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计划总结
索引号 753260229/2009-03071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城管局(城管执法局)
生成日期 2009-07-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体裁分类 其他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鄞州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2008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09-07-31 00:00 信息来源: 区综合执法局 信息来源: 区城管局(城管执法局)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及市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继续坚持“抓管理、上台阶、求创新、找亮点”的工作思路,着重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城管资源,探索长效机制,各项工作亮点频现,整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协调,完善管理体制,“大城管”框架初步形成。
  (一)确定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提升”战略实施步伐,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全面加强了对城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10月份,我区召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调整工作的领导,并对我局与各乡镇(街道)的管理职责作了详细分工。
  (二)统筹安排,加大综合协调。区委区政府坚持将城管工作纳入全区月度工作计划,加大支持力度。为进一步理顺关系,确保城管工作有序开展,在文明城市复查、省级文明示范城区迎检等重大活动中,区领导亲自过问,分管区长亲力亲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为我区城管工作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在公交体制改革、内河管理机制调整阶段,区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对工作中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重要问题开展协调和督查,并落实工作任务,作出资金安排。
  (三)下放权责,完成体制调整。今年年初来,我区逐步完成全区范围内的执法体制调整。各乡镇(街道)执法中队日常管理权下放各属地,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强化了乡镇(街道)在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职能;在中心城区适时成立管理服务性街道,通过明确职能、分级负责,进一步增进合力、提高效能,使得全区执法管理体制运转更加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大城管”框架基本形成。
  二、加大力度,健全养管机制,基础设施工程取得新成果。
  (一)增加投入,保障市政设施常态化。根据今年专项经费到位情况,我局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年度养护(维修)计划为依据,加大投入,完善新城区内基础设施工程养护。全年共计实施大中修市政建设项目25个,经费累计支出约1500万元;日常性市政维修支出240万元;实施交通安全设施制安项目18个,费用总计支出约200万元。另外,养护承包费用累计支出约450万元,保证了城区基础设施功能常态化。2008年,我局又接管新建、拓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59个,交通安全设施项目20个。截至目前,城区内已纳入我局管理的桥梁总数达到112座,地下排水管线219千米,道路长度达90千米,总面积达到253万平方米。
  (二)深化改革,推行园林管理精细化。今年是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复查,省级文明示范城区创建的关键年,我局对照2008年城市绿化的工作安排和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区评选标准,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实施绿化工程,推行园林绿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1、增色增香添亮点。针对目前城区绿化存在的苗木品种单一、植物季相不明显、层次及空间组织不够丰富等问题,我局在2008年全面启动实施中心区内“增色增香工程”。先期投资350万元,按照总体规划,实施了天童北路与四明中路接点增色、增香试点工程,并完成对鄞县大道、天童北路、钱湖北路(四明春晓)道路绿化改造及主要地段的垂直绿化种植,城区整体景观效果很大提升。
  2、园林改造保常态。按照2008年公园设施改造计划安排,我局抢抓有利时机,对区内公园绿地不合理的、易损设施进行更新或维修。重点对剑桥公园、鄞州公园、永泰公园三大公园以及区内其他公共绿地的设施更新和改造也在逐步开展,确保园林设施能发挥正常功能。
  3、绿化面积增覆盖。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帮助指导有关镇乡(街道)、单位、小区进行绿化建设与管理。今年,我局继续坚定走园林养护市场化之路,在原基础上再新招标引入2家专业养护公司,使城区园林有4家养护企业同时提供服务,并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全年,新城区共完成50多个绿化环境整治、补植、改造项目,重点对环城南路垃圾带进行整治与种植,覆绿面积近5万平方米。新城区全年新增各类绿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至12月底,我区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城区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及对外形象均有较大提升。
