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212000000Q1/2021-86038 | ||
组配分类 | 决策预公开(网络征集) | 发布机构 | 区应急管理局 |
生成日期 | 2021-10-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主题分类 | 应急管理 | 体裁分类 | 函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关于征求《鄞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发布时间:
2021-10-18 14:44 来源:区应急管理局
公告内容草案全文起草说明意见采纳情况反馈各相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宁波市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波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结合鄞州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现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请予以认真研究,并于2021年10月22日下午5:00前将书面意见通过浙政钉反馈至区应急管理局。 联系人:樊光宇,联系电话:89298346。 宁波市鄞州区应急管理局 2021年10月18日 鄞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宁波市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波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结合鄞州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涵盖的行政区域范围为鄞州区9个镇(咸祥镇、邱隘镇、五乡镇、云龙镇、横溪镇、姜山镇、瞻岐镇、东吴镇、塘溪镇)、12个街道办事处(钟公庙街道、下应街道、潘火街道、首南街道、中河街道、白鹤街道、百丈街道、东胜街道、明楼街道、东柳街道、东郊街道、福明街道)、南部商务区和大嵩经济开发区,不包括新明街道、聚贤街道、梅墟街道和东钱湖镇。 一、形势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鄞州区应急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家、省、市应急管理系列决策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纲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与“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大力推进依法治安、科技强安,提升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1.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构建了“1+X”区安委会组织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有效落实。建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生产”责任运行规范,进一步厘清各安委会成员单位的责任,安全监管责任体系逐渐完善。 积极强化区镇两级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与统筹协调。选择瞻岐、五乡、姜山、下应、东柳等5个镇街作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试点,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基层领导体系,使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救援队伍建设工作职责明确;确定并落实防汛防台抗旱、减灾救灾、森林防火工作归口到农办(城建)。 2.积极推进应急指挥数字化转型。区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完成2期项目建设,另外配备30套移动单兵系统,2个布控球和1套车载云台,基本实现对全区自然灾害和安全状况的全天候监控和一体化指挥。在前期与公安、人武、消防、气象等单位签订应急管理框架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将区融媒体中心和移动、电信、华数等通信商也纳入战略合作范围,继续探索与其他部门间的深度协作模式。 借力“大数据”分析、“云平台”监控、“信用分”管理等创新手段,联合百度智能云消防物联网中心搭建“码上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打通安全生产监管和责任落实的“最后一米”,为区域安全生产监管,尤其是沿街商铺等小微型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管“助力加码”,推动安全生产社会共治体系取得全新突破。 3.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开展安全生产“双随机、一公开”和跨部门联合执法,定期编制安全月历和警示教育片,全面推行待检查企业提前公示、交叉执法、执法擂台、集中攻坚、基层法制员等省市首创制度,“委托执法”助推“治水拆违”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事故调查处理、执法和事故调查“回头看”等制度,安全生产执法刚性明显提升。目前,全区安全生产方面共立案查处1669家企业,罚款3531.68万元,有效提升了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全市首批出台三年行动区级行动方案,率先组建专班并投入实体化运作。建立明查暗访、指数发布、考核巡查机制,强化对三年行动过程性成效的量化督查,牵头开展安全生产整治百日大会战、护航复产复工安全生产攻坚行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始终保持对非法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推动全区15项数字政府重大任务之一的“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应用”建设,着力打造安全风险管控力、基层应急体系、“遏重大”攻坚战、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工业企业安全风险防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等六大应用场景。承接全市安全生产问题发现处置机制试点任务,搭建“码上安全”智慧监管平台。 4.持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排摸区域重大风险隐患并落实动态化、清单化、可视化管理,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超4万项,一批积年重大隐患经政府挂牌督办拔钉清零。全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指数发布以来,下应连续两次名列全市第一,最多时前十鄞州独占六席。 全区21个镇(街道)已完成城市风险评估工作,危化生产储存、烟花爆竹批发、两客一危、民用爆炸物品储存、放射品使用和储存等重点单位已全部完成风险辨识评估,456家涉爆粉尘、油漆喷涂、金属冶炼、涉氨制冷等三场所二企业单位已完成风险辨识评估,覆盖率达100%,且各类数据均已录入“宁波市风险管控平台”,基本实现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截至2020年底,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共落实执法检查7245家次,整改隐患4958家次,累计挂牌29个区级以上重大隐患单位(其中省级2个、市级7个、区级20个)。 5.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为提升应急监管水平和效能,弥补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漏洞,推动实现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应急管理局、商务局、综合执法局等监管部门在应急管理检查、安全生产标准化、事故调查分析、重大隐患整治等执法监管活动,以及进行安全宣传、信息化管理、事故数据分析、公共安全应急防范、应急救援风险评估等领域向社会力量购买技术、咨询等服务。深化“保险+服务+科技”模式,鼓励支持公共聚集场所、特种设备、燃气等危险性较大领域企业投保安责险,推进一般工贸行业安责险投保扩面和高危行业企业安责险“应保尽保”,研究制定保险机构绩效评估标准和事故预防服务费提取使用办法,推进安责险风险防控服务中心品牌化建设。积极探索“保险+服务”模式在住宅小区消防管理等相关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制定支持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政策,培育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加快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技术服务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专家工作站、常驻第三方服务机构、企业互助平台、安全生产体检站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强化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发挥全省首家应急管理协会作用,安全生产“互助会”、行业协会、地区商会等社会团体对应急管理的积极影响日益显现。 截至2020年底,推动创建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1456家,其中一级1家、二级24家、三级1017家、四级414家;同时每年开展标准化企业“回头看”执法检查;“八类”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险覆盖率100%。 6.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减灾备灾能力不断增强,全区21个镇(街道)、354个行政村均建立基层防汛防台工作体系,760名基层防汛行政责任人和网格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实全覆盖,共建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4个,防汛物资储备点385处,储备物资价值500余万元,已建成市级以上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164个。 组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406支共4675人,引导培育5支社会救援队伍,全面强化应急力量协同共建格局。率先全市完成自然灾害人员转移基础信息排查和“浙江安全码”赋码工作,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录入率以及人员赋码率实现三个“100%”。 