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街道:一老一少志愿者组成人普“最强CP” 默契巧解“虚拟社区”填报难题

今年60岁的林惠飞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人口普查了,作为10年前就经历过一轮人普工作洗礼的老志愿者,面对第一次加入东郊街道仇毕社区人普志愿者团队30岁的“新手”陈慧慧,她有很多心得要传授,比方如何面对面和居民打交道,怎么登记表格最高效等等。但在正式接到此次任务后,林惠飞发现事情并不简单,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十年前她觉得百试百灵的方法放到今天来看用不上了。

“以前做人口普查我都是拿着普查纸挨家挨户上门敲门,指导居民填写,正确率很高的,一天下来能做很多户。现在所有信息都要输到系统里,哎手机我不太会用的,做起来特别慢。”已经顺利完成人普短表登记的林惠飞回忆起过去几十天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仍觉得不可思议,“我和慧慧的普查区属于虚拟社区,没办法上门,要变成打电话做人普了,有很多人的信息也是错的,一开始一天下来都打不了几个电话。”

对于令林惠飞头疼的数据录入,尚有年轻的陈慧慧帮忙完成,而她们需要共同攻克的第一关是杂乱无章的居民姓名底册。

为何最基本的信息会乱?这不得不提到仇毕社区的一大特色:空挂集体户多。他们的房屋拆迁而户口未迁,按规定应登记在虚拟小区类别里。但这些无实体住房的流动居民早已搬出社区,目前仅是寄挂户口在这里,最早登记的信息几经更迭早已失效。

“五六百人信息都是乱的,一眼望去谁和谁是一家不知道,压根理不出头绪。人对不上,号码也对不上,我真想打退堂鼓。” 问起刚拿到名单时的感受,志愿者陈慧慧说,“但看到其他同事走访实体小区也很辛苦,虚拟社区相对来说又轻松一点。我们也都住在附近,人也熟一点,咬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

信心树立起来了,接下来就要进行精细的“配对”工作了。单看表格上一行行人名就让人眼花缭乱,连仇毕社区的工作人员都表示要短期内搞清楚这些居民的关系可不容易。不过这难不倒打小就扎根在仇毕,亲和力满分的陈惠飞。

她充分发挥了好人缘和好记性的优势,经过仔细比对和电话核实,头几天就在200多户里甄别出了十几对家庭。“名单上有些人我看着他们出生、成家、立业,和我关系很好,连他们小孩的微信我都有的。”林惠飞自豪道,遂给我们介绍起了她和陈慧慧经过实践得出的又快又好的筛查方法,“我知道编号1号的那个人是户主,再去凑他的家人,找到103号和53号是他的儿子和老婆。如果不巧这户人家没有一个留过电话,我再挑他的亲戚联系,这样一环扣一环就把200户,双桥周家和后盛两个自由村的情况全部摸透了。”

“碰到实在联系不到的情况,比如户主搬走十年以上了,房子也拆掉了,我就和惠飞阿姨一起去她的通讯录和微信朋友圈里找之前加过的人,看谁和户主是亲朋关系,这样子辗转一下,直到一户家庭成员弄清为止。”陈慧慧补充道。

“惠飞姐也有一个和慧慧同龄的女儿,她们不仅在年龄上像母女,连做事风格都如出一辙。” 说起这对一老一少的人普组合,仇毕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有满腹的溢美之词要说,“’母女俩’对工作都特别上心,跟惠飞姐说可以每天可以晚点再来做人普,她一定要八点半之前来。慧慧也很积极,经常晚上八点还在比对数据,有一次读一年级的女儿给她打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说快了快了结果最后会比对到10点多。”

仇毕社区其他的人普志愿者也纷纷为她们的服务精神点赞,表示作为志愿者,留下来加班的不在少数,但遇到棘手问题愿意像她们一样天天早到晚退,属实不多见。

在人普期间,她俩在仇毕社区的身份也不仅是人普志愿者这么简单。热情洋溢、烧的一手好菜的陈惠飞是后勤组组长,每次来做人普都会给居委会带来自家做的点心。当听到社区工作者在繁忙的人普中还要自己解决中饭问题时,更是隔三岔五带着面条和盐焗土豆来慰问。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她会主动打扫卫生,帮忙清理会议室的一次性水杯。

陈慧慧是这批招募的志愿者中年级最轻的一位,因此对于手机操作学习得最快,经常帮其他志愿者解决难题,是志愿者团队的“百事通”。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其他志愿者的短表出现了问题,只要一个电话,在附近上班的她骑着电瓶车五六分钟就能够赶到,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爱笑的她心态很阳光,做短表的时候仇毕虚拟社区户数多,陈慧慧笑称颈椎病都要发作了,但她说这种利国利民的好事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希望能参与下一次人普。

怀有相同希望的还有林惠飞。十年前初遇人普,正值壮年的她热情参与;十年后再遇人普,已经戴上老花镜的她初心依旧;下个十年她说只要身体还吃得消,还要来报名。“再用灵桥牌普通话给居民们打打电话啦,趁晚上散步的时候去“博博”某户联系不上的普查对象,看他家灯亮着就上楼询问啦,或者给志愿者们担菜送饭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好的。”林惠飞说道。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