  (三)落实考核,提升环卫行业专业化。
  1、环卫保洁能力迅速提高。为了提升城区保洁质量,2008年以来,我局继续推行环卫行业市场化、专业化,加强考核力度,对保洁公司进行不定期考核,并每月发放考核通报,从而使我区道路保洁能力大大提升。今年新增一批道路从8小时保洁延长到18小时保洁,城区内菜场周遍、南部商务区、各主要道路的保洁力度得到明显加强。新城区新增道路保洁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目前保洁总面积为362.03万平方米,其中18小时保洁面积为172.07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区内其他环卫保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心区内管辖的9座公厕得到增色改造;新添环保果壳箱145个;新移交管理的13条河道全部纳入日常养护。另外,整治“三乱”工作收到良好效果,通过第三轮市场化运作招投标,进一步扩大清理范围,并对新城区的道路进行类别划分,中心城区内“三乱”现象基本消除。
  2、餐厨垃圾收运严格把关。为进一步规范新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工作,针对餐厨垃圾签订协议难、收运难、收费难等问题,今年我局对区内餐厨垃圾收运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对非法收运行为进行了有力打击。由区政府牵头,成立区餐厨垃圾专项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已于12月1日起开展为期二个月的餐厨垃圾专项整治行动。目前我区餐厨垃圾收运签订单位为113家,日收运能力超过17吨。
  3、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全面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到100%。完成了70辆垃圾专用车辆全面改造,并新购18辆新型后装式垃圾压缩车,保证区内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到今年年底,我区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已达到1000吨,能够做到垃圾收运不延时、不积压。同时,区内6座垃圾中转站得到升级改造,明年即将动工的中心区大、小型垃圾压缩中转站地块也基本确定。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继续运行良好,环保处理能力稳中有升,今年已通过国家科技示范工程和国家级市政金杯示范工程验收。
  三、强化监管,推进体制改革,公用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贯穿全区,调整优化公交网线。为满足全区各地群众对公交出行的需求和期盼,2008年共为瞻岐、咸祥、塘溪、横溪等19个乡镇(街道、园区)群众相继新开8条公交线路,调整优化(包括延伸)23条公交线路,使区内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至12月底,区内共有公交线路147条,其中归属我区管理的3家公交公司共有线路108条,公交车辆845辆,新增241辆。线路总长度达到1860公里,日行驶里程约16万公里,日发5520班次,年客运量8000万人次左右。新城区内的两条环线公交在2009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二)弥补弱点,大力建设公交场站。针对我区乡镇公交设施基础薄弱等情况,2008年以来,我局将加强区内公交场地建设当作发展公交事业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协调公交企业和各镇乡(街道)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强公交场地建设工程的城乡合作,加快建设进度。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7个,当年完成项目6个,目前全区公交场站达到35个,总用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940万元,大大增加或拓展了区内原有公交场地面积,使得公交车辆转场、停靠、机动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公交场地建设,我局在9月份组建成立了“鄞州区公交场站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并起草了《鄞州区公交场站建设资金补助实施办法》,办法明确了区内各级公交场站的建设主体及财政资金补助政策,并制订2009年“场站建设计划”, 进一步探索场运分离的运作模式,提升公交硬件设施水平。
  (三)立足民生,实施城区公交改革。
  1、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提高民营资本经营公交行业的积极性,优化我区公交服务水平,我局先后草拟了《鄞州区区属公交企业政策性亏顺补贴补偿办法》和同补贴政策相挂钩的《鄞州区公交运营考核评分实施细则》,并成立局公用事业监管中心,组建专门的公交检查考核班组,从11月份起对公交企业实施模拟考核,2009年起正式对公交企业综合运营状况实施考核。
  2、实施公交票制改革。2008年元旦起,我区与全市同步推行公交票制改革,统一实施普通IC卡(6折)和特殊IC卡(3折)的公交票价优惠政策。从市民刷卡的数据反映看,今年我区公交出行比例明显提高,全年客运量激增170万人次。三家公家企业平均刷卡率也从2008年1月份的40.38%提高到2008年12月底的65.44%。我局支付给三家企业的IC卡刷卡支付累计至12月底为3668万元,支付老年人免费刷卡费用累计达643万元。
   3、提高公交服务质量。认真组织落实“宁波市中心城区公交‘百日优质服务竞赛’实施方案”,通过宣传动员、查找问题、整改推选、总结公布四个阶段的扎实工作,三家公交企业共获得了市局颁发的19名服务明星、6条优胜线路、1个优胜场站等荣誉。与此同时,我局认真组织落实区文明办组织的“区级公交文明岗评选活动”,通过宣传、推选、考核、验收表彰四个阶段的工作,共50辆公交车获得了“文明公交岗”荣誉。
  (四)管理为先,规范其他公用行业。
  1、区内水质得到有效监管。对区内供水企业水质检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针对新城区和云龙镇饮水出现异味情况,应急实施了管道割接工程,保证水质质量;制订城镇供水企业化验室规范化补贴政策,并积极组织供水企业负责人、化验室负责人参加省、市行业管理部门开办的新版标准培训班。