全市唯一的省级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稳步推进,全省首个片区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取得圆满成功,天童寺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主汛期前成功完成主体项目建设,连续多年未发生造成较大影响和人员伤亡的森林火灾。在此基础上,针对8月以来少雨,梅溪水库缺水等情况,及时启动大嵩片区供水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发挥区防指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做好抗旱工作,确保有备无患。 7.全民安全文化培育进一步强化。以落实《全民安全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契机,以产业工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技能提升工程为依托,以镇(街道)为单位,采取线上与线下互动,有机结合码上安全、安宝培训APP、安责险服务平台等一切可用资源,不断推动安全宣教培训的拓面升级,目前,全区已建成宣传教育基地7个,共计培训企业从业人员21.3万人次。 8.持续优化服务水平。疫情期间主动接手防疫物资管理职责,全体人员放弃休假,实现物资发放公开规范和24小时流转,获评首批疫情防控“鄞领战队”。 分批选派中层干部“脱岗”到基层安监所蹲点服务,全体干部下沉镇街、村社开展“夜查、夜巡、夜问”。安全生产许可事项全部“最多跑一次”,办理时间再缩短73%。 百万产业工人安全和消防技能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借力“安全码”等创新受案,已累计培训18万人次,超额完成年度培训任务(16.9万人次),完成进度与数量均为全市第一。 创新开展“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建“鄞急宣讲团”,推动安全宣传“五进”,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十三五”期间,我区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防治形势稳定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降至0.01、1.45、0.16,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大、发生频率高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随着我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新的安全风险不断出现,区域安全风险更加多样和复杂;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储运风险不容忽视;传统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1.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更加复杂。我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宁波主城区,台风、地质、气象、海洋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明显,灾害承载体脆弱性大幅增加;安全生产领域生产经营主体数量较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基础薄弱、潜在安全风险大,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风险不断涌现,各类风险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形势严峻复杂。 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综合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实战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各层级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不畅, 数据壁垒、信息孤岛仍不同程度存在,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抓实到位的主动性上还有差距,在谋划、推动、牵引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深度、广度上仍有不足,部分行业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监管责任落实落底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仍然突出。 3.应急管理补短板的要求更加迫切。对照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区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短板,迫切需要坚持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聚焦重点、抓住要害,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在本质安全水平上,传统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标准执行不到位;在重大风险精准防控上,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辨识评估、闭环管控上还有差距,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手段、举措还不够有效;在技术支撑上,科技手段在应急管理领域应用还不够深入,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未形成,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过程管控方式不够先进,安全监管数字化赋能不够,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深化等有待加强;在基层基础上,基层监管力量偏弱、专业水平不高、人员配备不足,机构设置还不够规范,多灾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专家队伍、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还不高。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冠疫情下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将为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2.新发展格局全面构建对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 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将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既有利于加快补齐应急管理领域的基础短板,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又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亟待以安全为底色更高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的防范防治、应急救援和减灾救灾工作,为新发展格局和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更大、关注度更高,对应急和安全的公共服务要求更高,为高水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共识提供坚实基础。 3.数字赋能加速推进为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 要支撑。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推进新技术装备开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及区块链等高科技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集成应用,为加快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工作模式、监管方法创新,实现应急管理精密智控,提升应急管理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省委、市委全会部署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以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干部职工、企业负责人和社会公众,坚持解放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支撑、社会治理等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市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领域“十四五”规划将立足推动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突破制约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共性、关键性、基础性问题,促进我区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打赢自然灾害防治战、安全生产保卫战。规划从发展任务和改革任务入手,研究建立高效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统筹谋划“十四五”时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思路和举措,明确保障措施和落实责任,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指导全区“十四五”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决不能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落实“四个宁可”的要求,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预防为主 源头管控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应急管理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社区减灾等基础性工作,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控制事故灾害风险,以防抗救相结合的形式,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3.各司其职 齐抓共管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司其职抓好责任落实。