应永娥来到鄞州区首南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银巢生活馆),在社区老人们到来之前,她到中心打扫活动室的角角落落,仔细检查大厅、运动间、康复理疗间等主要活动空间,清点活动设备。大约半小时后,周边的老人们陆续来中心,有的特地来上老年大学的课程,有的则只是路过进来唠个家常。
“最热闹的时候,这里每天要接纳近百位老人。”应永娥告诉记者,场馆占地1200余平方米,设有康复区、理疗室、乒乓球室、手工书画室、舞蹈室等12个功能间,可以满足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等需求。
场馆功能齐全,人气很旺,想在“高流量”下维持和谐、整洁的状态也并非易事,中心的日常工作是如何有序进行的?今年年初,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出了“轮值站长”志愿服务岗位,鼓励老人通过“轮值站长”志愿服务岗位的形式,参与到养老活动的建设中。
“以前都是青年志愿者做活动,我们等着他们通知。现在,我们也能提很多建议,做很多事,年轻人见了我,喊我‘站长’。”作为一名称职的轮值站长,应永娥还给中心老人带来更丰富的文体活动——请来擅长文艺的好姐妹,教授越剧、腰鼓等。
如今,包括应永娥在内,中心已有7名轮值站长,她们作为场馆“主人”,主动承担起管理协调工作。轮值站长中年纪最小的55岁,最大才78岁,平均年龄为66岁。她们每天根据排班来为老年人服务,整个养老服务中心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她们的身影。
“只要站长出马,没有什么不能调解的矛盾”
有了“站长”这一头衔,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老人们开始主动构建“理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张青去年刚退休,经过居民举荐成为服务中心的全职馆长,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在参与场馆事务之余,她听取和记录老人们和轮值站长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调解和向上反馈。
辖区老人向她吐槽,去外面的老年大学上课太远,不方便。这随口一句话,她记在心里,马上向服务中心负责人反馈,在场馆里办起了“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轮值站长是辖区内活跃度很高的老人,参与活动也最积极,张青和轮值站长们一起策划中秋节、重阳节进社区文艺表演活动,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
“从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广受周边居民好评,这种和谐氛围的营造,离不开站长们的付出。”鄞州区首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中心通过“全职馆长+轮值站长”的服务模式,实现了“以老养老”,鼓励有碎片化时间、有一技之长或有志愿服务意愿的健康老人,参与周边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中,“现在,老人们对志愿者建立了信任,一些小矛盾只要站长出马,就没有协调不了的。”
目前,首南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了以退休居民为主要服务人员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老年群体的自我服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养老目标。
志愿者可使用志愿服务时长的积分兑换物品
为鼓励老人们积极参与,中心还联合鄞州区民政局创新建立了“时间银行”和“银票”志愿服务兑换机制,以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奖励的形式,调动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老年人的余热,形成良性友好服务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