  2、节水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洞桥、横街、高桥等六家供水企业的供水区域全面推行了阶梯水价,鼓励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至年底,单在集士港镇旧式住宅和农村用户推广节水型洁具改造就达近万户。同时,节水宣传工作还走进各大高校,指导区内一所高校获得“2008年度全国城市节水工程示范校园”,节水器具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  进一步推广。
  3、燃气供应得到有力保障。2008年,区内组建了小液化气供应点规整工作联络员队伍。通过制订小液化气供应点规整工作计划和试点乡镇规整办法,与镇乡(街)道协作,开展了5次不同层面的宣传培训活动,并配合全区公用中队严厉打击非法无证经营液化气行为。全年共查处燃气违法行为4起,取缔非法供应点2家,对擅自改建、扩建的供应点进行停产、整改处理。
  在配合燃气企业做好天然气转换工作方面,我局积极协助推进天然气高压环网建设进程,共进行了四个批次的天然气转换工作,改造户数达到3044户。截至目前,新城区内共计天然气点火用户为26445户,天然气月用气量约为70万方。
  四、理顺关系,强化队伍建设,城管执法展现新局面
  (一)以机制调整为契机,以提升素质为抓手,在发展中建设队伍。
  1、完善体制促调整,理顺关系求发展。为理顺城管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提高执法的质量和管理效能,根据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与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精神,将各镇乡(街道)日常执法管理权下放,形成以“块块管理”为主的区镇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体制,城乡一体化的“大城管”格局初步成型。
  2、开展培训强素质,以练促教升业务。2008年,我局采取集中授课方式,紧抓业务培训,以提升中队执法队员办案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专题培训活动 12次,培训队员500余人次,使各执法队员对该法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3、加强建设严制度,规范管理出成绩。(1)是配合体制调整,出台新考核方法。体制调整后,我局及时对各乡镇(街道)中队制定新的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并及时发放至各中队落实执行。对队伍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上岗执勤、内务台账、执法效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提出严格要求,形成队伍管理步调一致,各项工作有规可依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坚持与全区执法中队保持联系,密切沟通,及时汇报和反映工作动态,并针对性的部署相关工作,逐步走出一条适合我局实际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城管执法新路子。(2)是深化制度建设,牢固执法基础。我局在原先制定的《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考核制度》、《局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合议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区行政执法现状,结合当前行政处罚案件的特点,为使我区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工作更加规范化,2008年初,我局经过多方调研,出台了《鄞州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案件审核制度》,至此,我局在行政执法业务上的制度已相对贯通,从办理到终结,从一般案件到疑难案件,从考核到评比,都有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制度。(3)是完善案审制度,提高案件质量。严格履行案件审核制度,加强案件办理的质量。对于各中队报上来的案件,须经过初核与复核两次严格审查,使案件处罚做到公正、公平,并逐步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实体轻程序、重合法轻合理的倾向,努力促进办案质量的提高。10月14日,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召开以后,相应的执法体制发生变化,我局适时调整审核程序,做好新旧案件在审核上的交接。通过制度上的规范,来提高办理案件的质量,减少案件的出错。2008年,我局共作出行政处罚案件1002件(其中简易程序处罚案件822件、一般程序处罚案件180件),罚款金额964607元。
  (二)执法工作有创新,贴近民生顺民意。
  1、“群众参与式”执法打造和谐城管。今年8月,中河街道执法中队大胆尝试让群众参与执法管理,在马路市场整改方案决定前,在相关社区开展以民调投票方式,共商马路市场整改之策,调查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并顺行民意制定相应对策,将宋诏桥、联心村、东湖东门三大马路市场问题一举解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无缝式管理”模式探索长效机制。为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突击型逐步向精细化、长效型转变,今年钟公庙中队率先在我区推出网格化无缝式城管模式,以道路网格化为依据,实现全天候监控管理,将网格、责任人和具体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分几步实现了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该模式运用以来,钟公庙菜场、金家漕菜场、万达广场周边的管理漏洞得到弥补,流动摊贩“回潮”现象得到明显控制。