强化行业监管、专业监管和属地管理,对重点行业领域落实联合检查联合惩戒,共同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夯实末梢 共建共治 以基层治理改革为契机,发挥基层力量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基础防线作用,打通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专业机构、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全链条社会化参与程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技术、信用等手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社会共治、责任共担、安全共享。 5.改革引领 创新驱动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努力实现风险监测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 (三)规划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高水平现代化,成为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精彩板块。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完备,责任落实、指挥体系、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政策法规、制度体系成熟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高效,风险识别、风险研判、监测预报预警、风险管控智能精细,较大社会影响和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应急救援效能全面彰显,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快速高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科学合理;数字应急建设引领示范,灾害事故整体智治体系全面形成,应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国内领先;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构建,综合保障全方位提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公众安全素养大幅提升。 2.“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 到2025年末,建成更高标准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更高质量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更为牢固,应急指挥、救援处置和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明显增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灾害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灾害事故得到根本遏制,较大及一般灾害事故持续下降,配合全面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3.“十四五”时期分类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 大减灾”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改善,整体智治水平显著提升。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 ——防范防治能力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不断 健全,精密智控手段不断创新,全灾种、全链条的灾害风险早期识别、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自然灾害安全码应用实现全覆盖。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规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新建危化品生产企业入园率达到100%。 ——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高。应急救援区域中心建设全面 推进,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实施,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应急救援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构建“快速响应、机动高效、专常兼备”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5‰。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安全素养显著提升。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可视化率达到100%,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小于8小时,打造20家以上特色鲜明的应急(安全)体验馆。 ——综合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和预 案体系不断完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配备、数字应急建设水平示范引领。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物资保障更加到位。 表2-1宁波市鄞州区“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分项目标
三、主要任务 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总结我区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成功经验,深入分析研判“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总体形势,找准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瓶颈约束、深层次矛盾问题,结合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科学合理地提出“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领域的目标指标、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设置应急工作的抓总和细分,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层次差别,可落地实施、易评估考核。 本规划重点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防治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通过以“基础防范”为切入点,深化区、镇(街道)安委会组织体系建设,优化组织架构,理顺责任链条,完善管理机制,夯实基础短板;通过以“过程管理”为着力点,落实风险防控,加强法治建设,实施科技兴安,推动社会共治;通过以“救援保障”为落脚点,整合应急资源,疏通条块环节,提升专业能力,快速处置险情,全力打造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大应急”管理格局。 (一)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 1.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有关法律和省、市的配套性地方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等部门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综合运用联动执法、失信惩戒、公开曝光等有效手段,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对安全生产各环节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2.完善应急管理监管责任 (1)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安监部门及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责任意识。依法并按照确定的职责,结合所监管行业(领域)内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将安全生产作为在规划制定、政策制定、行政许可、日常监管等工作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定期组织开展行业内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和安全生产状况调查评估,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指导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到2025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率达到80%,其中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达标率达到100% (2)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考核 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履行情况作为党委、政府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以及干部考核评价等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安委会成员单位和镇(街道)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考核比重,将年度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等作为“一票否决”考核指标。 3.强化执法监管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执法队伍建设,结合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强化基层安全执法力量,推进应急管理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执法人员能力提升、考核培训、轮岗交流、待遇提升、巡查检查、现场执法等各项机制。严格做好区、街道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招录工作,着重引进具有化学、法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应学科背景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提高安全监管执法岗位招录比例,逐步实现监管执法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4.