  3、“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精确监控。我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自今年8月20日完成招标工作以来,各项工作逐步推进,于10月下旬正式投入使用,11月底,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中心所需系统的建设目标。为保证工作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信息中心所有在岗人员都参加岗位职工培训,同时明确了工作纪律、岗位职责,并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制度,确保了数字化城管信息中心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三)以协调督察为常项,以整治环境为目的,在执法中勾勒新市容。
  1、顺利完成“两创”交办任务。今年3月以来,全区进入了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文明城市复查的最后攻坚阶段。我局组织各中队积极制定整治方案,统一思想,前后12次完成区迎检办和市局整改通知任务,取缔大中型马路市场8处、处理无证摊贩3280起、劝改跨门经营832起、整治乱停车189起,清理乱吊挂378起,区内市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圆满完成了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各类保障工作。
  2、精心组织“清运”保障工作。3月下旬我局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各中队通力协作,在清明节三天时间里,共出动执法人员640余人次,抽调车辆385辆,保障近20万扫墓群众进出墓区秩序,确保了清明运输的井然有序。圆满完成了本次清明执法保障任务,充分展示了我局执法队员的良好形象,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3、周密策划“浙洽会”整治行动。第十届浙洽会于6月8日在我市隆重开幕,为展现鄞州新城区的新面貌,我局组织相关中队积极筹划,制定方案,切实做好浙洽会期间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周密制订巡查路线,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行动,保证了浙洽会鄞州区分会的顺利进行。
  4、积极开展“示范路”创建活动。为切实改善我区街容镇貌,以点带面推动辖区环境整体提高,我局紧抓“两创”整治成果,在全区各乡镇街道重点地段开展创建文明示范路活动,把市容卫生公共秩序作为整治重点。至11月,全区成功创建文明示范街5条,出动执法队员7837人次,登记经营户资料3520户,下发宣传资料5600余份,查处跨门经营1656起,劝离无证摊贩9564起。
  五、克难攻坚,坚定发展信心,真抓实干实现新跨越
  一年来,依靠局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依靠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但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须要改进,还存在许多困难亟待解决。一是各养护行业管理工作在推进市场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须及时发现补缺。二是在环卫、公用事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同志们克服困难,共同努力推行。三是,执法体制调整后,全区执法工作在协调、考核方面的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等。这些管理和执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通过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制度、拓展行业,认真研究解决。

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及市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继续坚持“抓管理、上台阶、求创新、找亮点”的工作思路,着重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城管资源,探索长效机制,各项工作亮点频现,整体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协调,完善管理体制,“大城管”框架初步形成。
  (一)确定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中提升”战略实施步伐,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全面加强了对城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10月份,我区召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调整工作的领导,并对我局与各乡镇(街道)的管理职责作了详细分工。
  (二)统筹安排,加大综合协调。区委区政府坚持将城管工作纳入全区月度工作计划,加大支持力度。为进一步理顺关系,确保城管工作有序开展,在文明城市复查、省级文明示范城区迎检等重大活动中,区领导亲自过问,分管区长亲力亲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为我区城管工作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在公交体制改革、内河管理机制调整阶段,区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对工作中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重要问题开展协调和督查,并落实工作任务,作出资金安排。
  (三)下放权责,完成体制调整。今年年初来,我区逐步完成全区范围内的执法体制调整。各乡镇(街道)执法中队日常管理权下放各属地,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强化了乡镇(街道)在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职能;在中心城区适时成立管理服务性街道,通过明确职能、分级负责,进一步增进合力、提高效能,使得


宁波市鄞州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二○○九年一月十九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