加强干部队伍理论学习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和批示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及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的重要课程,组织安排专题学习。分级分批组织安全监管干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执法队伍主要负责人定期开展轮训,深入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剖析,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一线工作者互动讲,分级分批组织开展学习。 (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的内生机制。持续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重点清单,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企业安全承诺制度,推动企业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落实主体责任、健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投入、严格风险管控、强化隐患治理等情况。 2.加强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确定事故隐患辨识、评估和分级标准,指导和规范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工作,推进重点监管企业纳管“全覆盖”。 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分级督办制度,在精准分析事故和科学研判风险基础上,针对事故多发频发的重点街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问题及重大隐患,实施挂牌整治制度,将挂牌整治成效纳入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年度工作考核,推动重大风险有效管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 建立事故隐患数据库与重大事故隐患动态分布图,实施事故隐患分级分类监管,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核销的全过程记录及闭环管理。 开展风险普查。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普查数据应用,推进灾害风险精准治理,到2022年完成区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绘制;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建立风险清单,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实行常态化问题发现整改闭环。 按照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求,通过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建立“发现及时、处置高效、预警精准、管控到位”的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问题发现处置机制,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强化风险管控。优化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技术标准、工作规范,定期开展区域风险评估,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域安全风险、企业安全风险“一图一码一指数”工作机制,推动精准治理。 (三)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 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严格实施规划、规模、安全条件、人员素质“四个准入”,完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安全准入标准,研究建立招商引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高风险行业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更新,通过资金奖补、兼并重组等途径,引导安全保障能力低、长期亏损、扭转无望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 1.把好安全生产准入关。深入各行业领域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危险源、风险、风险度等一系列问题,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审核标准,细化安全许可工作程序和审查要点,及时淘汰安全条件差、隐患整改不达标的企业,依法取缔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高危行业领域项目;以“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安全行为规范化、安全保障立体化”为目标要领,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准入门槛。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严格产业园区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严格高风险项目建设安全审核把关,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制。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风险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施“两小企业”综合整治,改造提升一批“低散乱污”问题突出的工业区块(行业)和企业,推进现有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企业的整改、搬迁、退出;严格落实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化解过剩产能政策。 2.全力防治不稳定因素。加大力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定期不定期对高危行业和高危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抓住苗头,疏堵结合,进一步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建立实施群众举报奖励制度,让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无处藏身;加强重点研究,列出问题清单,综合分析,施措有效,坚决防止不稳定因素成为“慢性病”,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安全生产的不稳定因素。 3.找准安全与效率的平衡点。在开展常规执法检查的同时,着力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依存关系,在企业生产正常和员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争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完善制度标准和落实安全责任”上下重功夫,通过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措施,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动态平衡。 4.创建本质安全文化。以植根“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主动培育、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并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安全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生产信息共享等,进一步发挥安全文化在安全管理中的引导性、先进性作用,积极营造浓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提升风险感知监测预警能力 建设城市安全风险智能感知网。充分利用空天地感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运行安全重点行业领域,迭代优化现有感知监测网络,推动利用铁塔、路灯灯杆等公共设施安装高空(高位)监控,构建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城市安全风险智能感知监测网;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提高灾害风险精准预报能力。加强监测站点与地质灾害、水文预报、海洋观(监)测关联度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细化预报颗粒度、提升预报精准度。到2022年,台风暴雨预报实现区提前10小时预报到乡,开展1小时、3小时雨量滚动预报和跟踪服务;到2025年,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预警时间达到60分钟,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网格精细度达到5公里,台风24小时预报路径误差缩小到60公里左右。提升风险及时预警能力。依托信息平台,优化预警模型,拓展预警场景,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区乡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实现预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到2025年,区部门预警信息共享率达到100%,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100%。 (五)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 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手段,探讨组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探索运用光纤传感、智能雷达、视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城市安全风险(如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边坡、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自动识别、检测预警及报警处置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依托宁波市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应用系统,推进我区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初步建成“一库一网一平台”、“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可视化信息系统、危化品道路运输电子围栏和消防重点单位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及管理。 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 5G 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形成鄞州特色,全面提升企业、工业园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防范数字化赋能,立体化监测、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 (六)实施应急管理精准培训 1.扩宽应急宣传教育社会面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不断拓宽安全文化推广传播渠道。鼓励创作和传播安全公益作品,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机关、进口岸、进地铁”活动。加强高层建筑等场所灾害逃生指南宣传工作。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的交通安全宣传阵地。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2.构建精准化的分类培训体系 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全区领导干部任职、党校培训及机关业务能力培训课程,提升干部的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水平。针对鄞州的产业和事故高发行业领域,建立安全警示、约谈、考核等机制,并精准开展分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防灾能力。 3.大力打造应急文化阵地 将安全教育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运维安全文化广场、安全文化长廊等宣传场所,打造鄞州特色的城市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七)聚焦重点行业领域防控 针对我区“十三五”期间的事故高发领域,全面深化传统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特别是“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和三场所三企业”“消防安全”“道路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渔业船舶”“危险废物”“特种设备”“防灾减灾救灾”等10个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员”,积极推广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实现“杜绝重大、遏制较大、减少总量”和“固本质、强智控、提素养”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表3-1宁波市鄞州区“十四五”规划重点行业领域防控主要任务表
(八)建设高效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事故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制定鄞州区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推动实现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预案有效衔接。建立鄞州区综合应急预案与各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评估系统,确保应急预案专业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加强各部门应急预案备案前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 2.加强应急救援响应与信息上报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调整完善各级应急管理、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完善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突发事件信息获取的时效。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提升指挥官现场应急处置技能。 3.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现场处置 进一步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应急值班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上报机制,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完善各部门之间及政府与企业、队伍之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区域交流与合作,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会商研判、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协调联动等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事故调查评估制度,提高应急救援救灾效率。完善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机制,探索推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行政指挥部和专业指挥部“双指挥部”模式,提升事故信息采集和分析决策能力。 4.落实事故灾后调查反思 严格依法依规开展事故和事件调查,认真做好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事件的分析,落实“四不放过”原则,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推动灾害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及时对事故灾害进行应急抢险,对受灾害隐患威胁的居民实施避险搬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开展事故灾害的调查反思,检验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预案机制,组织开展相关安全问题的全面排查和整改。健全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对风险评估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四、重点工程 (一)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工程 全面实施灾害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提升行动,完成自然灾害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健全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灾害事故风险区划,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 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编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系,危害风险分布图。建立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建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形成全区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对策。到2022年,完成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绘制,全面完成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2.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排查 根据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标准和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浙江省、宁波市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及应急救援平台---风险普查登记系统,形成全区安全风险辨识清单体系;开展企业风险普查、摸清行业企业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定期更新区域风险评估和风险清单、电子地图。2022年全面完成各类企业的安全风险普查工作,建立常普常新的企业安全风险普查机制,动态识别各类安全风险。 (二)应急管理数字治理工程 建设应急管理数字化先行区,推动全区15项数字政府重大任务之一的“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应用”建设,纳入政府门户实时展示;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可视化信息系统、消防重点单位远程监控平台建设及管理,提高应急管理数字化治理水平,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精密智控。 “码上安全”积极申报宁波市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项目的示范试点(市“观星台”),争取政府立项,落实项目经费,推进小微企业“一码安”项目全面落地。升级现有的“码上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将2.5万沿街店铺等小微型经营单位纳入信息化监管,使系统内企业自查、巡查率均达到99%以上。进一步强化全市安全生产问题发现处置平台推广应用,妥善推动问题销号闭环,切实提升前端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隐患闭环管控水平。全面推广安责险,充分依托落户鄞州的安责险服务中心,通过配套信息平台应用,全面精确掌握基础数据,为企业提供风险辨析、隐患排查、线上培训等多项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力争达到2500家以上。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巨灾应对能力建设,科学布局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快推进消防救援机动专业队伍建设,培育危化品生产、储运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力量。 根据各镇(街道)实际情况,由区消防救援大队加强对下应街道、姜山镇、五乡镇、东吴镇、瞻岐镇(与大嵩新区合建)、云龙镇、横溪镇、塘溪镇等8个镇(街道)基层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加快向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转型。其余镇(街道)由区消防救援大队下属中队进行“一对一”保障或综合保障,积极探索与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合作方式,以村和企业义务消防队,社区微型消防站和社会救援力量为重要补充,构建基层快速响应救援圈。 完善“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的综合性区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区委区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平台,满足同时处置两起突发事件(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的需求。实现与国家、省、市应急指挥中心纵向的互联互通,横向与军队系统和部门互联。 (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工程 强化“统筹共管”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领导机制和“多元共建”的要素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加强机构、装备、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实行防救“一体化”管理。 层层压实应急管理责任,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灾害防御等工作纳入基层网格管理“一张网”,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管控网络。 强化“联动共处”的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事故防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科学研判、精准决策;严格落实“三张清单”制度,形成全域防控“一张图”。 建设基层专业管理队伍,确保镇(街道)应急管理所专职从事安全生产监管人员配置率达到100%;确保每个基层应急管理所至少有2名以上持证执法人员。 (五)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 深化推进全区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完善场馆教育功能,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等科普教育。全面推进企业员工安全大培训,广泛推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知晓率、参与度、安全感和满意度。 1.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 建设高品质的应急(安全)互动体验馆、安全(防灾减灾)体验馆、消防安全重点镇(街道)示范宣传体验室、农村示范宣传体验点。到2025年,至少建成1家以上应急(安全)综合体验馆。 2.安全生产全员培训 推进企业员工安全素养大提升,到2025年全区全民安全生产培训不少于50万人次; 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渔业船舶、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和领域一线员工培训工作,实现高危企业所有员工全覆盖;全面推进加工制造类企业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全员培训。 3.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能力建设 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线培训平台建设,推动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优化课程设置。 (六)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加强储备管理模式创新。落实综合执法改革意见,加强监管执法装备配备和人才保障。深化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强先进装备研发应用,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 1.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能力建设项目 推进区、镇(街道)、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到2025年建设完成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区现代化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各镇(街道)、社区均设救灾物资库点,使应急物资储备、调拨管理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全面覆盖。多灾易灾镇街及所属行政村均配备卫星电话和应急发电机。 2.监管执法能力提升项目 通过采购、租赁等多种形式,到2025年按标准全面完成全区执法服装、执法配套装备、执法车辆配备,区、镇(街道)二级执法部门执法谈话室规范化建设达到100%。 3.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项目 到2025年,建设面向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城市安全发展、灾害预警预报、公共危机管理等综合的特种应急技术装备基地,按照多灾种、全链条应急救援装备需求,加强装备无人飞机、监测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专用车辆、空天地信息处理专用软件系统等先进装备配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联席会议的领导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提高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效果。做好部门发展专项规划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法律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将其有效落实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依法实施力度,实现依法防灾、依法监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办法,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划辖区内各项活动,保障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实施。 (三)加强资金保障 区政府宜强化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主体责任,将工作统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 (四)加强人才保障 紧密结合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发展战略,统揽全局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程技术、抢险救灾等方面专业人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能应对不同灾种,满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人才队伍。 (五)加强科技保障 通过发展和完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各领域工作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准确把握鄞州区发展的关键点。加强市、区等的学习和交流,健全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多方位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关键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合作研究。提高应急管理事业的科技支撑水平。 (六)加强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区安委办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关于《鄞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鄞州区实际情况,做出鄞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二、文件起草依据和过程 (一)起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宁波市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波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二)起草过程:区应急管理局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深入研究,积极与相关镇、街道办事处对接、商讨,结合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制定该规划。 三、文件主要内容 (一)形势分析。“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十四五”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的机遇。 (二)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三)主要任务。包括推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提升风险感知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实施应急管理精准培训、聚焦重点行业领域防控、建设高效应急救援体系。 (四)重点工程。包括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工程、应急管理数字治理工程、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工程、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律保障、加强资金保障、加强人才保障、加强科技保障、加强评估考核。 《鄞州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于2021年10月18日至2021年10月22日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未收到任何意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